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珍惜,懂得和兒女保持距離!一位母親讀紀伯倫的詩:如何相愛不相困?

因為珍惜,懂得和兒女保持距離!一位母親讀紀伯倫的詩:如何相愛不相困?
2024.06.17
126,155

2024.06.17

126,155

文章用聽的
00:00 06:56 1

文/姜聲花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再親密的家人,也可能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與另一半、兒女或親朋好友的關係,如何才是最舒服、最美的?在《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一書寫下給女兒的30封信,作者姜聲花分享紀伯倫的詩〈在一起但要保持距離〉,從中也展現了一位母親珍惜最愛女兒的自我要求與決心。

可以在一起,但要保持距離
讓藍天和微風在你們中間跳舞

彼此相愛
但不要以愛困住彼此
讓你們的靈魂山丘之間
有一片水波蕩漾的大海

可以填滿彼此的杯子,但不要只喝一方的杯子
可以彼此分享麵包,但不要只吃一方的麵包

可以一起開心地唱歌跳舞
但要讓彼此獨處
就像弦樂雖然發出同樣的音
線卻是各自獨立那般

可以敞開心胸
但不要被關在彼此的胸中
只有那廣大的生命之手才能珍藏在你們的心中

站在一起
但不要站得太靠近
廟裡的柱子也有距離
橡樹和柏樹也無法生長在彼此的陰影之下

~哈利勒.紀伯倫〈在一起但要保持距離〉

在某個極為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為了不被凍死而靠近彼此。雖然牠們想要互相取暖,卻被對方尖銳的刺刺傷,嚇得倒退好幾步,那一刻牠們痛得無法忍受,甚至忘記了天氣有多冷。

但過沒多久,痛苦消失後,極大的寒意再度襲來,牠們又一次靠近彼此,也再一次因為身上的刺而受傷,因為太過痛苦而決定獨自忍耐寒意。

儘管如此,刺蝟還是勉強地再次靠近又分離,反覆承受著寒意和刺痛。

人際關係的「刺蝟困境」易致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有時也會陷入「刺蝟困境」,也就是無法靠近卻又無法離得太遠的兩難處境。如果太過靠近,會忘記彼此有多珍貴而互相傷害,一旦遠離又會感到孤單和空虛,終究變成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說來令人悲傷,但這種狀況也會發生在家庭當中。

「家」應該是世界上最安全、溫暖的地方,有時卻充滿互相攻擊和傷害。時而是因過多的關注和愛帶給對方負擔,時而因過多的期待和干涉讓彼此遠離,到後來甚至築起心牆,形成了比陌生人還陌生的關係。(相關閱讀:渴望和家人相聚,相處時卻常有情緒?資深薩提爾講師李崇義:不要解決問題,從問題看到後面的人

親近的人該保持心理、物理距離  填滿尊重避免干涉

所以,越親近的人,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理上都越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為了避免彼此在無意間被突出的刺刺傷。這樣空出距離後,就能思考對方的可貴,填滿尊重的心意

在公司裡也是一樣,尤其如果在一間公司待久了,一定會跟某些同事比較親近。原本像朋友良好的互動,卻可能會因為一次的個性差異或意見衝突,而發生摩擦、產生裂縫。由於彼此有利害關係,難以深入瞭解對方的真心,也就更不容易完全展現自己的內心。關係一旦變調,幾乎不可能恢復。

朋友、戀人、夫妻之間都一樣,無論再怎麼親密、相愛,只要對方不願意或是不允許就不該越線。人常以「我跟你最靠近」、「我們的關係很親密」為由侵犯對方的私領域。朋友之間覺得對方似乎跟其他人更要好而心生嫉妒,或是偷看伴侶或配偶的手機,這些行為都是越線。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被侵犯的領域。

而且就算是出於善意,如果付出的關心和幫助已經超過對方樂見的範圍,那就不是為他著想,而是干涉和多管閒事。(相關閱讀:我的出發點是好的!諮商師:小心這句話,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

出於珍惜  媽媽應與女兒保持剛好的距離

彼此可以在一起,但要保有各自的時間與空間。有人說過,兩艘船要一起航向遠方時,需要三個要素。第一,同樣的目的地;第二,各自的燃料;第三,適當的距離。所以如果想要長久維持良好的關係,就要先維持適當的距離。

有句話說,平凡的生活是最難的,同樣的道理,維持適當的距離比想像中還難因為每個人對適當的標準都不一樣,掌握適當距離並不容易。媽媽在跟許多人相識、離別的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受傷和理解,學習到維持適當距離的方法,也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刺,不知道那些刺會在什麼時候刺到誰。為了在關係中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需要有禮貌地維持適當的距離。女兒,我愛你,我會與你保持剛剛好的距離,來保護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你。

ps. 任何人都需要自己的專屬空間,後退一步來看那個人吧!為了保護彼此不受到傷害,需要有禮貌地維持適當的距離。

(本文摘自姜聲花著,《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陪你活出有愛無礙的幸福人生》,蘋果屋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