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親友的關心,反讓罹癌的她不敢老實說病情?心理師:關心癌症病人掌握3重點,不讓好意變負擔

為何親友的關心,反讓罹癌的她不敢老實說病情?心理師:關心癌症病人掌握3重點,不讓好意變負擔
2024.02.23
15,873

2024.02.23

15,873

文章用聽的
00:00 11:46 1

文/商沛宇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面對癌症,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是很重要的。癌症心理師商沛宇卻發現,有些癌友寧可自己面對,且原因不在沒有人關心,而是來慰問的親友不得要領,反而造成癌友更多的負擔。癌友該如何選擇提供支持的對象?親友又該如何關心,才不會讓好意成為負擔?

「該如何面對癌症?」

每當有病人或家屬問我這個問題,我大多會分享一項重要的原則:維持與外在世界的聯繫,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支持。

為了讓病人與家屬更具體地領會其中的涵義,我通常會再進一步詢問幾個問題,例如:

.生病這件事,你有讓其他家人、朋友或同事知道嗎?

.在生病與治療的過程中,當你感覺到壓力、焦慮或低落時,身邊有可以傾訴、給予支持的對象嗎?

.當有需要協助時,有人是你能尋求幫忙的嗎?

大部分的人,對於上述幾個問題都給予肯定的回答,也能覺察到社會支持對他們的幫助。

然而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我也觀察到有一些病人或家屬在聽到這些提問時,露出耐人尋味的表情,甚至舉出反面例子來反駁我的建議。他們的反應引發我的好奇:為什麼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心理健康促進原則,在某些病人或家屬的經驗中,卻沒有獲得證實呢?我試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出端倪。

朋友的關心反成負擔  乾脆不講自己面對

60多歲的阿美姨性格豪爽。她告訴我,在告知朋友自己罹癌的消息後,好友三不五時打電話關心她,但往往沒講幾句話,好友就聲淚俱下。

「我跟她說:『小姐,我還沒死哩!你哭成這樣是要詛咒我嗎?』有時候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敲醒電話那頭的朋友。」阿美姨好氣又好笑地說:「結果反而每次都變成我在安慰她們。」

「還有些人一打來就問我:『你還好嗎?』看起來是問候,但我知道他們只是想聽到我說『還好』而已。一旦我說出自己的心情,他們只會要我『不要這樣想』或是『想開一點』。你說,我還敢老實跟他們說『我不好,醫生說我癌細胞轉移了』嗎?」

還有些朋友自從得知她罹癌後,常轉貼跟癌症相關的網路消息給她。「像是前陣子藝人的女兒抗癌過世的新聞,有好幾個人貼給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想安慰我,還是想讓我更害怕。」阿美姨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所以我的經驗告訴我,不如什麼都不要講,自己的事情,自己面對。」她說得斬釘截鐵,但掩蓋不了眼神中的落寞。

身邊的親友缺乏情緒覺察和承接的能力,把自己對癌症與死亡的恐懼,以關心之名投射在阿美姨身上,或者選擇忽視、否認她心裡真正的感受。

生病休養中的阿美姨,不僅沒有感覺獲得支持,還需要花更多心力消化他人的情緒。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增加負擔,她乾脆對外界報喜不報憂,獨自面對治療中的低潮及壓力。(相關閱讀:如何關心生病親友?癌友真心話:常見安慰句其實很惱人,不如做這5件事實質幫忙

陪伴、慰問、補給品太多  只好謊稱住院謝絕訪客

另一位與我分享負面經驗的是沈大哥。入院治療當天,沈大哥評估自己的情緒壓力分數,在滿分為10分的量尺中,高達8分。

前往病室訪視之前,我根據病歷資料,推測他可能是對於接下來將更換化療處方一事感到緊張和焦慮。沒想到,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

他告訴我,他正因為一些「人際的壓力」感到困擾。

得知罹癌的不久前,沈大哥加入一個志工社團,因為年輕、能力好,很快就成為團體中的核心人物。

他生病後,除了到醫院看診和治療,其他時間都待在家中休養。社團的夥伴們看他好久沒有參加聚會,紛紛打電話關心、慰問。大家得知沈大哥罹癌後,三天兩頭就送食物到他家,又燉雞湯、又煮魚湯的,想幫他補補身子。

「可是我們家只有我和太太2個人,這些東西根本吃不完。我委婉地跟他們說『真的不需要』,謝謝他們的好意,他們還是執意要送來,常常一通電話就請我太太下樓去拿。更不用說家裡堆積如山的營養品,大概3年都喝不完。」

他一臉無奈地說:「還有,大家怕我一個人待在家中胡思亂想,堅持要來我家陪伴我,結果來了之後,都是在講他們自己的事情,我還必須打起精神聽他們說,給他們回應。每次大家離開後,我反而變得更加疲憊,曾經睡了一整天還起不來……後來我只好騙他們說我在住院,醫院不允許訪客探視。」

聽得出來,社團夥伴們的熱情已經造成沈大哥的困擾,但又盛情難卻。最後他只能透過善意的謊言,讓自己獲得喘息與放鬆。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志工社團夥伴們都非常熱心,很希望能幫助沈大哥一家。但原本應該是很有幫助的社會群體支持,卻因為一味地執著於想要有所付出,自顧自地認為「我是為你好」,忽略了病人當下的意願和需求

到頭來,一番好意反而成為病家治療與休養過程中的一大壓力來源,真的很可惜。(相關閱讀:朋友生病該探望嗎?吉本芭娜娜:不用頻頻傳訊息,溫柔淡定也是種體貼

關係不在多在品質  篩出能懂的人來支持自己

「促進社會聯繫」是人們在經歷重大變故後,增進心理調適的重要原則。在面臨壓力時,生理的抗壓機制會促使我們與其他人建立連結,無論是分享、尋求協助和支持或幫助他人,都能增強我們面對壓力的心理韌性,有益於提升身心健康。

但是阿美姨和沈大哥的經歷讓我注意到,我們的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心理強度去陪伴受苦中的人們。有些人不見得具備情緒覺察與同理的能力,即便沒有惡意,但某些不經意的回應或行為,有可能不小心成為病人和家屬的負擔。

因此,在促進社會聯繫、維持人際連結之前,有一個關鍵應該要了解:連結的重點在「品質」,而非數量。重要的不是和多少人保持聯繫,而是我們要篩選出信任、願意聆聽、相處起來自在的家人或朋友,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狀況與需求,試著去分享自己心裡的感受,以獲得支持及陪伴

連結和支持的對象除了來自於原本的生活圈,別忘了,身邊的醫療團隊、病友或家屬、心理專業人員,也是可以尋求的支持管道。

親友如何適當關心癌症病人?3個提醒好意不變負擔

身為病家周圍的親朋好友,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扮演一個好的「連結」和「社會支持」?可以參考以下這3點:

1. 出於尊重,並徵求同意

尊重病家有自己的步調,甚至有想要自己消化、調適的權利。當我們很想關心他、想要進一步陪伴之前,必須先徵得病家的同意。

例如:可以先傳訊息讓對方知道:「我很擔心、也很關心你的狀況,如果你方便,不知道我能不能去看看你,或是打電話給你?如果有任何我幫得上忙的部分,也請儘管跟我說。」

2. 適切關心,卡片也很好

如果病家願意接受我們的關心,我們可以主動找對方聊聊,甚至進一步詢問對方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例如:需不需要有人陪著去看診、做檢查、聽報告,或是住院時,幫忙輪替照顧?

在與病家接觸之前,請先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辦法承受對方不好的消息,或負面的情緒狀態?」

若發覺自己尚未準備好,還無法自在地與病家正經歷的壓力和情緒共處,也沒有關係。或許先暫緩腳步,以一張關心或祝福的小卡片表達心意,會是更合適的做法。

3. 專注傾聽,不否認對方

當病家願意在我們面前談論自己的狀況、吐露心情時,要謹記在心:「專注地傾聽」,比說話、給建議或提供比較更重要。

在互動的過程中,請不要否認他們的感受、輕易提供解決方式和建議,或是想要他們立刻變得積極有希望。我們愈是想要改變對方,愈可能讓彼此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

希望你我在身邊的人有需要的時候,都能成為那個「有品質」的連結,做為病人與家屬的重要後盾,陪伴他們走過治療過程的各種風景,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

(本文摘自商沛宇著,《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寶瓶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