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脊椎不老,每週做脊慢跑!什麼是脊慢跑?6大重點教你脊椎律動,加強老後行動力、改善疼痛

如何維持脊椎健康?是老後行動的根本。
如何維持脊椎健康?是老後行動的根本。
2024.07.23
37,464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王美珍,吳丹華

如何維持脊椎健康?是老後行動的根本。

作者|50+選讀 2024.07.23

責任編輯|王美珍,吳丹華37,464

文章用聽的
00:00 09:32 1

文/梁恆彰、楊翠蟬、梁硯林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什麼是脊慢跑?這是由專研疼痛與身心症非藥物治療法的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梁硯林醫師共同推廣的脊椎律動跑步,若改為走路則為脊健走,目的是要達到活化脊椎神經與肢體的自然律動、訓練核心肌肉群、平衡身體鏈結,藉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及與脊神經相關的各種疼痛。

在治療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時,我們特別著重讓患者如何開始從走動到能夠跑跳。很多患者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這麼積極的去走動或跑動,其實關鍵的要素,就是要恢復脊椎核心肌群的肌力與循環,並且使其中的脊神經恢復正常功能

各種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  多與脊椎律動不足有關

我們來談一下,常運動的人和不常活動的人兩者產生的問題差異何在。

如果是常運動的人發生的問題,常見的是脊椎與肢體的律動左右不對稱而發生肌肉神經的疼痛問題,或者是因為運動所產生的痛風類困擾,或者脊椎律動不完整而產生兩側壓力不同所產生的疼痛,或是因為過度拉筋而發生肌肉神經失調的情形,只有極少數是因為運動傷害直接帶來的問題。

而不常活動的人所產生的問題,像是手腳不協調、容易同手同腳、脊椎僵硬、律動困難,或者骨盆控制行動的肌肉神經失調,甚至腿部的活動有問題,如果不適當處理,會進一步導致不良於行的情形。

從多年治療各種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都與脊椎的律動不足有關。事實上很多老化的現象,都是從脊椎律動不足慢慢的積累,造成脊椎僵化,進而產生各種症狀,可以說人未老,脊椎先老

運用腳到肩臀部的動作  讓脊椎產生自主律動

脊椎的律動有助於維持脊神經的正常功能,那麼推動脊椎的力量來自哪裡呢?答案就在從腳到肩臀部的肌肉群運動鏈結所產生的律動,也就是骨盆與臀部的核心肌肉與神經群的運作,臀部的動力向下驅動大腿小腿與足部的動作,同時向上驅動脊椎核心肌群的運動(圖5)。如果脊椎與肩臀部的配合不當,除了會引發上半身的各種症狀,也會產生臀部與下肢的疼痛,造成行動不便或運動失調情形。

因此,學習有效運用從腳到肩臀部的律動,是維持脊椎健康的關鍵要素,而跑步的訓練就是維持臀部動力最簡單有效的工具。

脊椎的自然律動來自落腳的向內推力產生扭動。脊椎的自然律動來自落腳的向內推力產生扭動。

脊慢跑原理:增加臀部與脊柱核心肌群律動,產生脊椎的扭力

脊慢跑或脊健走是以脊椎的律動與反射為標的,所以這樣的跑步減少了向前推動的肢體動作,而增加整個脊椎的律動擺動能力。訓練脊椎律動可以用走路、跑步、或原地走、或原地跑來執行。

以脊慢跑為例,並不求快,本質上,這樣的運動就是一種熱身運動,目的是使得你的心肺與脊椎都活絡起來,所以,原則上並不需要做額外的熱身運動。我們特別反對在脊椎還沒有活絡以前就做一些靜態拉筋的動作,這樣反而會增加脊椎受傷的機會

抬下巴不揮手增加脊椎律動

我們的目標是脊椎的律動,所以跑步的姿勢會跟平常跑步的姿勢不太一樣。脊慢跑的時候要抬頭挺胸略收小腹,腰臀部收緊身體略向前傾,我們特別要求抬高下巴(切莫縮下巴)到水平面或者再高一點,以避免頭的重量給頸椎帶來太多負擔,而影響頸椎的自然律動造成僵硬。(相關閱讀:80多歲沒骨刺還有高骨密度,如何辦到?林頌凱醫師:近9成60+會有的骨刺問題,保養與治療之道

在增進脊椎律動的前提下,手的擺動要最小化,而肩膀圍繞脊椎的擺動要最大化,所以,手肘彎曲夾角10~90度置於身邊,手肘貼近身體,掌心向內或向上以利於抬頭挺胸。運動時要減少手的前後擺動,甚至可以讓兩手貼近前胸,或者用彈力帶來固定手臂減少手臂的前後揮動。

腳部維持外八以利增加扭力

依我們的經驗,脊椎律動有障礙的患者特別需要彈力帶的幫忙,藉此學習肩膀、脊椎、臀部、與下肢的協調與律動。在理想的訓練狀態下,肩膀的活動是由脊椎律動來帶動,而手臂是跟著肩膀律動而完全放鬆。整體上來看,肩膀對著骨盆交叉活動,配合脊椎的擺動

我們知道,脊椎的自然律動與擺動的力量來源是下肢的活動,為了最大化脊椎律動的動力,我們特別注重腳部的動作。首先,腳跟靠近,兩腳腳尖要打開約20度到60度,至少維持一些外八的角度,讓我們落腳的時候產生內側分力,向上傳導對骨盆與脊椎產生扭力,至於應該開幾度才好,取決於個人體型的差異與前進的速度。

所以,走動和原地跑的時候角度可以開大一點;快跑或前進速度快的時候可以小一點,因為只要些許角度,快速前進的側向分力足以帶動脊椎的律動。此外,原地跑或踏步時,兩腳膝關節也可以稍微張開,以增加臀部與脊柱核心肌群的律動,而產生脊椎的扭力。(相關閱讀:一旦常說「都這把年紀了」,活動力會日漸衰弱!做3件事到老都能靠雙腳好好走路

讓脊椎不老,每週做脊慢跑!什麼是脊慢跑?6大重點教你脊椎律動,加強老後行動力、改善疼痛_img_1兩腳腳尖要打開約20度到60度,讓落腳時產生內側分力向上傳導,對骨盆與脊椎產生扭力。兩腳腳尖要打開約20度到60度,讓落腳時產生內側分力向上傳導,對骨盆與脊椎產生扭力。

脊慢跑怎麼跑?6大重點一次看懂

讓脊椎不老,每週做脊慢跑!什麼是脊慢跑?6大重點教你脊椎律動,加強老後行動力、改善疼痛_img_2

1. 抬頭挺胸收小腹、微抬下巴、視線偏高、身體略向前傾。

2. 兩手肘彎曲夾角10~90度置於身邊,可用彈力帶協助挺胸固定手臂。

3. 兩手輕握,放在胸前,手臂貼近或貼住上身。

4. 左右肩肘前後交叉擺動,同時帶動對側膝(臀)。

5. 腳跟靠近,兩腳尖外開夾角約20~60度(前進越大步、角度越小)。

6. 跑(走)時落腳在腳掌偏外側(第4、5趾掌位置)。

貼胸脊健走示範影片

貼胸脊慢跑示範影片

脊慢跑或脊健走  目標每週3次15分鐘

‧脊椎律動走步或脊椎律動跑步,步頻從每分鐘健走80~100步到慢跑140~160步,心跳在每分鐘110~140下左右即可(有氧區域為主)。

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在扶助下從每天4~6次、半分鐘的間歇走(跑)開始

‧行動無慮的少運動者從每天3~6次、3~5分鐘的間歇跑開始。

基本目標建議每週3~5次,身體脊椎律動出汗15~30分鐘

(本文摘自梁恆彰、楊翠蟬、梁硯林著,《脊慢跑:快樂跑出身心療癒(附示範影片QR碼):律動脊椎,緩解各種疼痛,終結自律神經失調!》,新自然主義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