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如何持續有錢?郭俊宏:我這樣規劃勞保、勞退搭投資,創造「可預期」的現金流,生活變輕鬆

退休後如何持續有錢?郭俊宏:我這樣規劃勞保、勞退搭投資,創造「可預期」的現金流,生活變輕鬆
2024.01.11
46,726

2024.01.11

46,726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2 1

文/顏理謙 圖/郭俊宏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想安心退休,一定要存到1、2000萬嗎?理財專家郭俊宏分享他的個人經驗,退休後的收入,宜「多管齊下」。透過勞保、勞退、股票、債券等多元投資工具,不再工作後也能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本文出自《50+週刊》

退休之後,少了薪資所得,現金流從哪來?如果不懂股票、債券投資,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透過勞保老年年金、勞工退休金,獲得基礎生活保障。理財專家郭俊宏分享,自己曾在勞退新制開辦後,選擇自提6%一年,18年後,發現當初自提的獲利收益累計竟然有61.8%,投資報酬率很不錯。

「一開始選擇自提,是因為當時收入比較高,想要節稅。」

理財專家郭俊宏曾在勞退新制開辦之後,選擇自提6%約達一年。他表示,由於每月從薪水中提撥的金額,可以從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裡全額扣除,不會計入年度薪資所得,為了節稅,當年因此選擇自提6%。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投資市場的波動大,如果自己投資,需要承擔的風險很高。

「50+族群經歷過多次股災,你會發現,每一次的股災大概都會讓自己的資產腰斬40%左右。」他說,靠自己投資,當然可以控制一部分的風險,「但是我沒辦法控制大環境的風險。」透過政府存退休金,至少可以保證自己投入的金額有一定的獲利空間。

雖然後來因為稅務規劃,他提撥了一年就取消自提了。不過,去(2023)年12月查詢,當年提撥的83,940元,投資收益竟然有51,924元,總累積獲利為61.85%。若再加上從2005年到2017年,約12年間的雇主提撥金額,合計約為128萬元。透過勞退新制強制儲蓄,再加上時間複利,累積了18年以後,原本的小錢也成為一筆可觀的金額。

「對我來說,勞退新制的好處是在累積期的時候,幫你快速存到一筆錢。」他說:「回過頭來看,如果是現在,我可能會持續自提6%,直到退休。」(相關閱讀:嫺人專欄|薪水普通,60歲勞退也可領超過100萬!勞退一次領的4種理財法,讓退休金成長

勞保、勞退搭配自行投資  創造「可預期持續現金流」

退休以後,少了固定的薪資收入,更需要審慎盤點現金流。郭俊宏表示,自己已經規劃好未來的勞保、勞退運用方式。「勞保可以領終身,我會選擇月領。勞退方面,等達到請領資格,我會一次領出來,另外運用。」也就是說,退休後現金流的來源,一部分倚賴自行投資,一部分讓政府當靠山,確保現金流可預期、有持續性。

身為理財高手,為什麼不將所有資產拿來自行操作投資,掌握度更高?

「早期,大家存股都會存台塑、中鋼,但是隨著時代演變,減碳趨勢造成傳統工業的成本越來越高,這些股票的股利也跟著下降。」他解釋,股利會受到大環境影響,但相對來說,勞保年金是可預期的收入來源。因此,他預計透過勞保年金確保部分收入,其餘再靠ETF或基金配息所得,建構起自己退休後的現金流。(相關閱讀:退休金怎麼算?勞保老年年金、勞工退休金試算方式、查詢與注意事項

郭俊宏將這種作法稱為「CASH行動」,C代表Continue(持續)、A是Assets(生息資產)、S是Secure(確保)、H是Happiness(幸福),也就是幫自己創造「可預期、具有持續性的現金流」,讓退休生活過得更安心。

資產配置不能「放著不管」  一定要滾動式調整

不過,他提醒,退休生活如果想要過得安心,讀者一定要靜下心來做功課、不能無腦投資,也要隨著大環境變化調整資產配置比例。「把資金放著不管,是很危險的想法。」

「從過去股災的經驗裡,我們已經學到,沒有一個市場是一直好的。」郭俊宏細數歷年來的投資熱潮:早期流行投資歐洲,但後來歐洲失業率高達20%。接著,大家開始關注台灣科技業,但又發生科技泡沫、金融風暴。後來,金磚四國成為投資焦點,也有人瘋迷香港、中國、拉丁美洲市場。「但是你回頭看,如果你沒有做滾動式調整,資金放到最後,並不會得到你預期的報酬。」

他建議,資產配置可以依照景氣循環做滾動式調整。比方說,2021年的股、債齊跌,這時候投資比例可以抓5:5。到了2022年,債券跌的比股票少一些,進入2023年,股票的表現則比債券好一點。而在2024年,景氣將進入復甦期,股、債的表現都可期待。「所以我會從5:5到6:4,再到7:3,在這幾個比例中調整。」

過去幾年,他開始關注美股市場中,由金融機構發行的特別股。「特別股可以形容成『像債券的股票』,配息率大約6~7%,但是淨值比債券和股票穩定很多。」特別股具備債券的固定收益特色,但對升息敏感,因此過去這段期間的價格稍微跌了一些,「但跌的時候反而是我加碼的時候。」他表示,平時自己投資美國股票、債券時,多半關注蘋果、微軟等科技龍頭,因此對他來說,投資金融機構的特別股,也是讓資產多了金融股的成分,有分散風險的效果。(相關閱讀:比普通股優先配發股利、殖利率又比債券高的「特別股」是什麼?有哪些優缺點?如何挑選標的?

50歲還沒存夠退休金?退休後花費大約是工作收入的7成

郭俊宏觀察身邊的朋友,從職場退休之後,大家的日常花費大概是工作收入的7成。例如,過往的工作收入是月收10萬元,退休後的花費大概是7萬元,過去工作收入若是5萬元,退休後大概每月只花35,000元。「所以我覺得,當你算好必要支出之後,真的不用那麼擔心,也不是非得要存到1~2千萬元才能退休!」

假設自己平時就有股票和債券投資,股票報酬率抓3~4%,公債報酬率也有4%,整體報酬率大約就有7%左右。「退休前如果累積了600萬元,有了7%的報酬率,每個月差不多就有3萬元。」再加上自己的勞保、勞退,金額大概也有2萬多元,計算下來,每個月的現金流大約就有5萬多元。

他特別提醒,很多人到了50歲時,發現自己的理財目標還沒達成,因為焦慮而急著投資。這時如果不幸被套牢,很容易開始亂投資,甚至遭到詐騙。「因為被騙了一筆錢,更想要急著翻身,變成惡性循環。」也有些人買預售屋、打算套利,短期內就賺了100萬,結果一次旅遊就花光光。錢來得快,去得也快,最後變成一場空,這些都不是非常好的做法。「不用追求那些很難達成的千萬、億萬退休金,其實,你只要有了穩定的現金流,生活可以過得很輕鬆!」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