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在職場上還想拚,卻也有時力不從心?范琪斐:職涯最後的黃金歲月,如何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

50後在職場上還想拚,卻也有時力不從心?范琪斐:職涯最後的黃金歲月,如何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
2023.12.06
19,599

2023.12.06

19,599

文章用聽的
00:00 08:36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范琪斐提供

編按:當大環境不斷變化,50世代要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資深媒體人范琪斐過去長期擔任駐美特派記者,近年從美國回到台灣,從傳統電視台跨界新媒體,和小自己幾十歲的年輕世代一起工作,她面臨哪些挑戰,又如何自我調適?

不同於許多人在步入50後,會選擇相對安全、安逸的路走,或是逐漸退到二線為自己的退休鋪路。有著超過30年駐美外派資歷的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卻反其道而行,離開熟悉的電視台,轉身投入新媒體,做podcast、網路節目。

「活在這個世界上,我覺得應該要把所有的能量,都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而生命的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我看過很多人,都覺得他們放棄得太早了。」2018年從美國回到台灣,原本打算再工作幾年就退休,但現在的她不僅生活比以前忙碌,工作更比以前有價值感。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我在唱高調,但是我真的覺得好的言論,是民主社會非常重要的根基,對我來說,把有意義的事情傳遞給觀眾,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情。做新聞對社會的貢獻就在這裡,我也可以自己定義什麼是愛台灣!」

范琪斐說,從傳統電視人跨足新媒體平台並不容易,其中有挑戰也有樂趣。范琪斐說,從傳統電視人跨足新媒體平台並不容易,其中有挑戰也有樂趣。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後悔離開電視台保護傘

要告別待了18年的電視台,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所有工作上的專業幾乎都是在這個期間累積而來,「更何況那是一支很大的保護傘,會給你很強烈的安全感。」儘管做新媒體有各種箇中甘苦,至今范琪斐仍然認為,離開傳統媒體,是她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因為她很清楚,傳統媒體產業已經在走下坡,就連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種老牌大報,當時都陸續出現財務問題。「在一個不健康的環境裡,不是我一個人不開心,是上上下下每個人都不開心。」

范琪斐體認到,在電視台的體制中,已經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想做的事。「如果還想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就必須要走。」(相關閱讀:50後不再為錢工作,開心才做!謝文憲:告別式上沒人懷念你的錢或房子,中年的我們還要追求這些嗎?

2018年,范琪斐決定離開待了20幾年的美國,帶著先生「蘿蔔頭」回到台灣。「我要回來的時候是53歲,我老公以為台灣是某個亞洲的度假小島,他很樂意來這裡過退休生活,但我覺得自己還處在一個不論是體力或腦力都還很好的狀態,那的確是很掙扎。」

和先生「蘿蔔頭」一起從美國回到台灣,范琪斐笑說,先生完全沒有適應問題,還交到很多台灣朋友。和先生「蘿蔔頭」一起從美國回到台灣,范琪斐笑說,先生完全沒有適應問題,還交到很多台灣朋友。

原本她的打算是再工作10年左右,也差不多到了退休年齡,還可以陪陪年事已高的爸媽,沒想到人生發展難以預料,有媒體邀請她主持節目介紹國際新聞,出書談自己的旅美觀察,進而開始經營自己的podcast頻道......就這麼一路走到現在。(相關閱讀:50+還有至少15年職涯要規劃,想退休還太早!陳玉芬:如何保有成長心態、靠學習突破瓶頸?

目前范琪斐手上的節目,除了時事分析的「TODAY看世界」、訪談形式的「斐姨所思」,還有她自己最喜歡、以人物故事側寫為主題的「說故事的人」。她認為新舊媒體除了內容的表現方式很不一樣,最需要調整適應的,其實是如何和觀眾溝通。

和年輕人一起工作  體力和創意是最大挑戰

從2019年開始投入新媒體,范琪斐坦言,最有感觸的其實是有心無力,和年輕人一起工作,不只要有體力、更考驗創意。

儘管有過去長期做國際新聞的經驗,要把一個觀眾可能不熟悉的複雜議題,在一支短短的影片中呈現,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現在年輕人喜歡看的是1分鐘、30秒的短影音,就必須要很精準的抓出一個吸引人的點,難度又更高。很多YouTuber做的影片看起來很好笑、很無厘頭,其實背後都是努力。」

不但是中年創業,甚至挑戰全新的自媒體領域,很多朋友勸范琪斐,都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何必把自己搞得這麼累?但她不以為意:「我現在做新媒體,競爭的對手就是年輕人,如果你不能在其中脫穎而出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

今年在專為YouTuber及其他新媒體創作者舉辦的走鐘獎上擔任頒獎嘉賓的范琪斐,報名了大約30個獎項卻全部「槓龜」。「說實在這件事情對我的打擊蠻大的,也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可能說故事的方式還是太老。」

「不論在什麼年紀,做事的方法都一樣,就是一直去try and error。」范琪斐說,其實自己真的沒有比他們厲害,應該說是一種彼此互相學習、交換經驗的關係。「他們有創意點子,我可以分享長期做新聞培養出來的觀察。」

她甚至不稱之為經驗傳承,「在年輕人面前,最要不得的就是倚老賣老。你想做新的東西,就必須承認舊的那一套可能行不通。我的很多朋友就有這個問題:他不相信自己做了幾十年的事,怎麼可能沒有用?真的就是沒有用。很多人會覺得捨不得,但不捨掉,你就沒有新的機會。」

進廚房就不能怕熱  50後還有能量可以前進

此外,經營社群也免不了要直接面對網友的直接反應,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被「炎上」:「很多人一個不滿意就會來罵妳,不過進廚房就不能怕熱,現在我心智已經很堅強了。」

范琪斐笑說,自己現在還很有鬥志,所以會一直嘗試不同的東西。一樣是做新聞,但是跟過去電視台時代相比,心情卻有很大不同。「我覺得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回家了。」

她也擔心過自己會不會不適應,但實際上,回到台灣反而讓她做新聞更有拚勁。「可能我個性裡也有點鬥雞的成分吧,對於不認同的人、事,我也不想把發言權都讓給你。」

范琪斐鼓勵50世代,不要太早停止前進,加上體力、腦力的衰退,那可能真的就會開始走下坡。「到了這個人生階段,金錢壓力小了、有累積足夠的資源,反而更能拋開包袱,去做自己想實現的事。」有上半場的積累,50後的人生其實更有底氣開展不一樣的路!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