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沒骨刺還有高骨密度,如何辦到?林頌凱醫師:近9成60+會有的骨刺問題,保養與治療之道
年老難免有骨刺,好的生活習慣可讓它晚點報到。
文/林頌凱 圖/Shutterstock
編按:頸關節退化可能會加速腦神經病變,如何避免頸椎退化?頸部長骨刺,該怎麼辦?林頌凱醫師解釋,骨刺可分為沉默性骨刺與症狀性骨刺,只有少數患者需要開刀手術,而無論手術與否,積極復健、正確運動與伸展,才能讓頸部常保舒適。
頸椎的退化狀況與程度,非單一因素所影響,因此診斷上十分仰賴醫生的詳細問診與身體檢查的搭配,釐清是哪個構造發炎引起疼痛?
頸椎關節退化 可能加速腦神經病變而失智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期刊《刺胳針數位健康》(Lancet Digital Health)的報告中曾探討「阿茲海默症與脊椎退化」的關係,研究人員注意到受測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大多存在頸椎問題,猜測可能是頸椎關節退化影響血流或腦脊髓液,進而加速了腦神經病變。
儘管超過60歲的人,頸椎病發生的機率已大大提高到89%,但長年的看診過程,我還是有遇過80、90歲年長者的頸椎X光片不僅沒有長骨刺,因平日有運動習慣,所以骨質密度依舊相當好。雖屬臨床上的相對少數,不過每每遇到這樣的年長者,我都會好好的稱讚並鼓勵他們繼續維持下去。
如何避免頸椎提早退化?
預防重點不外乎是在坐、站方面維持良好姿勢,同時減少低頭使用3C產品的頻率,或至少保持水平視覺的角度。
其次,即便是再正確的姿勢都應每隔30分鐘舒展活動,轉動肩頸、舉手拉筋與鬆腰,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都固定不動。
診間裡,患者常詢問相關保健品的補充,市面上販售的維生素、鯊魚軟骨、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可適度補充但多吃無益。
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早晚會遇到的疾病,建議在軟骨磨損之前,對韌帶和肌肉做好保護與增強措施,譬如每日睡前從事頸部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有助於改善痠痛情況,便是頸部常保年輕之道。如已被判定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復健療程結束後,上述重點一樣也不能少,才能預防復發、惡化。
頸椎退化一定會長骨刺嗎?好發族群為何?
骨骼的退化現象隨著年齡增加,一般人從20歲開始產生退化性骨骼病變,如果單從年齡來看,年輕人的脊椎長骨刺機率只有3%;45~60歲的中年人長骨刺的機率大約有20%左右,但他們可能在不同部位的關節或多或少潛藏了長骨刺的病情,以致60歲以上長骨刺者高達80%以上。近年人們3C產品不離身,又缺乏姿勢不良的警覺,大幅提高了每個人頸椎長骨刺的可能性,成為僅次於腰椎第二常見長骨刺的部位。
撇除年齡增長、運動傷害、肩頸受傷對骨骼退化的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方式所潛在的危險因素,絕對是加速骨刺增生及其嚴重程度的關鍵。
就生活型態而言,固定單側背包包、枕頭過高、半臥沙發看電視、睡前習慣躺在床上滑手機等,都會給頸椎帶來慢性傷害。
工作型態方面,電腦螢幕擺放位置歪一邊、經常需低頭屈身的美容按摩業、需要仰頸工作的裝潢工程人員、偏頭講電話的客服人員,這些從業人員之所以是骨刺好發族群,起因於使用身體的方式長時間偏向一側,使頸椎兩邊的韌帶及相關關節失去平衡,單側肌肉和韌帶發生過勞,加重了頸部負荷,最後導致骨刺增生。
關於骨刺必知的4個事實 長骨刺不一定要開刀
一般民眾聞骨刺而色變,坊間甚至有許多不實廣告聲稱他們的藥物、產品能讓骨刺消失。假設X光片證實你長了骨刺,有4個臨床事實是身為患者要明瞭的:
1. 要消除骨刺,只有開刀拿掉一個方法。
2. 有時開刀把骨刺都拿乾淨了,但患者本身沒有改變使用身體的方式,同樣的位置以後還是會再長骨刺。
3. 9成以上因骨刺產生的疼痛,都可以透過如:頸椎牽引、徒手治療、增生治療、運動治療獲得改善,不需要手術治療。
4. 骨刺增生的位置,只要沒有壓迫神經或血管,無須過度緊張。
很多人都有長骨刺 但多為無症狀的沉默性骨刺
如果一早到公園去,邀請那些每天規律運動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到醫院做檢查,一個個幫他們照X光,或許會意外「每個人都有長骨刺」!而且多位於負重的關節以及活動度較高的部位,譬如:頸椎、腰椎以及膝關節。
進一步詢問他們平常身體有沒有什麼不舒服呢?也許會聽到:「早上起來的時候容易腰痠」「我走路走不遠」……,但你會聽到更多的是,「沒事呀!」「都很好呀!」「怎麼了?X光有問題嗎?」因為大部分的骨刺都是沒有症狀的骨刺,除非骨刺壓迫到神經,或者卡到旁邊的骨頭,才可能出現手腳麻痺、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的情形。
時間因素之於骨刺,一種是伴隨年齡增長的退化性頸椎病變,當頸關節因老化而造成鈣質沉澱、骨質增生,這些肥厚的增生組織即是俗稱的「骨刺」。
另一種是長時間的姿勢不良,使肩頸、上背部肌肉因持續收縮而緊繃、疼痛,導致頸椎的某幾節轉動角度受限、頸椎曲度跟著改變,疼痛也使得肌肉不敢出力,韌帶隨之鬆弛,椎間盤變薄失去彈性,軟骨因受力增加而磨損嚴重,致使頸關節不穩定。
日漸惡性循環的狀況,為了適應結構改變產生的壓力不均,骨骼細胞開始增生以增加受力面積,骨刺因此生成,這是身體為了適應壓力所產生的「代償結果」。倘若,你的頸椎持續承受壓力、處於長期代償狀態時,因骨刺引起疼痛的機率將隨之拉高。
症狀性骨刺 可再細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
骨刺因生長部位的不同,伴隨的症狀亦不相同,可概分為二:
一是「沉默性骨刺」,骨刺長在脊椎體前方,沒有對神經根、脊髓造成影響,患者本身也毫無異狀,此時不需要刻意治療它,大部分的骨刺皆屬此類。
二是「症狀性骨刺」,當骨刺壓迫到神經根、脊髓、血管或軟組織,而產生發炎和疼痛時,必須積極治療。可將症狀性骨刺再延伸探討如下:
· 神經根型症狀
頸神經根是由脊髓延伸出來支配頸部和上肢,故當頸骨刺長在脊椎體後方,刺激或壓迫到神經根,即便是長得細小的骨刺都會使患者疼痛難當,影響程度及嚴重性端視受壓迫的部位而有所不同。
譬如:有些患者的痠痛是從後頸延伸到肩胛骨部位,甚至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痺刺痛,又或脖子轉到特定方向時會令疼痛加劇,這是屬於上肢神經痛的區域。
有些患者則是產生感覺異常,像是上肢皮膚用東西輕輕刮時會產生麻麻的感覺;手指末端感覺遲鈍,對於像扣釦子、拿筷子的精細動作變得不靈活;嚴重者肌肉力量減弱,沒辦法提東西、握手,時間久了,將引發上肢肌肉萎縮無力。
· 脊髓型症狀
頸椎包覆了控制全身的脊髓神經,所以當頸骨刺壓迫到脊髓神經,起初患者會感覺雙腿無力、遲緩,在快步行走、爬樓梯時容易疲勞;如未及早發現治療,接下來將每況愈下,出現步態不穩、易跌倒、肢體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
· 椎動脈型症狀
當頸椎動脈受骨刺壓迫造成血流障礙,或刺激到頸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導致椎動脈無法應付頸椎活動造成的壓迫時,將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譬如:患者容易頭痛、頭暈,特別是當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常感到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嚴重者出現腦供血不足,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四肢無力或猝倒等,情況不一。
9成以上的骨刺不必開刀 根本的治療法:增加頸椎穩定度
骨刺是身體機能老化不可避免的宿命,但早發晚發、長多長少,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上。針對沉默性骨刺,患者雖可與之和平共存,但還是要針對潛在因子做保養和改進,平日亦可補充抗氧化物,減少老化反應。
對於症狀性骨刺,復健科醫師會針對患者平常生活習慣或工作方式,找出導致骨刺的危險因子,提出改進建議,也能針對患者的年齡與喜好,建議一些簡單又有效的運動,達到預防與治療的目的。
其次,在做過詳細檢查後,會針對骨刺所造成的問題對症下藥,通常從藥物著手緩解疼痛,再搭配適合的物理治療,讓治療和保健雙管齊下。
而更積極的治本治療是「提升頸椎穩定度」,可透過以下的保護方式與增強方式,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
韌帶鬆弛
保護方式:復健治療、姿勢與動作調整、穿戴護具
增強方式:增生注射、PRP注射、體外震波
肌肉無力
保護方式:避免過勞、局部按摩
增強方式:運動訓練、營養補充
一般而言,9成以上的骨刺都可透過復健科的治療獲得改善,患者只要保持正確、規律的運動習慣和生活保養,骨刺通常不會持續惡化。
唯保守治療3個月後症狀無明顯改善,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與情緒;或出現肌肉萎縮、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時,才需要走到開刀一途,以手術去除骨刺所產生的神經壓迫或重建關節。
必須以手術作為骨刺的終極治療,是患者中的少數,即使是開刀,也都能恢復得很好,不太會有癱瘓的情形發生。不過,要提醒的是,手術不是一勞永逸,術後除了積極復健,還要透過正確運動與處理疤痕組織(沾黏),才能發揮手術的最大效果。
(本文摘自林頌凱著,《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出色文化出版)
2023/05/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