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照機構看遍長者的體悟!營養師陳彥甫:為何從50歲開始,每月至少要幫自己量1次體重?

做到4件事,老後不臥床。
做到4件事,老後不臥床。
2024.01.08
90,991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陳莞欣

做到4件事,老後不臥床。

作者|林芳如 2024.01.08

責任編輯|王美珍,陳莞欣90,991

文章用聽的
00:00 09:14 1

文/林芳如 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陳莞欣、王美珍

編按:老後如何活得健康又快樂?營養師陳彥甫長期於機構服務,看遍形形色色的長輩,他建議《50+》讀者,從4個方向著手,保養身心健康:

營養師陳彥甫長期於安養中心、日照中心、護理之家等機構巡迴服務,個案多為65歲以上的長者。多年來,在機構內看遍各種類型的長輩,有人認為住進機構,等同於遭子女遺棄;有人因為缺乏活動,手腳嚴重攣縮;也有人胃口不佳、營養不均,導致肌少症。但也有人保持正向心態,活出不一樣的老後。如今也邁入50後的他,建議人生下半場想活得充實愉快,有4件事可以注意:

1. 想得開、不糾結,才是愛自己

陳彥甫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概念,指出:「真正的健康,是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他說,住在安養院的人分2種,一種人認為住進機構,等同於遭子女遺棄,因此故意不進食,期盼藉此獲得子女關注,接自己回家。

另外一種人,則正向看待,子女想請人在家照顧長輩,長輩卻認為,住安養機構,出任何狀況,都有人可以協助,相對不必擔心意外當下束手無策,多好!

兩種思維,帶來不同的結果。前者鎮日活在自己的糾結中,心結難解,身體也日益消瘦,到頭來苦的還是自己;後者活得通透,每天都有好心情。

因此,陳彥甫認為,步入熟齡後,一定要愛自己。「你不愛自己,就沒有辦法好好規劃人生下半場。」而愛自己的具體表現,就是凡事想得開。

50歲後,該想得開的,除了關係,還有事業。「年輕的時候,可能許多人都想著要功成名就。可是到了50歲,發現自己好像也沒有功成名就,那就放下吧。」

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懷抱新希望。陳彥甫建議,50歲後,不妨以漸進式退休的態度,輕鬆過生活,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將保持身體健康視為第一要務,如此才有足夠的力氣去做喜歡的事情。例如,今(2024)年開始,他打算先以一個月為期限,出國long stay。

2. 不愛運動的話,就先從走路開始

50歲後,心靈保養很重要,肉體保養亦不可偏廢,這包括飲食和運動。

在機構服務時,陳彥甫看到長期臥床的個案,因為缺乏活動,手腳嚴重攣縮。看多了這樣的畫面,促使他積極運動,希望能幫自己存健康。

遇到不喜歡運動的個案,他常鼓勵個案:「你只要有動,願意出門走走就好。」比起施加壓力,鼓勵或許更能引發個案走出家門的動力。否則,當一個不愛運動的人,聽到有人不斷對他說「要運動」,內心產生巨大壓力,或許會造成反效果,自暴自棄。

以前,陳彥甫也找過教練,做過重訓,每次都苦不堪言,也提不起興致。後來,他開始練瑜珈,雖然起初無論做哪一個動作都很痛,但他慢慢找到樂趣,目前每週在家做2~3次。「我50歲後才學瑜珈,學了才發現這個年紀不晚。瑜珈很重視練核心,可以同時訓練肌肉。」

他也鼓勵大家多出來走走。工作日晚飯後,他和太太會到住家附近的公園走半小時至一小時,邊走邊聊天,將走路變成休閒。放假的時候,他則喜歡自助旅行,把自助旅行當成運動的一部分。例如,前陣子,他就到高雄哈瑪星、壽山旅行。「很悠閒,運動一定要有興趣,才有辦法持續。」

3. 胃口差的話,偶爾吃點零食沒關係

「年輕時,我們容易感到飢腸轆轆。隨著身體老化,胃酸分泌不像年輕時那麼充足,熟齡後可能不易感到餓,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無形之中造成營養不良,甚至肌少症。」陳彥甫說。

50歲後如果胃口變差,除了應該釐清胃口變差的原因,若嚴重體重過輕,適度吃些喜歡的零食,甚至「垃圾食品」並無不可。「先補足熱量,再思考營養素。 」

平日到機構服務時,若看到過瘦的個案,陳彥甫常會問長者:「你要不要吃薯條、漢堡?」 原因是,如果身體缺乏熱量,即使補充蛋白質,多半可能轉變成熱量,增肌效果有限。

如果胃口不好,餐前或許可享用酸甜可口的開胃菜以促進食欲。而如果想補充蛋白質,牛肉乾、豬肉乾、豆干、豆花都是蛋白質含量相對高的零嘴,適量吃一點無妨,這也是喜愛享受美食的陳彥甫常對個案說的:「什麼都可以吃,但是都要有節制。」

如果,想要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不妨拍下每日餐前、餐後的照片,由營養師觀察飲食面向的各類營養素以及進食量,再搭配體檢報告如血脂、膽固醇和體重,即可清楚看出是否需要調整飲食。

4. 至少每個月量1次體重,可及早預知疾病

20幾歲時,為了愛美,有人會天天量體重。過了50歲,天天量體重的人相對少了,有些人甚至只在健康檢查時,才站上體重計。

不過,陳彥甫建議《50+》讀者:「50歲後,至少每個月應量一次體重。如果一個月瘦3公斤,就該有所警覺。」

原因是,體重減輕,若非刻意減重,也可能是罹癌的徵兆之一,但初期從外觀看不易發現。此外,如果一個月內胖3公斤,也可能是身體水腫或者吃太多變胖,此時應節制飲食。

「許多問題在身體內部,肉眼看不到,但體重會反映出來。」不過,陳彥甫提醒,除了體重,也應留意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脂肪。

目前,國健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kg/㎡)之間。不過,近年營養醫學界展開諸多研究發現,不同年齡、體況的族群,BMI的正常值標準會有些許不同,以陳彥甫在機構中看到的個案為例,BMI值18.5(kg/㎡)的高齡者,看起來非常瘦。「日本有項研究,針對65歲以上住在機構中的長者,結果發現,BMI值27(kg/㎡)的熟齡者最長壽。」

除了BMI值,現今更受到重視的,是體脂。如果肚子肥肉多,或者到醫院檢查發現內臟脂肪過高,可從飲食改善,以免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相關閱讀:少吃澱粉,還是瘦不下來?晚餐喝「瘦肚湯」補充2種營養素,確實吃飽不發胖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