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安琪、廖靜清 攝影/蘇健忠
編按:氣象主播李富城曾經歷大腦失靈的驚悚15分鐘,讓他驚覺自己是否失智了。妻子過世後,他陷入憂鬱,加上疫情期間少與人互動,使得大腦退化不少。但他積極改變生活,分享4個自我訓練方法,在能力所及之處,竭力延緩失智找上門。
那一天我迷路了,整整15分鐘的時間,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我好像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應該往東走,但我卻往西走,當下腦海中一片空白,覺得很恐慌、緊張,回過神來,才想說我是不是失智了。
腦袋當機15分鐘 疑似喪偶憂鬱、缺乏社交引起
那段時間裡為什麼會變成那樣,我始終不知道,也追不回那時的記憶。因為擔心可能是失智症,醫師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和測驗,測驗結果是正向的,幾乎沒有答錯的部分,但這次腦部檢查結果,發現大腦有萎縮、老化現象,雖然沒有被確診為失智症,但我知道,自己正在往失智症的路上走去。
跟醫師討論完之後,判斷應該是嚴重憂鬱引起的功能障礙,我想,「憂鬱和悲傷是失智症的最大殺手。」
自從太太過世之後,有3年的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哭,憂鬱、寂寞、孤獨、悲傷的情緒全聚在一起,當這些情緒反映到身上,睡眠品質也跟著變差;加上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連續一年的時間,幾乎待在家裡足不出戶。
遺失記憶15分鐘的經驗後,我變得不太敢單獨外出,心理有了影響,怕找不到回家的路。我開始隨時會注意自己的記憶力,會不會有斷片的狀況發生。以前發生的事情,像是遠程的記憶能清晰記得,但新發生的記憶,很多事情很快就會忘記,事後又會再想起來,害怕有一天真的患上失智症。
自我訓練 1. 想到隨記避免遺忘
醫師雖然有開抗憂鬱症的藥物,但我沒有吃藥,開始自己想辦法走出來,盡量不要想悲傷的事。我開始種植物、記錄過往回憶、寫作,重新在線上直播報氣象,錄影、剪接、上傳一手包辦。報氣象是我很熟悉的事,所以不太會受到影響,盡量讓大腦活動,訓練自己不要那麼快邁向失智症。(相關閱讀:防失智,40歲就該改變生活!台大醫傳授777保健法,避免大腦有害物質持續沉積)
為了避免忘得快,現在只要想到一件事、一段句子或想法,就會馬上記錄在電腦裡,還為此建立了一個專屬紀錄、保留記憶的資料夾,一想到要做的事情,也不拖延,馬上去做。
自我訓練 2. 智慧科技把關降低風險
那些會出現問題的工作也盡量避開,像下廚的時候,用鍋子燒煮食物,可能會因為忘記而燒過頭、整個鍋子燒焦、燒壞,但若改用電鍋,時間到了電鍋就會停止燒煮;平常愛做韭菜盒、烙餅來吃,我特別上網買了一個電動鍋,當鍋子到達一定的溫度時,就會自動跳掉,餅就不會燒糊。智慧型設備幫了不少忙,手機設定時間,當時間到了就會響,有提醒功能,善用科技幫助記憶。
自我訓練 3. 自煮三餐練腦也練腿
平常在家,下廚、打掃都是自己來,很少外食。以前母親曾教我做過蔥油餅,從揉麵糰、切蔥到煎餅,下廚是我的興趣,餐食自己準備的話,也是一個能訓練大腦、遠離失智症的方法。包括到市場採買食材時,騎腳踏車往返順便運動,或走路散步,以前熱愛釣魚,走6、7公里到水源頭釣魚也不是難事。
自我訓練 4. 和年輕人分享眷村故事
現在也不會每天待在家,有空會外出和朋友見面、吃飯。每個月安排2~3場演講,參與促進老眷村歷史保留的運動,有些年輕人會邀請我聊一些眷村的事、分享以前住在四四南村的老記憶,幫忙眷村做回憶的紀錄,漸漸的,開始與外界接觸和互動,有了社交圈。(相關閱讀:高愛倫專欄|朋友老的好,年輕也好!50後交友年齡往下修,視野會變新)
透過90+媽媽預習老年 若家有失智者建議諒解他
回想母親90多歲時,開始有幻覺、幻聽的症狀,總是懷疑有人拿她的東西,我在旁邊照顧她,久而久之,也就理解人一旦老了,大概就會出現這些狀況。失智症不會突然出現,而是漸進的發展。
每個人都會老化,但在變老之前,先做好心理準備,準備有一天可能會患上失智症,注意身體的任何變化,也注意生活。尤其是獨居的長輩,建議找人陪伴,或者找到自己的興趣,但要小心避免被他人詐財、受騙。
在旁的家人或陪伴者也要懂得諒解,失智者並非故意找麻煩、懷疑有人偷錢等,那些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面對失智症的病患,不要試圖想改變他,而是要諒解他。
人活著就要動,適當的外出、運動和曬太陽,維持和外界的良好互動,有機會離失智症愈來愈遠,不成為失智症的代言人。
(本文摘自黃安琪、廖靜清著,《解鎖失智密碼: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第一線醫護累積25萬小時的25個動人故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出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