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多志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分享自己的開心事,為何交情很好的朋友似乎不開心?偏偏是好朋友,連帶自己心情也受影響?韓國現象級網課名師李多志提供「交情橡皮擦」的概念,不管交情深淺,通通都只是「認識的人」,保持適當距離,他們有他們的人生,自己專心過好自己的。
我將合格證書傳上Instagram社群平台上。不久開始有人留言。
「天啊,恭喜!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
「真是的,你什麼都擁有了,這世界都給你一個人活就好了啊。」
「都給你拿去好了,記得請客,來約!」
「什麼鬼。」
在接二連三的道賀留言底下,突如其來一句吞噬內心的留言。又不是在切蘿蔔,友人L留下的「什麼鬼」後面直接省略;為什麼話只說到一半,使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在社群媒體分享開心事 卻因朋友留言情緒受影響?
有好事發生時,自然會想要收到祝賀。當你經過長時間努力、順利進入理想公司,或者好不容易拿到想要的合格證書時,是怎樣的心情呢?是不是開心到想要奮力跳躍,讓頭頂可以撞到天空的程度?我當時就是因為太開心了,才將合格證書發布到Instagram上。
於是每0.1秒就會有人留言,大家的反應十分熱烈,每當看見認識的人在底下留言祝賀,我都會想「原來真的會替我感到開心,應該都有看見我的努力與付出」。正當我心懷感激時,「什麼鬼」這句留言映入眼簾。明明在看見這句話之前,我還是個幸福的人,但自那一瞬間起,便成了全宇宙最不幸的人。而且還是我完全沒料到的朋友。明明如果是她,應該會恭喜我才對,沒想到比我厲害的這個人竟會在公開的平台上留下「什麼鬼」3個字。我思緒紊亂,自那時起,便對於友人L的近況感到有些好奇。
嘿,各位也有過這種類似的經驗嗎?
當你默默努力減肥,好不容易達到理想體態,然後拍了體態記錄的運動形象照,發布在社群平台上;或者做了微整形調整臉蛋,抑或是順利進入理想的公司工作、取得資格等,都一定會經歷一次困境,那便是與友人間的情感衝突。
在「什麼鬼」這3個字裡隱藏著一點點嫉妒心、剝奪感、不安全感、不幸感等等,各式各樣的情感交錯縱橫,合在一起的話就是「我對於你的成就感到不悅」。儘管友人L已經擁有很多,朋友取得的合格證書依然是她手中沒有的寶石,因此才會用那3個字來表達心境上的不適。假如這個人的心智更為成熟可能就只會暗自難過而已,她卻公然留下這種話,等於將自己放上了公審台。
炫耀的通貨膨脹 你才第一次炫耀對方卻感覺經歷了9次
如今已是炫耀氾濫的通貨膨脹時代;什麼是通貨膨脹?現金價值下跌、物價持續膨脹的經濟現象,對吧?但是近來我看大家都會在這個單字前面加上「裝逼」或「炫耀」一起使用。假如裝逼通貨膨脹,是以讓他人羨慕為目的的奢侈消費行為,那麼炫耀通貨膨脹則是主要目的相同、卻在向他人展示自身成果或成就的行為。不論是成功瘦身10公斤的模樣,還是上傳自己取得的合格證書,都屬於炫耀通貨膨脹之一。
從促使他人消費自己想要呈現的形象這點來看,裝逼或炫耀其實都一樣。總是與裝逼一組的撒錢行徑,是任誰只要下定決心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可以使觀看者毫不猶豫地按「♥」;反觀合格證書就不一樣了,畢竟是不能靠錢買來的,也不是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就能擁有的。
都說現在是炫耀氾濫的時代了,登入Instagram的瞬間,我們不分你我,都會暴露在炫耀的事物裡,各位的追蹤者等於是在遭受第9次炫耀。我的炫耀只有對自己來說是第一次,對於其他觀看者來說可是第9次—也許更多次也不一定。光是知道這點,處理起來就變得非常容易。(相關閱讀:彭菊仙專欄|人的不幸,常是因為太喜歡比較!50後獲得幸福的人際智慧:不忌妒他人,也不讓人忌妒)
交情再深的朋友也只是「認識的人」 保留距離減少受傷
按照各自立場、針對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解釋的現象,我們稱之羅生門效應(Rashomon Effect),據說此用語是來自日本電影《羅生門》。
透過日以繼夜的努力達成想要的目的,不論如何都是我的立場和我的解讀,也就是僅止於一人份的想法。假如聽聞此消息的人有10個,那就會出現10種觀點和解釋;同理,50個人就會有50種觀點與解釋。
就算忘記其他方法,這一點也一定要記住:用心裡的橡皮擦擦去「情分的距離」,只保持在「認識的人」的程度就好。
✔我的好姊妹李多慎→只是認識的人
✔專屬於我的那些人→只是認識的人
我們從「什麼鬼」那句留言也能知道,炫耀時,交情深淺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更多時候會變成毒,因為表示只要和我交情愈好,感情也愈深的意思。受我個人成就而得到的情緒影響,自然會依交情深淺來決定,所以才要體諒。當然,一定還是會有儘管做了各種體諒也還是引發其自卑感的人,這種人就是你需要放手的緣分,哪怕日後重逢也好,現在放手對彼此都是好事。
為了盡可能降低不合的機率,保持距離就變得至關重要。倘若不再將對方視為「我的好姊妹」、「我的好朋友」,而是簡單知道長相和姓名的人,就能調整因他們的反應而產生情緒波動的次數。
用內心的橡皮擦擦去交情之前,各位一定會有這樣的念頭:
「明明是我的好朋友,為什麼不為我開心?她不祝賀我,難道只有我把她當成朋友嗎?」
像這種失望的心情,也只要用內心橡皮擦擦去彼此交情,將對方視為純粹認識的人就好,那麼你看待對方的態度也會變成:
「看來是需要一些時間穩定心情。是啊,你是我的朋友,但也是自己的主人。還是先不要理他好了,專心過我自己的人生就好。」像這樣重新做好心態上的調整。
這便是保持距離的效果。(相關閱讀:為何有些人總是很順遂?關鍵在清空「心理雜訊」,4練習不被他人干擾)
在人際關係中 重新洞察自己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點想要問各位:為什麼會想要得到少數幾個人的、別具意義的祝賀與支持?明明有更多人為我的努力與決心送上真心祝福的。
所謂擦去「交情的距離」,並不是要你和既有的自己人刻意疏離,而是要給這些人有心理準備的時間,並且讓那些為我的努力與決心加油打氣的其他人,也予以更廣泛的關心。說不定也能藉此發現新朋友,使關係變得更加和睦。
過去我在影片中也有提過,呼籲大家不要在人脈累積上費太多力。20世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透過各種經驗來了解自己,比方適不適合做體力活、適不適合靠頭腦工作、把錢花在什麼地方上最有意義等。對自我的知識,也就是後設認知,在與人建立關係時也非常重要。
假如直到昨天都還是以尋找「我的人」、「靈魂好友」的方式建立人際關係,接下來不妨試著以後設認知的觀點來回首自我。「經過這次的事情發現,原來我和冷靜淡定的人比較適合」、「看來他只希望我發展順遂到不會讓他心理不舒服的程度」、「原來他會為我發生好事而感到開心」,像這樣在人際關係當中重新洞察自己,就是所謂的後設認知。當你可以做到的時候,不論發生任何事,至少都不再會為人際關係而踉蹌跌跤。
(本文摘自李多志著,《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綻放》,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