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唯娜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人與人真的能互相同理嗎?如果不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有時真的無法理解。然而,在婚姻關係中,另一半是否能同理自己的痛苦,卻扮演很重要的關鍵。韓國離婚律師崔唯娜提出同理伴侶的3大建議。
我從某位在公司上班的朋友口中聽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位朋友在第一次到職的公司裡,遇見了所謂「顧人怨」的組長。交上去的報告連看也沒看就揉掉了、根本沒有會議卻老是出外勤,然後直接從外面下班⋯⋯明明自己敷衍了事,卻把所有工作都推給組員、壓榨組員的最惡劣上司。光是想到「假如我遇到這種上司的話?」便已覺眼前一片昏黑。
「你知道最好笑的是什麼嗎?父母,是這個人唯一願意高抬貴手的事情,其他事一概不准。就算你因為生病不能上班,他也會要你出來;就算你因為小孩的事,問他能不能早一點下班,也絕對沒得通融。可是,只要是父母有點不舒服呢?他就會硬推著你快點回家照顧父母、帶父母去醫院看看。」
這位組長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他一直都在照顧身體不適的父母。大概也是因為父母經常生病,所以他不在公司的頻率才會那麼高。
這個原因固然不是在合理化組長無能與不認真的態度。只是,我從這個故事領悟到一點:人的同理能力很難超越自己實際經歷的範圍。換句話說,我們同樣也太過容易同理自己經歷過的事或情緒了。
一起經歷相同的人生大事 易產生認同感
生完孩子的媽媽,通常會住進「月子中心」調養身體。一住進月子中心,媽媽們就會成為月子中心同梯(又稱月同),即使日後離開月子中心,這群人依然會保持聯繫,彼此間也會暢談相當私密的事。起初,我以為這些都與我無關。
「現有的朋友已經夠了,有必要再多認識新朋友嗎?對於靠說話維生的我來說,何必再特地去需要舒服休養的地方和陌生人聊東聊西呢?也太累了吧⋯⋯」
怎麼想都覺得壓力好大。實際入住的第一天,則是因為身體實在太疲憊了,所以連開口說句話的力氣都沒有。
獨自靜養了一陣子,直到準備退房的幾天前,才有2位媽媽在我用餐時過來向我搭話。當時身體已經感覺舒服些的我,與她們簡單地說了幾句後,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就是月同!」一股強烈的親密感也隨之襲來。後來,我在月子中心的時間,也都是與她們倆聊得停不下來。
這一切結束了嗎?也太客氣了吧。如今我們3人已離開月子中心數年,依然每天無時無刻不在群組裡聊天,偶爾一起吃個飯,分享育兒甘苦談,成為了無法缺少彼此慰藉的摯友關係。即便對彼此一無所知,但單憑在相同時期一起經歷過「生育」這件人生大事,都足以成為如此喜歡彼此的原因,這件事至今仍使我感到驚訝。對男人來說,當兵時期的同梯大概也是這種感覺吧?
另一半無法同理自己的痛苦 是外遇、離婚的常見原因
實際諮商後,才發現不少人都傾向使用「同理」來作為解釋外遇的理由。厭倦職場生活時,對著有別於自己的另一半,同理了解自己處境的同事產生好感;因獨力育兒而感到憂鬱時,卻在不知不覺間,被唯一能夠明白這份痛苦的鄰居吸引;協力負責重要企劃時,與同甘共苦的同事一起出差後,內心瞬間感到動搖;懷孕後待在家中時,因為丈夫太過忙碌而找不到人可以分享日常,卻在網路聊天的過程中愛上了素未謀面的網友⋯⋯雖然情況五花八門,但他們的故事卻完全相同。
「只有那個人才懂我的心。」
在我們經歷過的事中,對於自己「熟悉的痛苦」尤能顯見強烈的同理能力。據說,當面對與自己經歷過相同痛苦的人時,人會陷入理性麻痺的狀態並投入深刻的情感,無論對方犯下何種錯誤都會寬容地接受一切。
相反,有時也會因為對方無法同理自己所經歷的痛苦,破壞了向來重視的關係,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離婚原因。
例如獨自照顧著婆婆的全職主婦,從婆婆口中聽見了侮辱自己人格的話語,終於向丈夫提起這件事,卻得到丈夫回應「這件事沒這麼難受吧?左耳進右耳出就好了啊」。對此飽受衝擊的她,於是找上了我;也曾有丈夫在外工作賺錢超過10年,卻因升職不順而離職,最後受不了妻子不經意一句「其他男人都是年紀越大越有成就」而決心離婚的案例;在雙薪家庭中,為了孩子連一次公司聚餐都無法出席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丈夫每天的「我今天喝一杯再回家」,最後決定離開對方。理應同理支持自己的另一半,卻比其他人還不懂自己的痛苦之際,往往就是終結關係的起點。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到了兩人關係瀕臨破裂的邊緣,才忽然戲劇化地找到了「熟悉的痛苦」並得到同理,進而順利修復彼此間的關係。
實際上,我也見過在申請離婚的過程中,妻子因為父親離世,從父母早逝的丈夫口中一句「我比任何人都了解這種心情」得到撫慰,並在丈夫挺身盡心盡力處理好喪禮後,撤回離婚訴訟的案例。類似的案例實在太多,就不在此逐一列舉了。
同理,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親近,也可以讓我們變得更疏遠。偶爾也會出現一直以同理能力撫慰所有人的人,但當這種人的身心沒有餘力時,其實與你我並無不同。(相關閱讀:觀察夫妻說話習慣,可以預測之後離婚的可能性!精神科醫師:2種說話習慣,會讓親近的人受傷)
既然如此,難道我們就只有辦法和擁有類似經歷、體會過類似痛苦的人好好相處嗎?難道與任何人開始交往、決定結婚,還得一一深究這些部分嗎?
如果以我從旁靜觀過數千對夫妻離合的立場而言,這件事的意義似乎沒有那麼大。就算和曾經歷過相同痛苦的人們交往,也無從預測我們的人生會再遭遇哪些新的痛苦。
伴侶如何同理彼此?離婚律師提出3大建議
一起分享人生必須面對的無數痛苦,確實是長久維持一段關係的基本,但同理能力如此不足的你我,究竟該怎麼做才不會讓彼此失望呢?
第一,需要同理時,必須如實表達。
單憑一句「我好累」就能立刻跑過來給予擁抱與安慰的人,世上其實不多。然而,我們卻經常對另一半抱持這樣的期望。我們必須記住一點:他們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如果需要得到同理,不妨試著向對方充分說明自己的情況,以及具體分享自己的情緒與將來的計畫等等。(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再強大的女性,也要適時表達「我累了,請支持我」!示弱不是情緒勒索,是了解的契機)
許多人根本連自己的境況也不曾如實說明,卻只會緊閉自己的心扉,一味責怪對方缺乏同理能力。
這種類型在60多歲的男性中尤其常見。
即使他們為了家人在外奮鬥數十年,秉持著愛家人的心在職場生活苦撐打拚,一回到家卻連一句「我今天好累」也說不出口,只是一如往常地「習慣逞強」。他們認為,與其說出自己很累,倒不如藉由發脾氣來掩飾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情緒。直到收到來自60、70歲的另一半的離婚起訴狀,才發現有這麼多人訴苦,說出「老婆從來不曾同理過我的犧牲,只是把我當成賺錢工具而已」。每次與這些人對話時,我都覺得很心痛。心平氣和地、適當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原來這麼難。
第二,讓對方確信彼此正在朝著相同目標邁進。
儘管當下彼此扮演的角色存在許多差異,一起相處的時間又極少,甚至置身於職場同事、鄰居、朋友們似乎還更明白自己心情的境況,也務必仔細回想一下,你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拚命努力著。
樂意為了幸福的未來而犧牲現在的人並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是一時大意、無可奈何才忽略了彼此,因此哪怕只是每隔幾天一次,也要想一想兩人攜手前行的原因,一起檢視人生的導航,自然就不會那麼容易失去方向。
第三,即便是自己不明白的痛苦,也要努力嘗試同理。
這是難度最高的課題。花點時間去問一問對方為什麼難受、該如何給予協助。光在內心擔憂,想著「假裝不知道,自然就會過去吧」,絕對是一大失策。儘管對方的心情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變好,卻沒有任何人知道,那樣子好起來的對方是否依然會留在自己身邊。
(本文摘自崔唯娜著,《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只因想和美好的人一直走下去》,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