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圖/Emily Liu提供 責任編輯/蔣德誼、陳莞欣
編按:工作有可能不只是人生中的「不得不」、甚至在過程中感到自由與快樂嗎?曾做過石油探勘、經營高級訂製時裝品牌,如今從事流行預測師工作的Emily Liu認為,理想的工作應該是要能幫助自我探索,只有將工作與意義結合,才能帶來發自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提到工作,多數人可能認為它是一種為了謀生而做、不得不的生活選擇。然而對Emily Liu來說,在工作中持續發現自己的各種面向與潛力,更像是一次次有趣的探索旅程。
回顧她的職業生涯,歷經幾次重大轉變:大學畢業時就已經擔任英語教學機構的最高主管職、接著踏入從未有女性及台灣人從事的海上探勘工作,而後又轉身負責頂級訂製服裝品牌的創立與經營,如今則是預測時尚發展趨勢的「流行預測師」。
這些工作經歷無論在性質或領域上完全天差地遠,但為何她能如此自由地轉換跑道,活出充滿成就感的人生?
Emily Liu認為,多數人想的是如何擁有最好的職業(Job),卻很少人想過如何發掘對自己最有意義的工作(Work)。「如果能賺錢就能成為工作動力,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領著薪水,卻提不起勁去上班。」
她說,只有人生目的與工作結合,發自內心的追求,可以帶領自己持續前進而不感到倦怠,而害怕探索,則是人生最大的損失。
大學聯考的一場意外 成為思考人生的契機
回顧Emily的人生,促使她開始產生不同思考的第一個事件,發生在她18歲那年的暑假。她在參加大學聯考的第一天,才過一個上午,就因為裝著准考證的背包意外被偷走,導致她當場被告知失去考試資格。
「當時我覺得完蛋了,一路念到高中、準備了3年的考試,卻因為沒有准考證直接破滅,我的人生就要毀在這裡了。」幸好所在考場的監考老師好心地讓她進去寫考卷(雖然依照規定,沒有准考證就不能計分)。到了第二天,這則新聞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焦點,Emily在鏡頭前冷靜的表達自己的遭遇和訴求,最後在輿論壓力下,聯招會決議她寫過的考卷都能計算分數,讓她得以考進大學。
Emily笑說,「不一定每個人都一定要經歷過這種意外才有辦法改變人生,但這場意外的確改變了我的想法。重點在於你是否願意在思考方式上踏出不同於過往的第一步。」命運雖然對她開了個玩笑,卻也因此成為轉變的契機。
她的體會是:未來不一定會照自己的計劃走,有時意料之外的事情可能帶來更精采的經歷,而能做的就唯有把握當下。「不需執著於不走錯路的完美人生,探索的過程可能更有價值,也會開啟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職涯兩個三角形 探索值才是選擇依據
對於多數可能從未想過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或是不了解自己有些什麼能力的人來說,要如何踏出第一步?擅長整理分析的Emily,提出「自我認知三角形」和「工作範圍三角形」兩個模式。
對自我與工作的探索,會隨著時間而逐漸發展。(遠流出版提供)
「自我認知三角形」(上圖)是上窄下寬,代表著多數人一開始對自己的了解大多不夠,而它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拓展;相對的,「工作範圍三角形」(下圖)是由寬到窄,表示在工作初期階段,可以盡量嘗試各種不同類型,從中逐漸找出自己能有所發揮、或是投入熱情的事,進而逐漸聚焦。
Emily認為,絕大多數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往往先考慮的可能是待遇、社會評價…等外在的判斷標準,這些指標或許可以導向一個不錯的職業,卻不一定會帶領你找到有意義的工作。一份工作的價值,應該在於是否能幫助你在探索自己的路上有所收穫、進而發掘自己的潛能,Emily稱之為「探索值」。
在Emily往後的工作選擇中,她也都以「探索值」作為職涯規劃的依據。當一份工作已經不能為她帶來更多的收穫或新的發現,儘管做起來已是得心應手、甚至是讓人稱羨的夢幻職場,她依然沒有留戀,而會果斷「畢業」走向另一階段。(相關閱讀:花店打工、去豪宅幫人搬家……中年後不為錢工作,為體驗和樂趣而做!作家藍白拖的100個職場打工計畫)
Emily強調,她所說的工作,不一定是指某種職業,而可能是任何需要投入時間或心力,或是會讓人覺得有意義的事。
愈有挑戰性的工作 越能發揮探索價值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如何探索對自己有意義的事?Emily將探索工作的過程比喻為「拼圖大學」,每一份具有探索意義的工作或任務就像是一片拼圖,拼圖累積愈多,就能越了解自己的特質或能力,生命樣貌也會越完整。
因此,Emily認為,越是陌生、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探索值」也就愈大。「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一直輕鬆地待在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但我會認為這樣很可惜。最奢侈的事並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真正把好奇心和關注放在自己身上。」
而即使最後結果不如預期,也不能稱之為「失敗」,「了解自己不適合什麼,其實也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她也提到,很多人認為「興趣和工作結合」是讓人羨慕的理想狀態,她卻抱持不同看法。「用興趣選擇工作,因為興趣可能已經是你熟悉或擅長的事,這份工作的探索值就不會很高,努力做好一件不擅長的事情,過程中的成長和快樂可能會勝過做10件很拿手或有興趣的事;反過來說,工作上的種種現實面考量,也可能讓興趣變質、耗損它原本帶來的快樂。」
「當我們逐漸習慣工作上有挑戰,並且享受克服挑戰後帶來的成就感,那麼我們就不會認為工作遇到困難是痛苦的事。」Emily說。
別到退休才思考人生意義 熟齡世代更可勇敢發掘自我
最後,Emily認為探索自我對於熟齡世代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功課。
「很多人可能工作了幾十年都沒有想過有沒有意義這件事,等到快退休了,才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或是開始思考『我的人生就這樣嗎?』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更早就要問自己,人生走到後來,這個問題終究很難逃避,但無論如何,只要開始就不嫌晚。」
Emily說,步入熟齡階段的好處之一,是在人生經驗上已經有一定的資源累積,「關鍵只在於你願不願意放下『偶包』,去做一些比較有開創性的事情。」特別是當我們在身體機能上不可避免地開始有一些衰退後,在心靈上透過自我探索再長出新芽,人生才不會愈走愈窄。(相關閱讀:50後不再為錢工作,開心才做!謝文憲:告別式上沒人懷念你的錢或房子,中年的我們還要追求這些嗎?)
「如果到了生命的終點,問自己這一生成就了什麼,最珍貴的大概不會是外界給予的功成名就,而是心靈的豐盛與滿足。這些很難被量化的事情,往往才真正地構築了人生的意義。」
相關閱讀:Emily Liu著,《越工作越自由:最大的探索,最豐盛的人生(全新探索版)》,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