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腦力如何逆轉?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特約醫師王培寧指出,腦力涵蓋許多層面,做對5件事,包括有氧運動、肌力運動等,不但可以保護腦力,甚至可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增生。
過了一定年紀,腦力真的會退化嗎?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特約醫師王培寧指出,腦力涵蓋許多不同的層面,常見的有: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能力、執行功能等。這些能力當中,有的不太會受到年齡影響,例如語言能力。「所以,多數人90歲後,說話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不過,有的能力則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下降,像是記憶力。王培寧說,記憶力確實會受到年齡影響。年幼時,背一首詩,即使不求甚解,也常能快速背誦,但成年後,背一首詩,若未能事先透徹了解其意,恐怕很難背熟。
不過,她強調,記憶力高低,其實也和內容息息相關。「記誦全新領域的知識,的確可以明顯感受到年齡帶來的差異,可是如果大腦已經具備相關知識,只是希望深入記誦一些新的內容,就會容易許多。」
執行功能的執行速度和多工處理的能力,同樣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年輕時,邊說話邊看文件,同時做好幾件事,讓各種訊息不斷在腦袋中切換,也許不成問題,但當年齡漸長,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會變慢,使人難以同時做很多件事情。
而且,如果事情做到一半被打斷,通常很難快速接回來,顯示多工處理能力下降。「所以,最好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情。」
處理事情的速度變慢,難免令人沮喪,但王培寧認為,這也有好處。「稍微慢一點,不見得不好,處理事情時,正好可以多給自己一些考慮的時間。」
此外,累積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往往也能彌補速度變慢的問題。「因為對某件事很熟悉,所以可以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不需要再花時間試錯。」王培寧解釋,面對同一件事,經驗不足的人大腦中可能有好幾個迴路,得花時間找出最佳選項。相反地,經驗豐富的人則受惠於過去反覆做某件事,大腦已經練習了許多次,早已建立起神經迴路。下次碰到同樣的事情,大腦的神經迴路會立刻被提起,省去摸索的時間。
雖然部分腦力容易隨著年齡而下降,但王培寧強調,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可有效減低大腦神經細胞死亡,甚至促進神經細胞再生,從而有效保護大腦,延緩腦力退化!如何保護大腦?王培寧提供5個祕訣:
1. 每天至少吃1種深色蔬菜
減少腦細胞死亡,亦即減少氧化壓力,而想達到此目標,營養很重要。「選擇主食,五穀雜糧比精緻白米、白麵條好。」此外,我們常聽到「多吃蔬果」的口號,但王培寧強調,蔬菜和水果不一樣,蔬菜的份量應比水果多,且水果糖分高,攝取應節制。而且,每天至少必須吃一份深色蔬菜,因為深色蔬菜的抗氧化物質通常比較多。油品方面,則可優先選擇富含omega-3的橄欖油、亞麻仁油,亦可攝取秋刀魚、鯖魚等魚類。
2. 別因放假就賴床,以免打亂生理時鐘
睡眠是排除廢物的重要機制,良好的睡眠有助於保護大腦。但王培寧指出,隨著年齡漸長,深度睡眠的時間可能減少。「因此,有人會覺得睡不好,或是睡醒後,覺得沒有好好休息。」
生活型態改變,則導致現代人的睡眠問題愈趨嚴重。年輕的時候,前一天晚睡,隔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也許1、2天就能調整回來。但當年齡漸長,一旦生理時鐘被打亂,想再調整回來,可能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所以,王培寧建議《50+》讀者:「即使放假,也不宜晚睡或賴床,否則可能打亂生理時鐘,造成失眠。」
此外,容易失眠的人,白天應盡量減少小睡片刻的時間,即使午睡,也盡量避免超過1小時,入夜後比較容易一夜好眠。
不過,若已調整生活型態,睡眠困擾卻仍持續,建議就醫檢查,釐清原因。因為,失眠可能是由於其它問題所導致,像是女性更年期後,也可能因為荷爾蒙改變或夜間盜汗而影響睡眠,憂鬱症患者也容易晚上醒來,一醒來就不容易入睡。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會覺得明明睡著了,可是第二天醒來仍然很累。這是因為呼吸停止造成血氧降低,使患者從深度睡眠或其他睡眠周期驚醒,造成睡眠一直被打斷,影響睡眠品質。
3. 想提升腦力,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都很重要
「想增加大腦活力,絕對需要有氧運動。」王培寧解釋,一方面,有氧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排除神經細胞或血液中的廢物;另一方面,有氧運動有益於神經再生,這可從動物實驗和研究看到證據。
動物實驗中,在老鼠的籠子裡面放滾輪,讓老鼠天天跑步,可觀察到掌管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大量增生。此外,曾有研究找了一群人,實驗組做有氧運動,對照組做伸展運動。半年後,科學家觀察2組海馬迴大小,發現從事有氧運動這群人,海馬迴體積增加。「可見有氧運動能促進深層神經細胞生長,這比服用保健品有效得多!」王培寧提醒,做有氧運動時,心跳應比平常靜止時增加約60%,有點喘,還能聊天,但可能不能唱歌為原則。但一切仍需量力而為,不舒服別勉強,以免造成傷害。
不過,除了有氧運動,肌力運動也有益大腦。一般而言,提到肌力運動,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優點通常是預防肌少症;然而,近年諸多研究發現,肌肉和大腦之間,其實存在著有形和無形的連結。
「有形的連結,是大腦經過神經控制肌肉,讓肌肉和大腦深度對話。」王培寧說,下次做肌力運動,不妨靜下心,感受大腦如何控制肌肉,做出各種運動。而無形的連結,指的是肌肉會分泌肌肉激素(myokines)。「過去多半認為肌肉只是運動器官,但現在發現肌肉也是內分泌器官,其所分泌的肌肉激素,會經由血液輸送到大腦,與大腦對話,有益於神經功能。」
既然有氧運動和肌力運動皆有益於大腦,可見兩者不可偏廢。但該怎麼安排?王培寧建議,一週至少需運動150分鐘,其中3天做有氧運動,另外2天做肌力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
此外,亦可考慮運動課程。「有些運動課程會把肌力運動安排在舒緩操的前後,中間做有氧運動,同時兼顧有氧運動和肌力運動。」
上運動課,身邊有同儕,也能幫助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養成習慣。而且,從促進腦力的觀點來看,團體運動課也是一種社交活動,即使不與人攀談,光是聽旁人說話,也許就能聽到以前不知道的內容。
4. 任憑腦子胡思亂想,是放鬆的開始
「解除心理壓力,亦可減少氧化壓力。」因此,王培寧提醒,平日應適當休息,像是做瑜珈、冥想、正念練習都不錯。時下流行正念冥想,但什麼都不想,對現代人而言也許很困難。「或許,不必刻意什麼都不想,就任憑腦子胡思亂想。當腦中的思緒自然地慢慢釋放出來之後,也許你就能進入放空的狀態。」而對王培寧而言,跑步就是讓大腦放空、自己放鬆的時間。
5. 學到老,才能活到老
「在失智症的研究中,教育程度是預防失智的保護因子。」不過,王培寧指出,僅憑年輕時受的教育,已經不足以因應日益變遷的現代社會。因此,終身學習應該成為一種習慣,無論到大學裡旁聽,或是報名線上課程,都是持續學習,讓大腦維持功用的方式。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但現在愈來愈多人倡導「學到老,才能活到老」的觀念,因為唯有不斷複習原有的連結,並且重新創造新的連結,大腦才能持續維持健康,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我的老師劉秀枝醫師已經75歲,可是她的頭腦還是很靈活,就是因為她持續學習。」(相關閱讀:75歲的此刻,是人生最好的時刻!劉秀枝醫師:每天做到這6件事,過好今天就能過好一生)
除了持續學習,豐富的社交生活也不可或缺。王培寧有位患者是90幾歲的爺爺,平日愛好學音樂、運動,還有豐富的社交生活,常保心情愉快。「看他的大腦影像,會發現整個大腦已經大幅萎縮,但連續5年來,我幫他做認知測驗評估,卻完全正常,可見大腦萎縮未必會影響認知功能。」她鼓勵《50+》讀者:「走出自己的小圈圈,出門爬山、旅行、運動,下半生才能愈活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