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就有人聊天、有事做,比在家看電視有趣多了!超高齡社會,林投好客廳共生社區的實踐:如何讓不同世代共享幸福生活?

社區居民們,不分老小,可放鬆地在林投好客廳做自己的事。
社區居民們,不分老小,可放鬆地在林投好客廳做自己的事。
2024.12.17
33,258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社區居民們,不分老小,可放鬆地在林投好客廳做自己的事。

作者|50+選讀 2024.12.17

責任編輯|吳丹華33,258

文章用聽的
00:00 16:25 1

文/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圖/時報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超高齡社會,長者最大的問題是:孤獨。而醫療與長照未必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增強長者與社會的連結?或許要從生活的社區下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高雄前金區的大同社宅,以共生精神經營長照據點「林投好客廳」,為不同世代提供共享空間與活動,讓住戶彼此認識互動後,找回傳統鄰里的人情味,不僅改善了長者的社交與健康,還創造了跨世代的支持系統。這或許是超高齡社會的另一種解方,讓每個人都可以在社區好好生活、好好安老。

「如果讓我在這裡住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願意!」
—高雄前金區大同社宅銀髮住戶吳衡英

我幾次到「林投好客廳」都會遇到人稱「衡英阿姨」的吳衡英,她總是很熱情地招呼來訪的客人,或者協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工作夥伴張羅好客廳的大小事,還在「共生祭」時負責擔任導覽長輩,每天帶好幾團分享社區大小事,「說不累是騙人的,但真的很開心!」我原本以為她一定本來就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結果她說:「其實我很內向的,是天天來好客廳改變了我!」

社區有個大客廳   就近與人互動、做志工、招呼老小朋友

年近70的吳衡英,前幾年膝蓋開始退化後,開始想要搬到有電梯的地方,「住在這裡除了有電梯,附近的生活機能也很好,買菜走路就可以到,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運動,社區裡有弘道的據點,很多課程和活動下樓就可以參加,很方便,生活比我原來的豐富太多了,交了很多的朋友,真的很開心也很感恩!」

吳衡英退休後一直是家庭照顧者,先是照顧公婆,然後是母親,媽媽2023年初過世,但同住的老公有輕微的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所以她照顧人的擔子還是沒法卸下來。以往住在公寓裡,就算想與人多點互動也沒機會,「但社宅這裡就不一樣了!我以前都沒去過關懷據點,這裡因為據點就在樓下,感覺就像我家的另一個『客廳』,我幾乎每天都來,除了中午一起吃飯,有課上課,沒課大家一起玩拉密(桌遊)。」

從參與據點活動到開始參與社區,現在她每天下午4點左右,固定擔任不老食光志工,幫忙在麵包車擺攤賣麵包;看到花圃沒人整理就去整理;看到弘道的工作人員很忙碌,就主動幫他們看前顧後,「這些都是自發性的,忙得很開心。聽到別人說妳花種得好漂亮!我也很有成就感。」

促進中高齡就業的麵包餐車:不老食光。促進中高齡就業的麵包餐車:不老食光。

大同社宅戶數只有48戶,分居4層樓,共享一部電梯,鄰居間滿容易在搭電梯時遇到。當初設定可以來申請的資格,如果是青年戶必須低於40歲;銀髮戶則是65歲以上。「所以這裡的父母都挺年輕,在電梯遇到了都會打聲招呼,他們大部分都還在上班,小孩大概都是學齡前或讀小學,許多下課後就到據點來寫功課,我們就像他們的阿公阿嬤一樣,不需要特別照顧他們,但會幫忙照看一下。」

對於吳衡英來說,有個如此鄰近的社區支持體系,讓她在照顧先生之餘,也能夠照顧到自己的身心靈,「其實,這樣的環境對我先生的狀況也很有幫助。以前他老覺得自己是病人,不太願意出門,和別人互動,但在這裡,弘道的工作人員知道怎麼引導他、鼓勵他,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他有可以做的事,讓他感到自己還有價值,社區裡其他人對我們也很友善,所以他就越來越願意出門了!而且他就在附近,即使單獨出門我也很放心。」(相關閱讀:80歲母親交了新男友,只因咖啡店!日本 Kissa Laundry空間模式:台灣的一樓如何好好利用,讓長者更開心?

以共生精神為主軸  讓跨世代的人都樂意進來 

位於愛河周邊的林投里,不僅房子老,這裡的人也比較老,截至2024年3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9%,前金區更達27%,林投里民中超過3成年齡超過65歲,約350位。

為了落實居住正義,這幾年六都紛紛發展並提供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2020年,高雄市府翻修位於大同二路和自強二路交叉口的廢棄警察宿舍為「大同社會住宅」(簡稱大同社宅),是高雄市首個強調青銀共居的社會住宅,48戶中包括16戶銀髮宅和32戶青年宅(其中2戶警消保留戶),分居2到5樓。戶數雖然不多,卻承載了很多政策的期望,希望透過軟硬體的規劃,實踐青銀共居共融。

林投好客廳位於大同社宅一樓。林投好客廳位於大同社宅一樓。

在企業的公益支持下,弘道一開始對於這個位於社宅內的據點空間就有全新的想像,希望在這裡可以融入更多的共生精神與設計,搭配旁邊有嬰幼兒托育中心、國小、幼兒園、市場、醫院等設施,把關懷據點的服務對象從原來設定只有長輩,打開延伸至社區裡其他不同世代的居民,因此將這裡定名為「好客廳」。期待以這裡為核心,創造出一個大家樂於參與、自由交流、互相幫助的地方

林投好客廳是弘道決定推動共生社區後,內部最先選出的6個場域之一。要打造有共生精神的社區服務場域,第一件事就是把門打開,讓社區裡所有人樂意且放心地走進來

硬體上,規劃成可以多元使用的複合式空間,屋內有一個共享廚房,還有一張大桌子,桌椅都採活動式,方便按照需求進行不同配置;中間用活動式布簾隔開,必要時方便讓場地一分為二,在同時段做不同用途。所以下午時段,會有一些長輩在一邊上健康促進課,另外一邊則有長輩在玩桌遊,旁邊還有剛下課的小學生在寫作業。

好客廳的「直屬老闆」是社會局,對接的計畫實質上還是關懷據點,所以依照規定必須安排各種課程,包含手工藝、歌唱、排舞等,但他們突破政策的要求與框架,將空間和課程做不同轉換,例如提供運動空間,讓據點也成為青銀共享的簡易「健身房」;或打造成「共享食堂」,讓社區民眾相約在好客廳的大餐桌上一起吃早餐和午餐,很多長輩會從家裡端著盤子走進來,分享他們的私房菜,整個氛圍不像傳統的關懷據點那麼制式,大家慢慢開始把這裡當成自己家的「客廳」般來去自如。(相關閱讀:老後一個人住也不怕!花蓮伍佰戶社區:如何透過LINE群組,讓500戶鄰居變成互助的「類家人」?

想到就來走動一下!比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有趣多了

位在社宅一樓給了「林投好客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不少長輩以往都沒有去關懷據點的習慣,但住在這裡之後,幾乎是天天來報到,一來是因為「下樓就到了,真的很方便!」二來是好客廳的氛圍不是很制式,什麼時候想來走動一下都沒關係,「上課的話當然要遵守時間,但平常也可以在這裡一起吃飯、聊天、玩桌遊,或隨便做點什麼,真的比一個人坐在家裡看電視有趣多了!」一位長輩說

「把門打開」是關懷據點轉型共生社區前哨站的重要做法,因此林投好客廳也積極向社宅和社區裡的民眾招手,設計他們可以一起參加的活動。弘道會選擇在週末舉辦小型市集,讓青年住戶帶著孩子來參加;也在好客廳門口放置一張桌子,作為二手物品的交換區;週一到週五下午4點還有一個促進中高齡就業的麵包餐車販售麵包,社宅的長輩也會主動去和工作人員一起販售或偶爾協助代顧攤位,除了提供長輩更多的自主價值,也創造和居民的互動。

林投好客廳提供長輩更多的自主價值,也創造和居民的互動。林投好客廳提供長輩更多的自主價值,也創造和居民的互動。

鄰居彼此認識後會互相幫忙  安心互動也不過度打擾

弘道高雄服務處組長辛榕芝和社工翁弘育是林投好客廳經營有成的靈魂人物,2人說最初也不太確定到底要怎麼開始或做什麼,因為「不知道共生社區到底是什麼?」秉持著這裡就是大家的「好客廳」的想法,就是盡量去關懷、照顧和回應社宅居民的需求,「因為我們也負責管理樓上16戶銀髮家園,因此對於他們的個人背景的確會了解比較多,也更能介入他們的生活,就有機會進行客製化的服務設計。」辛榕芝說。

辛榕芝觀察到,樓上青年戶的組成有不少爸爸是藍領,隨著工地生活,只有放假才回來,所以大部分時候是媽媽帶著小小孩在家生活,這些媽媽有的在牙醫診所、有的在麵包店打工,「據點剛開時我們想要鼓勵交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共餐,那時候很多媽媽會帶著小孩一起來幫忙,和長輩一起吃飯,感覺真的很熱鬧。」

她說青年戶不一定經常走進好客廳參加活動,但好客廳的確提供他們一個和其他居民建立連結的場域,也讓整個社區環境感覺更熟悉、更安全。例如很多住在隔壁的鄰居因為這樣而認識,以後遇到了就會打招呼,甚至互相幫忙,「媽媽臨時要出門時會拜託隔壁阿嬤看一下。」在麵包店打工的媽媽回家時,會順手帶點麵包回來給鄰居阿嬤,或是擺在好客廳邀請大家來享用

她還說,住在這裡的小孩因為家裡經濟條件的關係,下課比較少去上補習班或安親班,如果媽媽又還沒下班,好客廳就成了他們放學後到回家前一個安全的停留點,因此每天下午4點半後好客廳自動開啟安親班模式,只見許多小朋友趴在桌上寫功課,而有些長輩在旁邊玩桌遊,偶爾會互相聊一兩句,不過度打擾,互動起來很自然。(相關閱讀:空巢期一個人住,平日白天把家租出去!王貴梅:獨居者與人共享空間,有哪些好處?

超高齡社會最大問題是孤獨  共生社區建立連結是解方

也許你看林投好客廳在做的事情,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確,充滿了人情味、鄰里之間有信任感,原本是每個住在社區裡的人最基本的想望,只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人情味淡薄而失去了守望相助的美德,再加上各式各樣推陳出新的詐騙,爸爸媽媽忙著教小朋友絕對不可以信任陌生人,甚至還一步步邁向日本媒體說的「無緣社會」。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代表約400萬人年滿或超過65歲,但他們中約7成是生活自理完全沒有問題的健康長輩,有17%是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得宜的亞健康長輩,只有13%需要某種程度的照顧,但並不是全時臥床的那一種。對大多數長者來說,醫療和長照並不是生活所需,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孤獨」、「生活沒有目標」或「沒有成就感」

如何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暖?不如找到自己能自在生活的地方,建立起新的歸屬感,這就是共生社區所能發揮的最大功能

透過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中介組織來營造社區共生感,讓居民透過這個中介組織重新建立彼此之間的感情和信任,弘道的好客廳就在扮演這個角色,它讓過往鄰里互助的美德重現。

本來住在隔壁的鄰居並不認識,但因為一起到樓下參加了市集活動而有了連結,會開始在生活小事上互相幫忙,「像是第4台壞掉,就有長輩跑到隔壁問年輕人;手機的使用也是。也有年輕的媽媽臨時要晚點下班,會拜託隔壁的阿嬤幫忙照看一下家中的小孩。」辛榕芝說。

高齡者通常最難建立新的社會連結,最欠缺的是朋友,孤獨感很重,「我住進來時本來誰都不認識,現在每個人的名字都叫得出來,在樓梯口見了面也會打招呼,覺得住在社區裡很安心!」一位社宅長輩說。

(本文摘自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著,《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