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顏理謙 圖/Shtterstock 資料來源/東京都福祉局、讀賣新聞、東京新聞、NHK首都圈Navi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罹患失智症,不一定就是世界末日。保持人際互動,也有機會讓病症不惡化!90歲的西裝訂製職人長田米作在20年前確診失智症,剛開始,他大受衝擊,每天關在房子裡。在家人鼓勵之下,他走出家門,參加失智症患者聚會,也練習自己做菜、買菜,並2度獲選為東京「失智症希望大使」。他如何辦到的?(本文出自《50+週刊》:家人失智了,我該怎麼辦?專為照顧者所寫的行動指引)
發現自己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
20年前,當時才72歲的日本西裝訂製職人長田米作,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考驗。他經歷了一段頹喪時光,每天關在房子裡不願見人。後來,在太太的鼓勵之下,他勇敢踏出家門,參加失智症患者聚會,從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今(2024)年90歲的他,不僅2度獲選為東京「失智症希望大使」,也在社區推廣失智症教育活動。在人群前,他總是以開朗的笑容鼓勵其他患者:多出門走走,對於病情一定有幫助!
原是資深西裝訂製職人 發現熟悉的工作變得好陌生
長田米作原是靜岡縣人,國中畢業後就離開家鄉,到了埼玉縣討生活。剛好,有位朋友在埼玉縣經營西服店,於是他從零開始學習西裝裁縫技術,並在20歲左右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西裝訂製店,成為老闆。
家人形容,長田米作在工作上非常嚴謹,就算只是1公釐的誤差也不能容忍。由於自我要求高、製作品質有口皆碑,因此,他常常受到當地政治人物請託,請他協助製作西裝。
然而,就在邁入70歲之際,家人突然發現他的行為有些異常——明明不是太困難的工作,他卻花了好多時間;縫好的服飾一再拆掉重做,忙到半夜也不睡。同時,太太也觀察到,儘管是走過無數次的街道,他卻開始常常迷路,也忘了熟人的名字,這才趕緊帶他去醫院檢查。
於是,這位要求完美的資深西服職人就在72歲那一年,確診了失智症。(相關閱讀:自覺常忘東忘西、晚上睡不好?6個活化腦力的小動作,點頭就能防失智)
2度獲選為東京「失智症希望大使」的長田米作。(出自:東京都福祉局)
太太帶他接觸人群 與其他失智病友分享心情
女兒回憶,確診之後,長田米作的內心大受打擊,變得毫無自信,整天關在家裡不肯出門。
幸好,在太太不斷鼓勵之下,兩人一起到醫院參加團體活動,和其他病友一起唱歌、做音樂療法,並互相分享經驗。「與其他病友接觸的過程中,父親慢慢接受了自己失智的事實,也恢復精神。」
現在,長田米作除了每天傍晚到鄰近的公園散步1小時,看看行人、欣賞風景,他也積極參加社區舉辦的失智症聚會,並且主動鼓勵其他病友一起出門做做體操、伸展身體。
「一旦被確診失智症,病人會突然間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敢出門。不過我認為,如果不想失去思考能力,一定要多和人群接觸。周圍的親友也不要因為對方罹患失智症就不敢邀約。」
長田米作笑說,走出家門,可以看看路旁開了哪些可愛的花朵、路人穿著什麼樣的衣裳,對腦部是很好的刺激。「一個人關在家裡,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當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共同完成很多事。走入人群,和大家坦承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哪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確診失智後才學做菜 每周一個人騎腳踏車去超市買菜
當家中長輩確診失智症,家人往往會因為擔心安危而隨侍在側,不敢輕易放手。然而,在適當範圍內,讓長輩嘗試獨立完成任務,不僅能維持自主能力,也可以增加自信心。
確診失智症時,長田米作的太太腰部剛好受傷,無法久站。因此,在太太的指導之下,他第一次嘗試做菜。「那可是我人生首度握菜刀!但現在,我已經可以自己做三餐了。」
他分享,自己烹煮米飯時會放入大豆、麥類和昆布,增添風味。煮味噌湯時,則會講究地放入小魚乾或昆布、蝦米等煮出高湯,接著再放入親手切好的紅蘿蔔、白蘿蔔、白菜、豆皮等。雖然調味清淡,但材料一點也不馬虎。
煮三餐時,他為了營養均衡,肉類、魚類、蔬菜缺一不可。其中,炒蔬菜是他的拿手料理。有趣的是,他使用的砧板並非一般市售款式,而是以洗淨風乾後的牛奶紙盒拆開平鋪而成,不在乎美觀,只求輕鬆方便。(相關閱讀:健康飲食法那麼多,記得「植物性飲食」就好!餐盤蔬果過半的4大好處,遠離慢性病又對地球好)
買到重複的食材也沒關係 女兒:願意出門最重要
不只三餐烹調,長田米作連食材採買也是自己來。
每周,他會獨自騎著腳踏車,到附近的超市採買。為了不要買到重複食材,他會事先寫好清單。冰箱門上,也貼了一張列了約20項蔬果的「家中常備菜清單」,包含鹿尾菜、花椰菜等。
當然,偶爾難免還是會出現小失誤。有時候,他忘記家裡的豆腐還沒吃完,又買了新的,最後,冰箱裡躺著3塊豆腐。但是,家人並不會因此責怪他。
「多買的食材,吃掉就好了。我們不會生氣也不會怪他。」女兒說:「他願意出門,大家也願意接納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相關閱讀:與你有關的服務|照顧者當1天志工幫忙顧長輩,換自己2天休假!「互助喘息」怎麼申請?)
現在談起剛確診時的光景,長田米作坦言,自己其實已經不太記得當時發生什麼事了。
但他認為,就算罹患了失智症,只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地方能夠無條件接納自己,患者的內心就會充滿希望。「就算失智,我們也希望周圍的人可以用原本的態度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