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情世故,情緒勞動好心累!效法安息日與西藏圓圈日,保留一天沉澱靈魂,怎麼做?

面對人情世故,情緒勞動好心累!效法安息日與西藏圓圈日,保留一天沉澱靈魂,怎麼做?
2024.09.19
11,039

2024.09.19

11,039

文章用聽的
00:00 10:45 1

文/潘月琪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每天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讓你心累了嗎?猶太教有「安息日」,而西藏文化則有「圓圈日」,鼓勵人們留出時空休息,重拾內在的平靜與力量。當情緒過度勞動,很容易說錯話,如果可以給自己一天好好休息,你會怎麼安排這一天。

所有耗損身心能量的事,都會降低我們妙語如珠、耐心回應的可能性,其中「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造成的能量耗損亦不容小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情緒勞動」帶來能量耗損

曾經聽過一句話:「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身處紅塵,有太多人情要顧及,情緒不免被刺激挑動。為了在群體裡安身立命,跟大家和諧相處,避免一言不合就拔刀砍對方,我們會有意識(或不經意)調整肢體動作、表情和遣詞用語,比方克制想翻白眼的衝動,把「你是白痴嗎?」即時改成「你一定很累吧?」,這些舉措都會帶來情緒勞動。

我有不少學員在公司是管理階層,他們告訴我(語氣充滿無奈),為了在部屬面前當個「情緒穩定」的好長官,當員工犯下離譜的錯誤,還得先努力壓抑自己的怒氣,才敢約對方談話。有些學員已經為人父母,提起自己的孩子個性被動懶散,也是選擇隱忍,擔心太直接表達不滿會影響親子關係。

個性愈敏感體貼、愈在意外界眼光的人,情緒勞動愈辛苦。大家常說「心累」,有很大部分也是這些原因所造成的吧?

網路互動也是情緒勞動  休息很必要

不知道你在社群平台上的「朋友」有多少?

1990年代初期,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教授(Robin Dumbar)曾研究一個人能夠維繫的人際關係數量,約莫是150人,很親密的朋友有5個左右。

沃爾夫勒姆研究公司(Wolfram Research)執行長史蒂芬.沃爾夫勒姆(Stephen Wolfram)在研究100萬個臉書帳號之後發現,網友們的「好友人數」通常介於150到250人之間,在網路上關注和互動的人就更多了,遠遠超出以上數字。

臉書的資料科學家貝克史壯(Lars Backstrom)在2010年的訪談則提到,臉書用戶平均擁有130位好友,每個好友又會有130個好友,若你是臉書的重度用戶,那麼在網路上的共同好友數量更為驚人。連我的外甥剛入社會不久,臉書和IG上的朋友加起來都超過700人。

由此可知,網路發展為人類的情緒勞動又添加了一大把柴火。

情緒勞動並非專屬於客廳被孩子弄亂的家長,也不限於服務業或醫護警消人員,像我的工作性質需要大量與人互動,從接案前期的溝通討論、引導(潛在)客戶具體說明合作需求、回應學員及陌生網友,還有親自面對幾十位學員到數千名觀眾授課演說,必須快速適應不同環境,情緒勞動也很大,所以休息對我非常重要。

為了持盈保泰,我學會婉謝一些社交邀約,適時抽離網路,好好沉澱身心,等休息夠了,就可以如同北美洲的土撥鼠再度從洞穴探出頭,告訴大家春天要來了。

每年8月10日是國際懶惰日  你有懶惰的能力嗎?

直到去年我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國際懶惰日」(International Lazy Day)這麼妙的節日(很高興與你分享,是8月10號),於是我跟幾位朋友「隔空」展開以下對話。

我:「什麼?竟然有這個節日!那怎麼可以辜負它?我要立刻來耍個白爛。」

前節目來賓A:「好險我早就知道了,特地選今天排休,我正在花蓮放空。」

前同事B:「你為什麼不早講?我今天超勤勞的,吃虧了。」

(過了2小時……)

我:「我竟然想不起來要怎麼偷懶!剛訂完下個月要去台中教課的高鐵票、課後小旅行的住宿、回完4封工作信件、弄完2份演講簡報,我怎麼會那麼勤奮?」丟出懊惱的表情符號之後,下一秒又去銀行辦事了。

猶太教有安息日、西藏有圓圈日  刻意保留時空給自己

猶太教有個重要傳統,叫做「安息日」(Shabbat),從週五日落到週六日落這段期間,大家必須暫停工作,好好休息。我想,猶太教徒一定很反對「彈性補班」這個主意。

古老的西藏文化則有個「圓圈日」,據說是在自己的周圍畫出一個圓圈(也就是設一個範圍),在這個「圓圈」裡可以放心沉澱和思考。(相關閱讀:藏傳醫學中的每日10分鐘放鬆法:讓壓力來,讓壓力走

我們當然不用真的畫一個圈圈,待在裡面,但無論是安息日或圓圈日(你可以自行取一個喜歡的名稱),最好選一個盡量安靜、方便專注獨處的空間,保持靜默,如此才能聽到內在的智慧之音。

我很早就成為自由工作者,不必跟老闆商量哪天放假,反而常忘記工作和休息的界線。

我的安息日:靜心、睡眠、出門散步,再來點輕斷食

經過摸索調整,現在每個月我會選擇一天關掉家中網路,不看電視、不開手機、不調鬧鐘,睡到自然醒。起床後,隨意律動身體,做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掃地拖地,洗衣晾衣,把食材拿出來切切剁剁,分裝放到冰箱,並料理當週餐食。

每逢安息日,我會延長靜心和睡眠時間,運用水晶礦石、精油薰香淨化居家環境,調理身心淤塞的能量。如果天氣不錯,很想出門走走,就聽從內在的聲音,換身簡單衣裳,穿上輕便舒適的鞋,選擇到有綠意的地方散散步,曬曬太陽。

關於「安息日」的飲食策略,我採取比較容易做到的「輕斷食」(請視個人情況作安排),中午12點以前吃完東西,以湯水茶飲為主,搭配一些蔬果。跳過晚餐,早點上床睡覺,隔天中午再恢復進食。如此就可以輕鬆做到連續24小時斷食,不需要調動意志力去跟飢餓的欲望對抗。(相關閱讀:腸胃過勞! 周末「微斷食」,減少身體負擔、增進代謝

過完安息日,整個人彷彿窗戶被刷洗過一般,思緒特別清晰,對事物的反應不再那麼急躁,聽別人說話更有耐心,也少有發言的衝動,眼前的世界特別明亮。初期會有點不習慣(尤其整天不上網,也不能滑手機),現在我非常期待安息日的到來。

高壓疲累最易說錯話  給自己一天讓靈魂沉澱下來

幾乎所有人都曾在高壓又疲累的時刻,對親友伴侶說出過於嚴厲的話。忙碌焦躁讓人很難有餘裕把話說得溫柔周全,就連FBI探員跟犯人進行長時間的談判斡旋時,也會安排幾個人輪流上場,以免太累說錯話或錯判情勢。面對壓力極大的公開演說或令人疲憊的對話之後,一定要好好休息,允許自己享受不擔心生產效能的閒暇時間,讓身心修復流失的能量和受損細胞;也給大腦空間,讓它往內發掘對你重要、但平常太忙而未察覺的洞見心聲。

曾撰寫如何過簡單富足生活的美國作家莎拉.班.布瑞斯納(Sarah Ban Breathnach)提到安息日的用意在於「虔誠,休息,充電,恢復精神,消遣娛樂,領悟啟示,心懷感激」,最重要的不是地點,而是這一天要如何度過,使靈魂沉澱下來

認真過生活的我們,值得花時間好好照顧自己。你想選哪一天作為「安息日」呢?你會怎麼安排這一天?閉上眼睛感受內心的聲音,然後從浮現的第一個念頭試試看吧!

(本文摘自潘月琪著,《說話者的修練之路:探索表達背後的身心奧祕,用真誠的溝通連結彼此》,究竟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