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鶴俊 圖/Shutterstock
編按:你總是動不動就覺得緊張、煩惱或容易感到憂傷嗎?腦科學專家認為,這可能和大腦內的杏仁核過度活躍有關,而額葉就扮演著控制杏仁核的關鍵部位。如何藉由提升「額葉力」,來抑制杏仁核、達到平緩情緒的效果?
中腦的邊緣系統掌管內心的情緒,其中杏仁核具有記憶像是恐懼、悲傷和快樂等強烈情感經驗的功能,當面臨危機時,可立即做出反應的系統,也多虧有此一機制,人類才能迅速從威脅中脫離。
也就是說杏仁核可謂是生存問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但是,杏仁核過度活躍的話,就會出現問題,連非常細微的刺激,杏仁核也會敏感地做出反應,將陷入極其不安的狀態。
而當我們無時無刻處於恐懼、不安或悲傷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狀態持續的話,受憂鬱症或強迫症折磨的機率就會增加,如此一來,就會無法培養成功所需的堅持力量,那麼,要如何克服解決此問題呢?
額葉與邊緣系統上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直接連接著,我們必須活用額葉來管控杏仁核,因此,日常必須透過實踐強化額葉的訓練來維持健康的額葉。
專注學習新事物 能促進額葉活化
想要抑制變得敏感的杏仁核,就必須活化額葉,那麼,哪些活動最有效呢?前面提過,額葉在接收新事物時是最活躍的時候。操心勞命折磨自己時,就試著安排旅行,在陌生的地方遇見的美麗風景與人可以使額葉活化,消除那些毫無意義的不安與擔心。
試著挑戰學習新知,學習新事物時,所有的雜念都會消失,因為額葉為了專注於某件事情上,會切斷周圍的刺激,安撫無謂的擔憂與操煩。
身心俱疲或不安感突然來襲時,不要一個人悶不吭聲,積極參加聚會或是活動。社交能力越好,額葉就越活躍,不安的心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健康想法。(相關閱讀:50後大腦要進步,關鍵在讓額葉形成新的神經連結!4個日常習慣培養「額葉力」,旅行也有幫助)
規律的運動習慣 有助消除不安和擔憂
運動不僅能強化額葉,也是能讓我們脫離不安和焦躁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像是瑜伽和登山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額葉更活絡,使我們更專注,並幫助消除壓力。
不安大部分是對於未發生的事情產生擔憂,越是執著於過去,越是不安,而額葉能幫力你專注於現在進行的事,因此,運動可謂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方式。
不要糾結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
糾結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只會更加渲染不安的情緒。想像公司為了調整結構向員工發表,在職場生活中感到壓力最大的就是被辭退,而越是這種時候,活用額葉越能安撫情緒。
比起像別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八卦或是露出擔心的表情,倒不如努力做好現在負責的事情。擔心與不安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不要理會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只要努力在眼前正在做的事情就好,只要相信健康的額葉並專注於工作上就可以了。平時努力實踐強化額葉的訓練,就能安全度過這種危機。
平時多訓練放鬆身體 專注當下而非擔憂未來
觀察經常感到不安的人,能在他們身上看見常常因為小事而做出敏感的反應,特別是完美主義者,連微不足道的疏失也能擴大解讀。想像與重要的合約相關的發表會之前,發現漏了某個資料,敏感的人在腦海中「沙盤推演」了各式各樣的情況,因此變得越來越不安。
「主管會不會嘮叨?」、「年終考核的時候會不會拿到很低的分數?」、「是不是無法升職了?」、「萬一合約沒簽成,是不是會找我興師問罪?」
然而,這些擔憂都只是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假設而已,不會單憑一項資料的疏漏就影響合約的簽署與否。像這樣陷在瞎操心的情境裡,是無法持之以恆地做好一件事的,因此,我們更應該要活化額葉。
最好的方法是平時就進行放鬆身體的訓練,任何地方都能進行的方法就是冥想或沉思,閉上雙眼,努力讓自己停留在當下。活化額葉能使專注力提升,集中專注力於現在,並非過去或未來。擔心還未發生的事情,或過去不幸事件的經驗折磨著自己時,試著藉由冥想和沉思來克服吧!(相關閱讀:大腦會負面思考,是為了讓你平安活著!心理師:3個方法維持心理韌性,和負能量和平共存)
把自我觀察做成筆記 客觀看待情緒
將誘發不安和擔憂的事情記錄在筆記本上,判斷那件事是否自己能夠控制,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機率高低,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害怕電梯會故障,就將這不安感寫在筆記本上,同時確認這棟大樓是否曾經發生過電梯故障事故,並也寫在筆記本上;害怕升職名單上有疏漏,試著將它記錄在筆記本上,然後,寫下這是我無法控制的事情,加上回想自己平時有多努力在工作上,寫下會虛心接受結果,寫下升職了當然最好,萬一沒有升職,要更加奮發努力的決心。
重要的是,要自覺對於那些還未發生的事和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所有的擔憂與不安都是毫無意義的。經常不安或擔憂是因為平時過度地沉浸在情緒裡,這就是放任過度活躍的邊緣系統不管所導致的結果。活化額葉,必須早日培養轉換成能抑制杏仁核功能的生活習慣,這樣的變化才能使得你不會輕易地厭倦,引導你更專注於自己負責的事情上。
(本文摘自高鶴俊著,《額葉力:啟動大腦成功基因!以自我覺察與額葉強化重塑神經迴路,從內在情緒到外在行為調節,激發嶄新的自己》,財經傳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