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超慢跑在台灣愈來愈流行,甚至成為許多中高齡族群最喜愛的運動。不過,看似輕鬆無負擔的超慢跑,如果觀念錯誤,反而容易造成傷害。關於超慢跑,常見的錯誤觀念有哪些?高醫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林子郁提出4大重點。
慢跑是多數人熟悉的有氧運動,其主要目的為強化心肺功能。可是,不是人人都喜歡慢跑,因此,日本福岡大學的田中宏曉教授發明了超慢跑,希望鼓勵高齡者或體適能狀態不佳的人跑起來,使身體尚未啟動乳酸堆積前,進入有氧狀態,達到燃脂效果。
由於超慢跑屬於在家就能做、對身體負擔小的有氧運動,因而廣受中高齡族群喜愛。不過,卻也因為其簡單易執行的特性,反而容易引起誤解,忘了它其實也是運動,過度輕忽而造成傷害。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林子郁分析,民眾對於超慢跑的常見錯誤觀念有以下4個:
錯誤1. 超慢跑等於快走,所以不需要穿運動服
「常有人以為超慢跑等於快走。」但林子郁指出,超慢跑是慢跑的變化形,並非走路。
所以,超慢跑時,應和慢跑一樣,穿著運動服、運動鞋。超慢跑前,也應該先熱身,舒展筋骨。
如果在家原地超慢跑,不想穿鞋,至少要踩在瑜珈墊上,減緩衝擊。
超慢跑時,必須將背部挺直,肩膀放鬆,自然呼吸,平視前方。同時,腳尖先著地,才能減少受傷機會,並減輕膝關節的壓力。
起跑前,可先在原地墊起腳尖跳起來,練習超慢跑的正確步伐。
錯誤2. 不自覺加快速度,超過超慢跑的速率跟強度
一般慢跑的時速,大約6~8公里。
根據田中教授的定義,超慢跑則是以步幅10~15公分、時速約2.9公里進行,目標是每分鐘180步。如果在跑步機上,速度大約是3。
另一個衡量標準是運動自覺強度。一般來說,超慢跑時,個人應處於可以一邊跑步,一邊與人閒聊的狀態,這也是超慢跑別名Niko Niko Running(笑笑的跑步)的原因。
不過,研究指出,在戶外超慢跑,很容易不自覺加快速度,超過超慢跑所界定的速率跟強度,變成中高強度運動,形成乳酸堆積,造成肌肉痠痛。
為了避免速度過快,可邊跑邊聽超慢跑節拍,幫助自己維持規律速度。
錯誤3. 超慢跑愈久愈好,忘了人體負荷有限
第3個常見錯誤,是跑太久。田中教授建議,超慢跑的正確運動方式,是跑1分鐘,休息30秒。依此循環,初學者一天至多跑10分鐘。
熟練之後,再慢慢增加到一天30分鐘,並增加天數,最終達到每週超慢跑180分鐘為目標。
「人的體能負荷有限。」林子郁強調,運動還是要循序漸進,過度運動不僅身體難以負荷,也無法保證身體就因此永遠都很好。(相關閱讀:50+喜歡的超慢跑,怎麼做才有效、避免練錯足底筋膜炎?醫:跑前做這伸展操、搭配交叉訓練)
錯誤4. 超慢跑很輕鬆,所以誰都可以想跑就跑
第4個常見錯誤,是以為任何人都可以想跑就跑。
林子郁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券,指出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超慢跑前應先諮詢醫師。超慢跑時,也建議穿戴心跳偵測科技裝置,例如運動手環,透過重視心跳,避免超過負荷。
剛做完手術,或是關節活動度不佳的人,建議先和醫療人員討論。
此外,有暈眩問題的人、運動時容易胸痛的人,則不建議一個人在家運動,否則可能暈倒、跌倒,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