劉秀枝專文|全台「孤老宅」高達51.79萬戶!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

劉秀枝專文|全台「孤老宅」高達51.79萬戶!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
2023.01.23
55,470
作者|吳丹華

作者|吳丹華 2023.01.23

55,470

文章用聽的
00:00 13:01 1

文/劉秀枝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全台高達51.79萬住宅數僅有一名老人獨居,許多媒體在報導時稱之為「孤老宅」。但《50+》認為,老人獨居不見得孤獨、落寞,特別邀請獨居資歷40年、退休後一人獨居過得自在愜意的劉秀枝醫師,分享熟齡獨居者也能活得開心充實的方法。(本文出自《50+週刊》

好友的先生嚴重失智且合併精神行為,她和外籍看護都照顧得精疲力竭,只好把先生送入長照機構,但暫時還保留著外籍看護,問她為何不省下這份薪水?她說,一方面是期盼先生的精神行為消失後,也許可以帶回家照顧;另一方面是72歲的她和先生結婚44年,從未分開,沒有單獨一個人住過,而孩子又定居國外,她目前心情焦慮,更是害怕獨居,需要有人陪伴,慢慢心理調適。

怪不得有次參加國外旅遊團,我的室友臨時有事不能同行,我落單了。主辦人不是關心我要多付房間費,而是擔心我敢一個人住?原來不敢獨居的並不在少數啊。

全台51.79萬戶「孤老宅」?不!一人獨居不等於孤寂

但不管是自願或情勢使然,每個人都有機會獨居,尤其是老伴先走一步,兒女又不在身邊的大有人在。內政部公佈的2021年台灣平均壽命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同齡夫妻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將近7年,得有心理準備。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發布2022年第二季住宅資訊統計,全台僅老人(65歲以上)居住的住宅數有68萬,其中高達51.79萬戶僅有一名老人獨居,許多媒體在報導時稱之為「孤老宅」。但,老不見得孤獨,一人獨居不見得孤寂、落寞,獨居老人也可以活得自在充實

記得我6歲左右,一向疼愛我們的外祖母往生了。老家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躺著外祖母的遺體,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我跟著母親靜靜地繞著外祖母走一圈。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看著走在我前面母親的身影,想到有一天她也會和外祖母一樣,離我而去,我不能一輩子靠父母啊!

能幹的母親每天料理三餐,並幫忙父親招呼米店生意,整天忙得團團轉,我決定不跟母親一樣,而是要有一技之長,養活自己。正好我喜歡念書也不怕考試,如願考上醫學院,順利當了醫師。

因為自覺無法事業家庭兼顧,且個性獨立、喜愛自由,不受羈絆,於是選擇單身,一人吃飽,全家吃飽。而且,要吃什麼、要買什麼、想在哪裡定居、選擇什麼專業,甚至房間要怎麼亂,都不用徵求另一半的同意,也不需考慮兒女的學區,更沒有婆媳問題

享受自由、更要懂得安排老後  8個準備獨居也樂活

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如今我成了獨居老人。既然沒有養兒育女,老了也不冀望有人照顧,心境得自我調適,並把快樂的老後生活安排好,將來才能走得瀟灑。

1. 經濟不求人

不必伸手向人要錢是快樂獨居的基本條件,所以年輕時要努力工作存錢,年老理財則以保守為宜,慎防詐騙,以免損失錢財。退休後雖然收入大幅減少,但應酬也少,不執迷於名牌衣飾,而是學著把以前的套裝和現在的休閒服飾搭配,自成風格;加上食量減少,因此花費也相對降低,然而醫藥費,尤其是照顧費用可能會增加。以前,曾聽長輩戲稱:「最可靠的兒子是錢兒子」,不無道理。

2. 無病健身

年紀漸增,器官無可避免地會慢慢退化,因此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很重要。有些人會去運動中心上伸展、復能、瑜珈、重訓課程或游泳等,但其實每天走路就有效果。短距離我能走路就不坐車,每天外出覓食、市場買水果、銀行辦業務或走到捷運站或公車站等,無形中就走了不少路。傍晚時分如果發現手腕上的記步器還不到8000步,就會到附近的公園把步數補足,常常超過1萬步

3. 有病就醫

每個年齡層可能罹患的疾病不同,和70歲左右的朋友們聊天,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談自身的病痛以及看病經驗,並互相推薦醫師。高齡者最擔心癌症與失智症,尤其是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健康的生活習慣仍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其中多動腦、多運動、多活動、人際互動、睡眠充足、遠離空污以及治療三高等都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好方法

時代進步,許多癌症都可以控制甚至治癒,所以出現症狀時不要自我揣測,而是要就醫,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老了,進出醫院是常事,就如同年輕時進出超商一樣,感謝台灣就醫方便,心存「幸好老了才常進出醫院」,而不是怨嘆「怎麼老了,都在生病」

4. 朋友很重要

隨著年紀漸長,父母離去,兄弟姊妹與我們偕老,還可能更老,這時朋友就很重要,必要時可以陪你去醫院看病,手術之後幫你更換藥等。合得來的朋友要抓住不放,但又不能抓得太緊,要彼此留點空間,當然自己也要適時回饋

之前曾加入的團體不要退出,如讀書會、KTV課或高爾夫球隊等,是很好的固定活動,讓人有歸屬感。忙碌於工作時,可能疏於和老友、老同學來往,退休後就可常聯繫,同年齡層又相知,一起用餐、聊天或旅遊則非常放鬆。

然而,年紀大了,難免「不是參加同學會,就是參加同學的告別式」,因此還是要結交新朋友,最好是比自己年輕的朋友,才能帶來新觀念、新視野。新朋友從哪裡來?可以是朋友的朋友,或是參加某些活動或課程時認識的。而且,當朋友邀約吃喝玩樂時,除非真的有事,不要拒絕,否則人家下次就不找你了。

5. 可以同樂,也喜歡獨處

過年前,我專心寫2個專欄文章並如期交稿,再趕出一個演講簡報,鬆了一口氣,可以騰出一天來吃喝玩樂,看到許多群組都在追逐變紅的落羽松,於是在2個LINE小群組上拋出訊息,徵求同行者,結果大家都另有安排。雖然有些失望,但不覺意外,也不減興致,而是一個人搭捷運到台北市大湖公園,在斜風細雨中欣賞紅通通的落羽松,感受一下氣氛,也很愜意。

除夕,我一向不想打擾親友,照常會到餐廳買蝦仁蛋炒飯、蒸餃和一道青菜,加上好友滷好且切片的美味牛肉與豆干,飯後一杯濾掛咖啡,搭配水果、甜點和零食,好滿足,而且同時觀看電視節目,或追劇也很享受。

其實,獨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專心閱讀和寫作。閱讀資源來自大量書本、網路貼文、線上醫學期刊論文或線上課程等。因此筆電和智慧手機是兩大利器,有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如能靈活應用,隨時學習新軟體、新功能,簡直就是以科技養老,與人互動,並和世界接軌。

6. 維持原有並培養新的興趣

剛退休時,報名了不少課程,不斷地嘗試,目前最喜歡的是「走入山林」的課程,年輕的老師帶領20位大多是熟齡族的同學,走郊山,如軍艦岩、草嶺古道和霞喀羅古道等。

除了欣賞風景、遠離空污、健行登山、認識生態,沿途如有人文典故或歷史遺跡,更可動腦。同學們互相照顧、交換心得,或健行後聚餐同樂。回家後,整理相片、寫個部落格遊記,以加深記憶,如此把預防失智的元素幾乎都囊括了。

7. 照顧好自己,遠離意外

畢竟是獨居,一切要自己負責且小心意外,所以動作要慢,不要搶快,例如捷運車廂的鈴聲一響,是提醒年長者要止步,而不是快快踏入車廂,以免跌倒。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情,才不會掛一漏萬,懷疑自己得了失智症。重要親友的手機電話號碼不僅輸入手機,且隨身攜帶,以免手機遺失或忘了帶時,不知如何聯絡。切記放一份家中鑰匙給親友,以備不時之需

有位獨居銀髮族朋友超前部署,除了居家安全措施齊備,並向長照單位申請且經過評估後,床頭小桌裝置了「緊急通報機器」和隨身按鈕,有緊急狀況時按下按鈕,24小時的服務中心就能協助通知緊急聯絡人或救護車等。

另一位80歲的獨居銀髮朋友,兒子不同住,但替她在住處裝了影像監控系統,而且送她一個具有「跌倒偵測」且能傳送通知的蘋果手錶(apple watch),真貼心。

8. 心態決定一切

成家有甜蜜、責任與分擔,單身有孤獨、自由與自己負責,這無關得失,而是一種取捨。但不管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做最好的安排,享受目前的狀況,就像落日前的彩霞滿天,不論是一個人感受或全家一起欣賞,都是同樣美麗。

Info

劉秀枝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