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專家也離婚,溝通不是一個人努力就行!阿德勒所謂「平等的愛」在婚姻中有多難?

你願意看重對方的需求,如同看重自己的需求嗎?
你願意看重對方的需求,如同看重自己的需求嗎?
2024.11.01
14,801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你願意看重對方的需求,如同看重自己的需求嗎?

作者|50+選讀 2024.11.01

責任編輯|吳丹華14,801

文章用聽的
00:00 06:15 1

文/李家雯(海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當婚姻專家也離婚,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樣的省思?鑽研阿德勒學派20多年的李家雯(海蒂)指出,當一段關係缺乏雙向溝通,即便是婚姻專家、伴侶諮商心理師也都莫可奈何。你和伴侶之間,是平等的愛嗎?

「如果每一個配偶對其伴侶的興趣都高於對自己的興趣,那麼,他們之間便會有真正的平等。」──阿德勒

婚姻專家也會離婚?另一半不溝通誰也沒輒

一位擅長婚姻關係與人際溝通的老師離婚了,消息傳出時,大家紛紛跌破了眼鏡、掉了下巴,大家心中有著共同的疑問:這位老師不是最擅長處理婚姻關係與人際溝通,婚姻專家怎麼也會離婚?

在一次研習活動上,老師看出大家的疑惑了,沒有生氣,只是雲淡風清地說:「我或許是個擅長溝通、對伴侶議題有研究的人,但當另一半完全沒有溝通的意願時,我一個人再怎麼擅長也沒有用啊!」

這句話真的突破盲點了,老師一語點出伴侶們在溝通時很常遇到的困境。

在我個人進行伴侶諮商的過程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經驗,不少人在婚姻陷入瓶頸時,想進入伴侶諮商,希望透過諮商師或心理師的引導,協助兩人鬆動僵局,找到改變的契機……但,那是理想狀況!

實際上,我也遇過不少人「拎著」配偶進入諮商室。對,你沒看錯,真的就是「拎著」。這些被帶來的伴侶們很多早已失去溝通的意願,覺得自己是被強迫來諮商的,他們對婚姻 / 伴侶諮商並沒有期待;而那些拎著他們來的配偶們,則希望諮商師成為他的代言人(甚至是打手),不只要成為他們中間的協調者、法官,協調辨認他們之間的恩怨對錯,還要成為他們的仲裁者,替他抱不平,並要求對方改變。

看重自己的獲得多過對方的需求  伴侶就不再平等

說真的,這實在難為心理師了。因為心理師不是魔法師,我們或許可以協助啟動溝通的機會,帶著雙方看見困境,但我們也難為無米之炊,當任何一方在關係裡已進入放棄模式,且完全沒有修復意願時,這段關係終究還是得畫上句號

當伴侶之間陷入這樣的僵局,意味著他們不再是平等的關係了,他們之間失去了「共好合作」這把鑰匙。伴侶各自落入自己才是婚姻中「受害者」的位置,而對方是壓迫自己的加害者;彼此都在關係中關注「自己的獲得」多於看見「對方的需求」

說到底,伴侶間能關注彼此當下的狀態,並信任對方的牽引,才能穩定地前進;若有一方不願將眼神持續放在對方身上,便造成兩人不在同一陣線上。換句話說,這早已是同床異夢的兩人,更遑論去談雙方的美好未來了!(相關閱讀:洪培芸專文|50後的婚姻,既無法改變伴侶又不想離婚,怎麼讓自己過得好?

婚姻是一種平等合作  同時看重雙方的需求與感受

阿德勒曾說:「在我們的文化裡,人們經常沒有做好合作的準備,以至於我們的教育都太注重個人的成功,太強調我能夠從生活裡得到什麼。」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把錯誤的價值觀套在感情裡

平等的愛,不是思考我做了什麼或付出什麼,所以對方就該如何回應我。平等的愛,是願意看重對方的需求,如同我看重自己的需求;辨識自己在愛裡的姿態,不過度放大自己,也不委屈自己

每當說到「平等」的概念,許多人想必不認同。有人說,這世上本就不存在著平等,又如何在愛裡期望獲得平等的給予與對待?

人生來各不同,每個人擅長的優勢、感到困苦的限制,自然不同。這裡所謂平等,不是機會上的平等,不是外在條件的平等,更不是能力上的平等,而是「存在」本質上的平等

即使每個個體能為關係中貢獻的皆不同,但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個體,在每一份獨立的關係裡,都是同樣的重要,也都有同樣的價值。因此,相信你與伴侶 「同樣」重要,將雙方的需求與感受同時放在心裡,便是一種在愛裡穩健經營的重要態度。

所謂愛一個人,便是用對方需要的方式、也恰好是自己自在的方式,讓雙方同樣感到幸福。

(本文摘自李家雯(海蒂)著,《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克服自卑x接納不完美,從阿德勒心理學找到自我療癒與成長的勇氣》,大好書屋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