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講話,老後口腔退化會變快!成大咀嚼吞嚥中心主任:口腔衰弱嚴重將導致臥床,多聊天唱歌、多笑都有幫助

不愛講話,老後口腔退化會變快!成大咀嚼吞嚥中心主任:口腔衰弱嚴重將導致臥床,多聊天唱歌、多笑都有幫助
2024.08.08
47,198

2024.08.08

47,198

文章用聽的
00:00 09:57 1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口腔機能與老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日本近年研究指出,「口腔衰弱」會造成老後肌少、衰弱、失智、跌倒臥床等風險。如何趁早避免?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主任蘇慧真分享建議。

從食物送進嘴巴,再到順利吞下肚子,這段看似尋常的過程,其實相當複雜!而口腔,更是當中的重要關卡。

日本近年曾提出「口腔衰弱」概念,當口腔機能不好,可能會造成未來肌少、衰弱、失智、跌倒臥床等風險。但,口腔衰弱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口腔衰弱的問題?又該如何預防?

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主任蘇慧真解釋,咀嚼吞嚥的第一道關卡稱為「口腔期」,當食物進到口腔內,經由舌頭、牙齒、唾液、黏膜形成比較細碎、經由消化酶處理過的食團後,再以舌頭往後送。接著,才會啟動下一階段「咽喉期」,讓食物正確地掉入食道裡。這時,如果功能發揮不良,讓食物掉入氣管,就會造成嗆咳。

因此,假如沒辦法把食物攪拌為食團,並推動食團、啟動咽喉期,就會形成「口腔衰弱」。

口腔衰弱的5大面向  若不注意,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哪些狀況會造成口腔衰弱呢?蘇慧真說明,口腔衰弱有下5大原因:

1. 牙齒不夠

牙齒不夠不一定無法進食,只是咀嚼能力受限。進食時,通常只會挑選軟質食物,無法攝取多樣化食材。

「因此我們鼓勵長者做假牙、戴假牙,盡量嘗試一些有彈性、有咬勁的食物,例如:蒟蒻。中年以上的族群,也要記得多挑戰自己的口腔,柿子不要挑軟的吃,這樣才能訓練咀嚼力。」(相關閱讀:長輩吃不下如何備餐增食欲?營養師:不是弄碎食物就好,3重點防嗆咳、延緩退化

2. 唾液不足、口乾

隨著年紀增加,唾腺會萎縮。此外,許多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造成口水減少。她建議,可以諮詢醫師,自己的藥物內是否含有讓口水分泌減少的成分,例如,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等。「口水不足,會讓咬完的食物變得散散碎碎的,無法形成食團。這時,大部分長者就會把它吐出來,不會吞進去。」

3. 舌頭力道不夠

舌頭是口腔內的一塊肌肉,如果舌頭沒有力氣,不僅沒辦法攪拌食物,攪拌完以後,也無法將食團往上頂、往後送。「就像是有時候嘴巴裡有食物殘渣,我們也是用舌頭稍微清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口腔清潔動作。」

她指出,假如舌頭力道不夠,不僅會讓食物殘渣殘留在口腔,造成牙周病、異味等,只要不小心嗆咳,也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

4. 口舌協調差

口腔內的器官包含牙齒和舌頭,攪拌食物時,需要有規律性與協調性。此外,嘴唇也要能緊密閉合。她表示,若觀察患有退化性疾病或年紀較長的長者,嘴唇多半鬆鬆的、向上翹,無法閉合。這會讓口腔無法產生壓力,把食團往下推送。

5. 吞嚥功能失調

上述4者以外,最後一項才是吞嚥功能失調。

口腔衰弱,後果有多嚴重?蘇慧真表示,假如口腔機能不好,其實會形成惡性循環!

「很多長者因為咀嚼力不好,喜歡吃軟食、稀飯或流質食物,因此往往只攝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都不足。」如果長期不重視飲食質地和營養成分,體重會慢慢下降,肌肉量也會減少,甚至形成肌少症。接下來,很容易開始站不好、走不好,甚至跌倒,最後導致臥床。

而由於舌頭、喉頭也是身體肌肉的一環,形成肌少症後,咀嚼肌會消瘦,舌頭和喉頭的肌力也跟著減少。「這時候,長輩就更不願意進食,更容易嗆到,變成惡性循環。」此外,觀察性研究也發現,口腔衰弱的病人與罹患失智症機率有正相關。(相關閱讀:預防失智,吃飯時多嚼幾下!陽明大學研究:延緩腦退化,每日10分鐘健口操

如何知道自己口腔功能衰弱?AI就能判讀吞口水聲音

一般來說,當查覺到自己或家人出現進食困難時,可以到醫院的咀嚼吞嚥門診做吞嚥檢查。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口腔機能和進食習慣,並透過吞嚥內視鏡或放射線下的吞嚥攝影,做出最完備的判斷。

而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口腔與吞嚥功能是否正常,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也與成大資工所合作開發一款App,透過「自我評估量表(EAT-10)」、「反覆口水吞嚥測試(RSST)」,再以AI判讀吞嚥聲音。綜合評量這3項數值,了解口腔機能是否正常。

AI如何協助判別吞嚥功能?蘇慧真表示,利用AI收錄上千筆吞嚥聲音建立的模式,只要把電子聽診器放在喉部兩側,收錄吞口水的聲音,就能判斷聲音為正常、需要開始注意,或者異常。「功能正常的人,吞口水的聲音震幅比較高,時距也正常。但這必須透過精密的聽診器才聽得出來,一般人耳是聽不到的。」

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與成大資工所合作開發的App。(顏理謙攝)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與成大資工所合作開發的App。(顏理謙攝)

不過,這款App目前尚未全面公開。她也提醒,檢測結果並非百分之百準確,必須搭配更多臨床資料,例如,檢測者的年齡、是否罹患呼吸中止症、帕金森症或曾經中風等病史。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到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她指出,吞嚥是複雜且連續性動作,需要透過專業判斷才能辨別是口腔期出了問題,還是咽喉期有狀況。「到底是口水不夠,還是舌頭力氣不夠?還是你其實中風過,自己卻不知道?我們會把兇手找出來,一一處理。」(相關閱讀: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不愛說話的人,老後容易咀嚼吞嚥困難!為何應該多唱歌、多笑?

長期在咀嚼吞嚥整合照護門診協助病患,蘇慧真觀察到一個特別的現象:「有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通常都不太喜歡講話!」

這是因為,說話與進食的器官相同,「如果不常講話,舌頭靈活度不好,唇音、舌音、喉音都發得不好,也會影響口腔功能。」

她鼓勵《50+》讀者,好好維持自己的社交生活,多講話、多唱歌、多笑,讓自己的臉部表情豐富,說話也要留意抑揚頓挫,對於自己的口腔和喉頭機能都有幫助。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一些病人因為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是頭頸癌、舌癌等疾病造成口腔機能不良。「我們最近遇到一位病人,因為吞嚥時感到疼痛,無法進食、一直變瘦,檢查後才發現是癌症。」她強調:「吞嚥困難只是一個症狀,我們必須幫病人找原因。」

良好的口腔機能,決定了老後的生活品質。從50歲開始,就要好好鍛鍊自己,讓未來的人生更精彩、充滿滋味!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