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琨棟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只是不小心拐一下,膝蓋腫脹又抽痛,該怎麼辦?何琨棟醫師提醒,扭到後明顯腫脹,最好不要移動關節,盡快就醫。他舉一名病患為例,當半月板破裂、膝蓋積水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如果膝蓋反覆腫脹積水又該如何根治呢?
張爸爸蹲在自家花園中,輕鬆愜意整理花苗時,被突然竄出的黑貓嚇到,蹲著的雙腳一個踉蹌,右膝蓋瞬間痛到站不起來。好不容易站起來,趕快衝去巷口藥局打點止痛針,原以為就此可以復原,沒想到到了晚上,止痛針藥效過後,膝蓋腫起來不說,還不停抽痛,嚇得張爸爸趕快到復健科就診。
上述的個案就是急性的半月板破裂併膝蓋積水,如果有類似的狀況應該盡早就醫檢查,千萬不要當成是一般肌肉拉傷喔!
膝蓋積水有哪些症狀?
- 膝蓋前方兩側浮腫
- 膝蓋後方膝窩腫脹
- 無法使用蹲式馬桶
- 感覺膝蓋卡卡的
膝關節積水液體顏色 可輔助判斷受傷程度
關節內關節液的生成與吸收不平衡,通常是骨性受傷後發生,透過抽出的關節液顏色,可以輔助判斷受傷的程度:
- 正常:透明淡黃色液體
- 黃色濃稠:慢性韌帶或半月板受傷
- 紅色濃稠:急性韌帶斷裂或半月板破裂
特別提醒:如果扭到後出現明顯的腫脹,第一時間應該要好好的固定「就是不要移動關節」,需要使用拐杖搭配護膝,然後盡快就醫檢查出受傷的位置。
半月板損傷須盡早治療 嚴重須手術清除破損
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整個膝關節因為急性期發炎腫脹,也就是俗稱的「關節積水」,這就是造成張爸爸膝蓋抽痛的根源,由於還在受傷急性期,因此進行膝關節抽水,透過抽水快速減緩過多血水聚積在關節腔內撐大膝蓋造成的不適感。
抽除過多的積水後,搭配注射高濃度葡萄糖穩定受傷的膝關節,張爸爸立刻感覺到膝蓋疼痛及緊繃感緩解了大半!
在疼痛緩解後,最重要的是檢查受傷源頭,包含膝關節內的韌帶、軟骨、半月板,這些相鄰的構造各不相同,單靠X光是沒有辦法區別的,必須透過超音波搭配動作檢測;如果要完整看清楚十字韌帶與半月板,則需要搭配核磁共振檢查。
經過檢查後發現張爸爸這次受傷的主要來源不是肌肉拉傷,而是膝關節的墊片「半月板」受到擠壓而破損了,半月板的受傷一定要盡早檢查治療,如果置之不理導致破損越來越大,嚴重的狀況需要手術開刀去清除破損的半月板;同時也發現膝蓋軟骨有磨損的狀況,一般來說是平時使用習慣累積造成的變化,通常沒有特別的不舒服,一旦扭到則容易產生較嚴重的受傷。
膝蓋積水如何消?務必查出積水受傷源頭
- 先找出受傷源頭
- 急性受傷合併積血建議抽除,第一時間治療對於恢復效果最好
- 慢性積水若量多(>10cc),建議抽除積水後同時治療受傷結構(包含韌帶及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蓋內的緩衝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板,形狀就像是月亮一樣,下圖標示各類型的半月板受傷:
1.破損程度嚴重:
手術開刀清除破損及修補,目前的標準術式「inside-out」,穿刺傷口較小,縫線之間能有較小的間距,建議找尋對於膝關節專精的骨科醫師評估。
2.破損程度中度或輕微:
可以透過注射促進再生修復,包含注射高濃度葡萄糖、自體血小板PRP,強烈建議搭配「超音波導引」,才能準確地注射到位,當受傷部位接受到治療,會產生下列的修復反應:
(1) 細胞聚集:治療後的10分鐘就會有細胞開始聚集在受傷部位,透過注射PRP等治療,能夠直接將細胞及生長因子送至受傷部位。
(2) 血管新生:靠外側的半月板內富含血管,可以透過血管新生促進受損的半月板恢復。
(3) 基質沉積:受損撕裂兩端的新生組織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需要有堅固的基質沉積以利恢復。
(4) 治療後,身體會產生輕微的發炎:發炎是受傷後的自然反應,如果善加利用就能增強修復(IL‐1、TNF-α、MMP 可以促進半月板癒合);反之如果過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很可能會抑制再生過程。
特別提醒:如果膝蓋反覆積水腫脹,一定要找出原因並同時治療受傷源頭才能根治膝關節積水,積水及腫脹的程度在治療後會隨著骨性受傷復原逐漸改善(嚴重受傷通常需要3~6個月以上的治療恢復期),複診檢查時積水的多少也是一項重要的復原追蹤指標。
(本文轉自Dr. Aiden,原文標題為〈半月板損傷一定要開刀嗎?膝蓋積水如何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