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一個人住也不怕!花蓮伍佰戶社區:如何透過LINE群組,讓500戶鄰居變成互助的「類家人」?

每個人都出1,合起來就是10。
每個人都出1,合起來就是10。
2024.05.06
54,568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

每個人都出1,合起來就是10。

作者|林芳如 2024.05.06

責任編輯|王美珍54,568

文章用聽的
00:00 09:32 1

文/林芳如 圖/伍佰人·五百事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老後不想住安養院,如何與鄰居建立情感連結,營造一個人也可以安心住到老的環境?花蓮縣壽豐鄉社區伍佰戶,是一個500戶人口的社區,透過社區的LINE連結,設立了廚房、團購、市集解決生活難題,示範了一個台灣老後互助的新模式!當關係建立,鄰居幫忙,可能比遠在天邊的家人更實際!

每週四下午4點半~6點,花蓮縣壽豐鄉一個規模達500戶的社區,都會在活動中心舉辦好生活同樂會市集。10餘個攤位,賣的都是居民日常所需,有蔬果,有肉品,也有滷味和蘿蔔糕。

「這是一個很家常的市集,可以吃到各家媽媽的拿手菜。」社區住戶書琴積極鼓勵婆婆參與,由婆婆烹調滷味,書琴的女兒顧攤。

一開始,婆婆很害羞,後來聽說滷味廣受歡迎,成就感油然而生。現在每次收攤,都積極地問孫女:「今天有沒有賣完?」

逛好生活同樂會市集,可以吃到鄰居媽媽的拿手菜。逛好生活同樂會市集,可以吃到鄰居媽媽的拿手菜。

另一位長輩、居民口中的鄭阿嬤,則是社區共購團團主「小辣椒」的媽媽。小辣椒喜歡使用時令小農產品做料理。這幾年,她邀請鄭阿嬤顧攤,有機會走出家門服務人群,讓鄭阿嬤很開心。

市集讓住戶找到歸屬感,也替住戶解決採買不便的難題。

「高齡族群開車,其實不太方便。」書琴說,社區距離市場有段距離,想採買得開車。現在有了這個市集,走出家門3分鐘,到活動中心就能買到令人安心的食材。上班族下班後,也可以直接到市集採買、用餐,省下許多時間。

在社區舉辦市集  住戶展現手藝找到成就感

書琴是社區營造團隊「伍佰人·五百事」的成員,她所居住的社區「東華新世紀」,是當地少數達500戶的集合住宅,因此住戶常以「伍佰戶」代稱。

伍佰戶位於山腳下,周邊有梯田,開車15分鐘有門諾醫院,住戶有東華大學的教職員、學生,也有深受美景吸引而移入的退休族。

由於住戶背景多元,彼此作息不一致,難免相互干擾。當時,社區主委經常收到各式投訴,例如:「隔壁鄰居很吵。」後來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因為彼此不認識,一旦有爭端,很容易直接走上法律途徑,而非先溝通。

為了串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共識的住戶組成社區營造團隊,發起各式活動。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居民連結,讓鄰居不再是陌生人,也豐富了中高齡族群的生活。

前述好生活同樂會市集,即是一例。

市集的攤主,以住戶為主,也有一些前住戶,因為認同市集無毒、無負擔的理念,仍每週回老家擺攤。此外,住戶也會邀請熟識的小農參與,但所販售的產品,同樣必須滿足吃下肚無負擔的原則。

小農也來擺攤,販售無毒蔬果。小農也來擺攤,販售無毒蔬果。

全家大小一起出動,支持市集也支持自己。全家大小一起出動,支持市集也支持自己。

「跟認識的人買菜,知道背後的生產理念,既支持了對方的生活,也支持了自己。」書琴說,這個小有規模的市集,最初其實是從車庫開始的。

「有小孩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吃到讓人安心的食物。」於是,幾個家庭開始利用自家車庫,賣起無添加物的食物、手工皂。隨著愈來愈多夥伴加入,小小的車庫已經擠不下這麼多攤位,小孩在馬路旁邊玩也很危險,市集才移到社區活動中心舉辦。

透過LINE群組  不只團購、更串起社區安全網

這個社區裡的市集,不只可以現場逛、現場買,也有許多人會將這裡當成共購團的取貨點。

所謂共購團,即社區住戶專屬的LINE團購群組。目前,伍佰戶有2個比較大的共購團,一個是小辣椒共購團,另一個是伍佰戶共購團。

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團主並未收取服務費。事實上,最初發起共購團,即是為了解決社區採買不便的難題。另一位社區營造團隊成員李珊說:「採買日用品得開車、提重物,種類也比較單一。」發起共購團,大家一起採購,享受購物樂趣又能解決實際需求,互相分攤運費。

此外,市集的攤主也習慣先在共購團介紹本週產品,供大家事先預訂,市集舉辦當天直接到現場取貨。一方面達到宣傳作用,另一方面攤主也可以事先預估數量,達到雙贏。

李珊說,隨著人數增加,共購團早已超越團購功能,成為社區互助網。例如,前陣子花蓮地震,很多人家中的水塔都不能使用、或是水管損壞,就有人在群組求助:「有人可以借我電鑽嗎?」當家中有用不到的物品,住戶也會在LINE群組張貼資訊,註明物品放在幾號車庫,歡迎自取。

甚至,共購團還發展出興趣群組。園藝群組中,就有不少喜愛花花草草的退休族;小動物群組的成員,則是喜歡小動物,或家中有養寵物的人。成員看到社區出現流浪動物,也會互相通報。

不過,若疏於管理,當群組人數變多,很容易淪為廣告、詐騙的溫床。因此,共購團有一群志工管理員,負責維持群組品質。

「群組內不能張貼來路不明的廣告,也不能發早安圖。」李珊說,成員也不能隨意邀人加入,想加入必須填寫表單。由於事先言明規則,成員入群後,都能遵守公約,看到別人張貼無關的內容,還會有人主動跳出來要求刪除。

串聯社區情感  從享受美食開始

除了採買,管委會也曾邀請住戶活化閒置空間。「常常打開門,有人經過就介紹,這個空間才能被認識。」因此,李珊說,一開始,先成立志工隊,由志工值班介紹空間。接著,再邀請喜歡花藝的居民,把閒置空間當成自己的小店,運用花花草草妝點。

喜愛花藝的長輩不必出遠門,在社區就能當志工,用心投入妝點空間,每次去都有不一樣的視覺饗宴。

不過,在工商社會,住戶關係普遍疏離,有心想聯繫鄰居感情,該怎麼切入?

書琴建議從吃開始串聯住戶。「從自己平常會做的事開始,例如食物就是很好的媒介。」

當時,住戶發現一個媽媽要帶2、3個小孩,自己煮很辛苦,如果舉辦共食活動,只要一家一菜,帶到社區廚房,一次就可以吃到10幾種菜。大家一起吃飯,慢慢認識,可以分享自己的需求,慢慢的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社區住戶一起吃飯,一次就能享用多道料理。社區住戶一起吃飯,一次就能享用多道料理。

共食廚房的規則寫在黑板上。沒時間煮飯的住戶,單純提供食材,花50元就能吃一餐。共食廚房的規則寫在黑板上。沒時間煮飯的住戶,單純提供食材,花50元就能吃一餐。

「我們只是做自己平常在做的事,大家都出一點點力氣,每個人都出1,合起來就是10。」書琴說,大家熟絡以後,你想做什麼事情,背後都會有一群人支持你。

老後想過有情感支持、又能解決生活難題的生活,不必捨近求遠,就從現在開始經營社區關係。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