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環境不佳、健康亮紅燈、為家人擔心,如何讓自己保持希望?3個步驟練習,主動創造好一點的未來

當大環境不佳、健康亮紅燈、為家人擔心,如何讓自己保持希望?3個步驟練習,主動創造好一點的未來
2024.02.26
22,096

2024.02.26

22,096

文章用聽的
00:00 12:08 1

文/歐普拉.溫弗蕾、亞瑟.布魯克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當健康亮紅燈、身體衰老,或是家人不受控你很替他擔心,該怎麼辦?雖然不該悲觀,但研究指出,純然的樂觀也容易一再失望,反而熬不過苦難。那麼,有什麼更有效積極的做法呢?

悲觀主義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出現的最嚴重情緒困擾之一。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就像小熊維尼的好朋友驢子伊唷一樣,認為一定會發生最壞的情況,這已經超出「詩人型」的情緒類型(能夠警覺到實際威脅的人);悲觀主義的人不是警覺到威脅,而是杜撰威脅。和他們在一起多半不會開心,他們也習慣自我孤立,不與他人往來。

更糟糕的是,悲觀主義往往不是有建設性的生活態度。相反地,研究發現,悲觀主義習慣逃避挑戰或被動因應挑戰。所以,如果你陷入悲觀主義,你會變得消極被動,而且對於問題的判斷可能出錯,例如可能誇大問題的嚴重性。

要阻斷悲觀主義的受體,我們需要強化哪一種與之相反的情緒?你可能會說:「當然是樂觀主義嘍。」但這不完全正確。

悲觀易誇大事實  太樂觀反而容易失望

越戰期間,美國海軍中將詹姆士.史托克代爾(James Stockdale)被俘,在北越監獄裡被關了7年多。他注意到獄友中出現一個令人驚訝的趨勢。有些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倖存,有些人則熬不過。那些熬不過苦難的人往往是團體中最樂觀的人。史托克代爾後來接受管理學作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訪問時表示:「這些人樂觀地說:『我們會在聖誕節之前被放走。』然後聖誕節來了,聖誕節又過去了……接著復活節來了,復活節又過去了。然後是感恩節,接著又到了聖誕節。他們最後死於心灰意冷。」

在新冠疫情期間,你可能注意到上述模式的翻版(只是程度沒那麼嚴重)。一些人過於樂觀,並老是預測生活會很快恢復正常,這些人反而過得最煎熬,因為疫情一拖再拖,連帶他們的希望也一再落空。反之,表現最堅強的人,對疫情發展徹底悲觀,但他們較少關注外在變化,而專注於他們能力所及的事,以便好好活下來。(相關閱讀:從小事開始,拿回人生主控權!權威醫師認證的3個生活破關法

有一詞可用來形容你相信事情會愈來愈好,但不至於扭曲現實:這詞不是樂觀主義,而是保持希望

樂觀者祈願好結果  希望者以行動改善結果

我們習慣將希望和樂觀主義畫上等號,其實兩者有別。

兩位心理學家在2004年一項研究中,使用調查數據(survey data)區分這2個概念。結果得出如下結論,「保持希望強調一個人致力於實現具體的目標;樂觀主義的目標較籠統,著重於對未來結果的整體預期。」換句話說,樂觀主義相信一切會否極泰來;保持希望的人不會做這種假設,而是確信可以透過行動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希望和樂觀主義可以並存,但不一定非並存不可。你可以是不抱希望的樂觀主義者,雖然個人覺得很無助,但認為未來一切會好轉。或者你可以是滿懷希望的悲觀主義者,對未來做出負面預測,但深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愈來愈好。

有個例子也許能幫助你釐清兩者之別。

假設你的健康亮紅燈,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你希望盡可能治癒它。你的醫生告訴你,你很有可能一輩子必須和這個病共存。你相信醫師的說法,不過你努力嘗試一些做法,例如運動或接受新藥治療,你全力以赴地嘗試。雖然你相信醫生的預測(這不是樂觀的預測),但你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努力改善問題(亦即抱著希望)。

樂觀主義和希望都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健康,但希望的影響力遠大於樂觀主義。一項研究顯示,儘管兩者都能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但希望的效用遠超過樂觀主義。

保持希望涉及個人的行動力(personal agency),亦即希望能讓你覺得自己有掌控力和行動的動機。在一項研究中,研究員將希望定義為「擁有意志力以及找到方法」,結果發現,滿懷希望的員工,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提高了28%,身心健康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多了44%。

無望老人存活率較低  懷抱希望會自主採取行動

另一項為期多年的長期研究網羅英國2所大學的學生,要求學生透過自我評量的方式(例如,「我是否積極追求我的目標」)評量自己的希望水平,結果發現,一個人是否抱著希望,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學生的學術表現,預測結果優於智力與個性測驗,甚至之前的學業成績。

希望對於身心狀態至為重要,不僅僅是「有固然好,沒有也無妨」的東西;缺乏希望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2001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在1992~1996年期間接受問卷調查的美國老人,研究員根據他們的問卷回答,將一些受訪老人歸類為「無望老人」,這類老人當中,29%活不過1999年,而「懷抱希望」的老人中,這比例僅11%,即使考慮了年齡和老人自我評量的健康狀態等因素後,這個差距仍然明顯。(相關閱讀:從病中逆轉勝的人,都做了哪些好事?藏醫:改善健康,75%要靠自己

有人可能會辯稱,某些人天生就是充滿希望的人,所以這是運氣問題。這個說法對於樂觀主義而言,多少可能成立:一項研究發現,樂觀主義與遺傳相關,比例大約是36%。然而,研究至今尚未找到希望與遺傳之間的關聯性。誠如許多哲學觀和宗教教義所言,希望是一個人積極主動的選擇。例如,基督教將希望視為一種神學美德,代表自主地採取行動,而不只是樂觀地預測未來。為了替他人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應該保持充滿希望的心態。

如何保持希望?3個步驟練習

能否成為懷抱希望的人,似乎取決於所處的環境。然而,你可能會問:「如果外在環境讓人絕望呢?」這麼說吧,其實外在環境從來都不是毫無希望的。此外,你可以透過以下3個步驟練習和學習如何保持希望。

1. 想像未來改變觀點

首先,想像美好未來的模樣,並詳細描述是什麼原因讓它如此迷人。當你覺得有些絕望時,首先改變你的觀點。

例如,假設你有個親人,未積極規畫自己的未來,不重視學業,甚至做出非常不明智的有害選擇,導致生活乖舛、前途黯淡。你很可能得出以下結論:認為他已無藥可救。但如果你改變觀點,想像未來美好的模樣、更務實的生活方式,其實可以為你親人(以及你自己的)快樂找到出路。

保持希望不是沉浸在模糊依稀的「美好」未來,然後毫無行動地不了了之,而是列出具體改善的行動清單。例如,想像你的親人重返學校、結交更多益友等等。或是想像他遇到不錯的戀人,並成功戒毒。

2. 思考合理可行的行動

第二步,想像自己會採取哪些行動。如果你停留在第一步,深信未來會更好,這只是一種樂觀主義的心態,卻還不到希望的心態。樂觀不足以讓美好的未來成真,但它可以鼓勵我們改變行為,不會一味地抱怨,而是會有積極行動,進而對世界發揮影響力。因此,第二步的練習是想像自己以某種合理可行的方式影響世界(即使只是綿薄的影響力),讓未來變得更美好

延續前面的例子,想像自己定期與這位親人聯絡,向他問好,你的態度友善,不批評不責難,讓對方感覺到你真的喜歡和關心他,而不是只會在道德上批判他。想像你請他說說他對更未來的期望,而你主動提出,會盡可能幫他一把。如果他沒有地方住,告訴他可以住你家;想像自己開車送他上學或參加求職面試。切勿把自己想像成無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務實地思考自己能提供什麼簡單但實際的幫助

3. 做就對了

現在,懷抱希望的你可以繼續最重要的下一步:採取行動。將改善現狀的宏偉願景和謙遜務實的目標具體融入行動中,然後確切實踐。以行動落實你的計畫與想法,能幫一個是一個。

(本文摘自歐普拉.溫弗蕾、亞瑟.布魯克斯著,《打造你要的人生:歐普拉與哈佛教授談「更幸福」的藝術與科學》,商業周刊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