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平均年齡不斷延長,很多人卻對老後感到不安,或是不知如何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變化。長期研究腦科學的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認為,避免50後「人生空乏症」,從心態到飲食健康、生活方式,都需要調整更新。
為什麼50歲可以被稱為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嶺?研究腦神經科學多年的方識欽醫師,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這個現象:「通常無論男性或女性,大約會在50歲左右迎接更年期,也就代表生殖能力的結束。」
除了一些較高等的物種如鯨魚、大象擁有較長的壽命,多數野生動物通常在失去繁殖能力後不久就會面臨死亡,因而,幾乎不存在「晚年生活」的概念;但如今人類平均壽命已經接近80歲,在醫學、科技進步下,未來更可能持續延長到100歲。
「人類的平均年齡,是大概在1960年左右才開始突破50歲。」面對在短時間內快速「多出來」的30年、甚至可能更長的人生,我們該如何度過?
50後當心「人生空乏症」 從接受自我變化開始
方識欽認為,在人生前半段,人類和動物相同,有明確的「生存目標」──成長為獨立的個體、組織家庭、養育下一代……等。但到了50歲之後,人們在工作、家庭中都可能會失去原本的角色,「如果沒有在這個階段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心態上可能就會變得被動,沒有目標、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方識欽將這樣的狀態稱為「人生空乏症」。
當過往的生活模式,可能不再適合現在的自己;或是前半生已經完成許多人生目標,不想要後半場變成運動比賽中的「垃圾時間」該怎麼辦?(相關閱讀:人到中年,在職場、家庭自覺活得好疲憊?5步驟找回自己,活出更有韌性的人生)
方識欽說:首先必須要接受此刻的自己,和第一人生階段時已經不一樣了。
「很多人會趕快開始運動、或是學很多新的興趣,希望證明自己還可以。當然這些事情本身都是好的,但是在心態上,多少有點拒絕承認自己已經進入第二人生。而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體力、健康等各方面的衰退。」
有人拒絕接受變老,有人則是變得特別注重自己的健康、對於身體各處的小毛病開始在意,每年做全套健檢,不想承認自己會老、會生病,或是開始吃各種健康食品。「其實人和機器一樣,即使正常使用也會自然老化,並不是所有事都說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就能解決。」
學習要從「心」開始 「感受」比「記憶」更重要
面對伴隨年齡增長而來的各種轉變,方識欽認為,「學習」這件事仍然很重要,但心態則必須有所調整。「50歲以前的學習大多是單向的,人家教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也很少去問為什麼,背起來放到腦袋裡就好。但到了50歲之後,我們就不要這樣的學習模式。」
方識欽認為,比起單純記憶背誦的「輸入式學習」,50後應該多接觸「輸出式學習」。例如繪畫、創作,這些都是要吸收外界資訊後,透過自己的大腦重新組織思考,然後產生成品。「創作性、整合性的學習,更適合第二人生。」
以畫畫這件事來說,只要有表達自己的內心或情感,就無所謂技巧優劣或好不好看。如果是學習新的語言,與其從文法、背單字開始按表操課,不如學用外語練會一首歌,更有樂趣和成就感。(相關閱讀:活到50歲,如何「逆天」讓腦變年輕?汪漢澄醫師:別讓大腦太舒服,這運動有助提升腦力)
減掉不需要的 減少耗損讓身體用更久
除了重新調整對於學習、吸收新事物的態度,方識欽也認為,在第二人生階段,應該要練習「重新裁剪自己」。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差不多青春期結束之前,大腦會把沒有連接到、多餘的神經細胞去除、捨棄。接著就開始使用這個經過『去蕪存菁』的大腦,但這個過程一輩子只有一次。」
因此,當我們進入「第二人生」的青春期時,就要自己做整理,「把第一人生中累積的不必要的東西,像是創傷、包袱這些都丟掉,過一種斷捨離的生活。」有形的、多餘的物品可以捨去、無形的人際關係也可以精簡,減少浪費時間、心力在不重要的事物上。「就像我們爬山時,一定是盡可能輕裝上路,才不會把自己累死。」
方識欽說,「少吃、少想」,是最能幫助減少身體和心靈負擔的慢活之道。這半年多來,他嘗試每天只吃一頓正餐,其他時間如果餓了,只吃堅果或茶葉蛋等點心,不吃澱粉。實驗結果發現不但沒有影響,反而讓身體更輕盈。「人在睡眠的時候,身體分泌的可體松,會把肝醣分解成葡萄糖作為能量,所以我們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早餐。」
根據研究,消化食物其實花費身體很大的力氣,如果減少進食的次數,就可以減少細胞活動的消耗。每一代的細胞可以活久一點,自然就能活得長壽。「運動也是一樣的道理,我認為太激烈、太高強度的運動,其實並不養生。我們這個身體的設計,不是要給你過得很精彩用的,你得讓他歲月靜好。」
方識欽認為,把生理時鐘恢復到原始人的生活節奏,自然能活得健康。「200萬年前人類哪有什麼早餐,白天要狩獵、採集食物,不可能吃太多東西讓自己昏昏欲睡,中午太熱的時候要休息,一天當中只有晚餐會攝取比較多的熱量,吃完之後體內糖分上升想睡覺了,就去休息。現代人會有糖尿病,就是因為一整天都在攝取糖分,胰臟過勞,最後胰島素分泌失調。」
把「我」放小 更能與他人共感
對於「第二人生」,方識欽開出的最後一個處方,則是「去自我」與「利他」。多數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從『我』出發,例如「我要什麼」、「我是什麼」……等等,藉此確立各方面的價值觀和自我。但到了第二人生階段,這個「我」已經完整建立了之後,「下一步就是把它拿掉。」
例如,當我們欣賞一幅畫作、或是看一部電影,如果總是用「我覺得」的主觀角度去審美或評斷,或許就無法真正理解或欣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涵。
「人生中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經驗,或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各種任務,那個各種面向就叫無常,如果將『我』抽離掉之後,又會有不同的體會。」這也就是佛家講的「無我、無常、涅槃」三個境界。
而關於如何做到「利他」,方識欽則說明,「很多人做善事或投入公益,是想展現自己很有能力之餘、又很有愛心。抱著這樣的想法去做好事,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幫助人,反而是一種獨裁或自我中心。」把「我」放小、不求回報,是「利他」的第一步。
以慢活滋養身體、以創作豐富心靈、以利他貢獻社會,就是愉快度過第二人生的長壽3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