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澄清復健醫院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如何在用心照顧家人的同時,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不因此受傷?澄清復健醫院治療長王春雄分享,最常發生在照顧者身上的2種「照顧傷害」,以及3種在家就可以執行的簡易保養方法。
在台灣,當家中長輩生病、臥床,照顧責任往往落到50+女性。但受到先天體能條件限制,女性如果缺少正確的照顧技巧,很容易因此受傷。
照顧他人的同時,如何好好呵護自己?
澄清復健醫院治療長王春雄觀察,女性照顧者最常遇到的困擾是下背痛、手腕拉傷和肩頸痠痛等。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核心肌群缺少訓練而造成的施力方式錯誤,以及長期維持錯誤姿勢。
1. 施力方式錯誤
女性的體重多半比男性輕,若搬運與自己體重相近的病人,容易負荷過大。此外,女性擅長運用手指、手腕等小肌肉群或關節的精細動作,但搬運病人時,需要用到手臂、手肘等大肌肉,如果用手指、手腕取代,就容易受傷。
2. 長期維持錯誤姿勢
「重複性運動容易造成肩頸痠痛。」由於被照顧者往往是躺著或坐著,而照顧者常需要從高處往下低頭工作,維持同一姿勢時,就算看起來沒有在動,但肌肉其實還是在出力。「肌肉長期收縮會形成痠痛,久了就變成慢性疼痛。」
王春雄分享,澄清復健醫院有許多需要乘坐輪椅或臥床的重症病患,因此病患的照顧需求很大。
「我們有一位居服員,她的個案是因為脊椎損傷而四肢癱瘓。臨床上,除了幫個案翻身、防止褥瘡,還要幫個案轉位,讓他坐到輪椅上用餐或外出就醫。」再加上這位個案的體重較重,因此,居服員才照顧到第二週就出現下背痛症狀,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是急性椎間盤突出,需要復健。「等於她照顧的病患正在治療,她自己也需要治療。」
因此,醫院一方面幫這位居服員做熱敷、電療,緩解疼痛,另一方面也安排運動治療。「大約持續做了2~3個月,過程中,她可以繼續照顧個案,目前工作狀態看起來也很正常。」
善用核心肌群 照顧者別讓自己反成為病人
如何預防因照顧而帶來的傷害?王春雄表示,施力技巧很重要。以照顧病人常需要做的「搬運」動作來說,若是方式正確,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也較小。
一般人搬重物時,通常會先彎腰,由下往上出力搬起重物,接著再把物體搬運到特定位置。「如果這個重物超過你的身體負荷、搬運距離過長,或是你本身的肌力不足、不習慣施力模式,搬運1次可能還OK,但要是搬個4~5次甚至10多次後,可能就會受傷。」
什麼才是正確的搬運方式?他建議,可以模仿舉重選手的施力方式。「人體的軸心是核心肌群,包含大腿、臀部、背肌、腹肌等骨盆周圍的肌肉。運用核心肌群是最好的方式。」
他解釋,核心肌群像是搬運車的輪軸,也像槓桿的支架。而骨盆除了可以前後彎曲,也可以斜向扭轉,訓練時也要帶入想像 ,「可以做出3D甚至接近4D的動作。」
因此,負重搬運時,應該先把物體的重量轉介到核心肌群,接著再移動。就像舉重選手會先讓自己的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微蹲下,接著把啞鈴拉到胸前,最後才舉到頭上。「這是最省力的作法,因為重量由核心肌群承擔,其他關節只是協助支撐。」放下重物時,則是以一樣的動作反向進行。
由於家庭照顧需求通常來得又急又快,較難像職場工作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適應。因此,他提醒,照顧者可以先評估患者的重量,如果一個人無法搬運,最好要請其他家人或外籍看護協助。此外,可以透過護腰、護腕等護具保護自己,或是善用移位帶、移位板等輔具降低身體負荷。(相關閱讀:媽媽都生病了,你還往外跑?別理會風涼話!照顧者不耗盡自己的6個原則)
居家訓練核心肌群:平背運動、造橋運動、仰臥起坐
若想訓練核心肌群、避免照顧病人帶來的身體傷害,王春雄建議,平時可以多做脊椎保健運動,包含平背運動、造橋運動和仰臥起坐。由於這些運動方式屬於基礎運動,不容易帶來傷害,而且效益也很高。「不只是照顧者,重症病患也可以在床上練習。」
平背運動。將腰部最凹處貼平床面,練習平背。
練習造橋運動時,要將臀部抬起與身體接近一直線。建議維持10秒鐘,共作10次。
練習仰臥起坐時,只要將肩胛骨抬離床面即可。每次做15~20下。
練習時,除了動作要正確,養成習慣也很重要。他建議,讀者可遵循「333原則」,每次心跳達130下/分鐘、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最好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
照顧者如何舒緩身體?善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若身體已有輕微不適,例如,腰部疼痛,王春雄表示,目前熱敷、電療、腰椎牽引等都是臨床上常採行的治療方式。平時也可以將熱敷作為日常保健方法,坊間常見的電熱毯就很方便。「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止痛、放鬆肌肉。熱敷後再運動,比較不容易造成二次受傷。」
熱敷時,溫度建議設定在46~52度,每次持續15~30分鐘。不過,他指出,臨床上很容易見到因熱敷而燙傷的病患,因此,如果血液循環異常、罹患糖尿病者,熱敷時一定要特別留意。若是身上有開放性傷口、傷口正在流血或有滲液時,熱敷也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最好避免。
而當照顧者發現身上的疼痛持續不止,或是程度越來越劇烈時,應該趕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此外,王春雄特別提醒,如果照顧者察覺自己關節活動的角度越來越受限,甚至影響了平常參與社交活動的意願時,代表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一定要馬上就醫。(相關閱讀:復健完會痛、甚至更痛,正常嗎?如何改善?物理治療師完整說明)
細心照顧家人時,別讓自己也不小心成為了病人。身為照顧者,更該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才能成為家庭最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