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倫專欄|朋友老的好,年輕也好!50後交友年齡往下修,視野會變新
過好日子,不過老日子。
文/高愛倫 圖/Shutterstock
編按:朋友是老後的伴,雖說朋友是老的好,但人生下半場也需要有新鮮事。高愛倫分享最近結識了一些「小兩輪的老伴」,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打開了高愛倫對不同生活領域的想像。老朋友是不能沒有的安全感;新朋友則讓她孩童般的喜樂再度氾濫。
老友就是老伴,但是,我們好像不能只仰賴經過年資建立的感情做老伴,因為那樣的深度與厚度,已陸續在重複話題中出現老態與感嘆。
在顧著同等資歷的關係中,我們試著向下紮根,多結交年輕朋友,開發眉飛色舞的欣喜,以更多的新鮮度支撐活力,調適蓬勃朝氣。
在資訊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大概相差30歲的人才會有代溝,現在不得了,差3歲的思想落差就已經很容易雞同鴨講了。
這2年,我改變自己,網住天涯若比鄰的神話,結識很多小青年,在心境上充滿豐收的富庶感,這時的處處留情,是力圖生活上的呼應,和擴充人脈耕耘成敗無關,而是汲取話題更新觀念的必須。
謝謝疫情帶來禁足慢活,以致有時間研製「臉友」「書友」「line友」為「朋友」,這個「朋友」的認定,在於我們能不能通過簡訊交談的「試用」。
對於用翻譯機留言的、對於直接撥打電話的、對於一開口就問你一大堆私人問題的、對於有大套神企劃的說法,我覺得與「禮」不符,雖會秒回,也會秒斷。
在循序漸近中,我和幾個新朋友有了深交,她們,都非常特殊,讓我充滿開闢生活領域的驚喜。
50+ + +之後,再也沒有體力和各行各業打交道,可是,遇到她們,她們的行業別讓我有好多想像。
我開始注意她們,是因為她們在共同書房群組裡常常大量買書,這引起我的好奇。另外的,則是碰運氣打開message,恰巧看到很有誠意的信件,就因而有了來往。
便當店的她 每天清晨基隆海邊一遊
住基隆的她,不論冬夏,每天清晨坐巴士到海邊一遊,拍些海景、樹景寄給我,再留一句手寫板問候,我們,就這樣熟了。
在我有把握問不冒昧的時候,我問了:「為什麼買這麼多童書、青少年書、成書?全家人看書年齡這麼寬?」她說:「童書少年書送給附近小孩,成書才是我自己看的。」
我問她:「妳是老師?」她說:「不是,我是做便當的。」
我到便當店裡喝過幾次茶,也邀請她去北方館晚餐,約餐那天,她穿搭得好整齊,從頭到尾都是滿滿笑容。
我們每次相見,都可以自在不歇地聊兩個多小時,這是不是很神奇?
有一天我隨口問基隆哪裡可以買到空心磚?她說她家有現成的,隔2天差人送來4塊水泥空心磚,一塊磚大概10公斤重吧?而且一看就是全新剛買的,這樣的「磚情」,讓我出奇的喜樂,不斷強化我對基隆人真誠貼心的認定。
賣香菇的她 買大量童書分享給一群小孩
一個彰化的書友也經常大量買童書,有時我會問她收書狀況,進而知道她有「一群小孩」,反正也不能盯著問清楚是自己的孩子還是怎樣,有時就寄些糖果零嘴跟家庭日用品過去。
過節前她說最近太忙,沒時間選書,我問「忙什麼?」,她答:「我幫阿姨在市場賣香菇。」哎呀!又遇到一個特殊好玩的背景,我說:「生意好嗎?我可以幫你在社區開團購。」她哈哈大笑:「我們生意太好,沒時間做這些啦!」
彈鋼琴賣機車的她 最大快樂是啤酒下肚後朗讀
新竹的她,會彈鋼琴,也,會行銷各品牌機車,這是什麼組合?太跳tone又太有趣了。
她還嗜讀如命,每星期最大的快樂,是喝完一杯啤酒後,跟老公兒子朗讀她當週最喜歡的幾頁段落,而父子也都配合她仔細聆聽。
她看書很快,像得了上癮症。她沒隱藏過去的自己:「如果不是愛姐(只有她用名字中間這個字稱呼我)帶著我向前走,我也不會這麼愛看書。」
她也快樂告訴我:「我在看書時,先生會很疑惑地重複問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愛看書?我回答:我的人生有某一角是不快樂的,這不快樂的原因來自於覺得自己太平凡就庸庸碌碌過到這個歲數,但看書讓我的思維潛能被開發,得到平安。我的鋼琴老師最近吩咐,要我把以前強顏歡笑的失眠眼神頭像,換上現在開朗輕鬆的相片,笑死我了。」
這樣的新朋友有意思吧?
有5孫子的她 樂在買書滿足小朋友閱讀之樂
年輕鄰居,看起來比我小20歲,居然有5個孫子,她生活裡有2筆重要開銷~自己旅行與為孫子買書,她說:「外出吃頓飯可以給孫子買幾箱書,問他們要哪樣,他們都選擇看書。」
照我的估算,她為孫子添書往往是一般家庭的整月開銷,她說:「孫子誇口要把我買破產,但是他們是真的愛看書,而且看的速度很快,我願意完全滿足他們。」
我先生說:「走在中庭碰到她2個孫子,邊走邊看書。真是少見。」
追劇的她 為我精彩解析《魷魚遊戲》轟動理由
還有一個小鄰居,她們都是追劇族,我說我只看電影,不敢追劇,因為一追劇就失控吃零食。但是我想知道《魷魚遊戲》為什麼全世界轟動?
她就把劇情敘述一下,多數時間則側重在精彩分析劇本所想表達的人性意圖。
我不追劇,卻有一個對穿越劇、奇幻劇、歷史劇有強大「說劇」「說書」能力的年輕朋友,夠讚吧?
理財專家的他們 給我的理財建議:要想清楚,不要衝動
我的鄰居裡還有一對年輕伉儷是我的理財顧問,他們都在最尖端的財經行業裡發展,我很放心把我的財務配置徵詢他們的建議,對於自己家族重大事情,也聽取他們的意見。
他們是穩定型年輕輩,對我的關心表達在8個字上:「要想清楚,不要衝動。」
我很愛朋友,過去20年,時間總是用在照顧一些長輩姐姐身上,直到健康和疫情雙管齊下的來調整我的身心,我才不蓄意卻很自然地交到年輕朋友,她們的趣味言行,是另一個世界的金碧輝煌,在在影響我,我喜歡。
我本來就是鄉下情懷很深的人,人生重回單純之後,這些後半場入幕上台的新人物,讓我孩童的喜樂再度氾濫。
老朋友相互噓寒問暖,是不可以沒有的安全感;新朋友則把我帶進樸質的平民舒適圈,讓心安逸。
大家都說朋友是老的好,這是事實,可是在「半老」時候多結識「小兩輪的老伴」,能倍增生生不息的互動對象,一旦我們繼續再老,也不會真正孤獨。
2021/11/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