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錞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怕胖、想減重,運動後不敢吃東西,怕白做工,真的是這樣嗎?Donna營養師陳怡錞分享運動後的飲食原則,有健身教練親身實證,6週後,訓練強度一樣,肌肉量卻增加了1.9公斤!可見運動後的正確飲食,對增肌減脂影響甚鉅。
我曾經有一位個案,37歲想要減肥,非常認真控制飲食,加上每週重訓3次,她是我遇過最認真運動的女生,就這樣維持了3年,但體脂肪還是過高,且肌肉量也沒有增加。一問之下答案馬上呼之欲出,她因為想減肥,所以運動後不敢吃東西,深怕吃了前面的運動都白做了,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運動後半小時內吃不會胖 隔太久反而囤積脂肪
運動後,只要把握黃金時間30分鐘內吃東西,其實是不容易變胖的。
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收縮需要能量,會促使「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的活性增加,讓肌肉細胞更快得到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你可以把GLUT4想像成能量 (葡萄糖)進入肌肉的大門。而在停止運動30分鐘後,肌肉細胞的GLUT4活性開始減少(如下圖),並在停止運動45分鐘後快速降低。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當你運動後30分鐘內吃東西,大部分的熱量會進入肌肉細胞裡面去被利用掉,就不會有多餘的熱量轉成脂肪儲存下來,所以不容易變胖。
但相反的,若是運動後間隔太久才吃東西,由於GLUT4活性下降,讓這些熱量不容易進入肌肉細胞內,若有剩餘沒消耗掉的熱量便會轉成脂肪儲存下來,那就會變胖。
在2006年Cribb &Hayes(註1)的研究中,在攝取相同食物和熱量的情況下,運動前和運動後立即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組別,比起早上和晚上吃的組別,更能增加肌肉量,且體脂率也有降低,而早上和晚上吃的組別體脂率並沒有降低。這代表了運動前後吃東西的時間點是重要的關鍵。(相關閱讀:想要增加肌肉,補充高蛋白粉有用嗎?專家破解3大迷思,重訓後的飲食建議)
運動飲食黃金原則 碳水與蛋白質比例很關鍵
.黃金補充時間:運動後30分鐘內
.黃金補充比例:
有氧運動後最佳的補充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4:1」
若是肌力訓練則可調整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2~3:1」(相關閱讀:蛋白質吃不夠會肌少症、吃太多又怕傷腎!熟齡族健身飲食該怎麼吃?)
運動後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 助肌肉生長、恢復體能
很多人在運動後都會喝高蛋白,尤其是重訓者,但如果運動後只補充蛋白質,其實增肌的效果並不好,因為肌肉合成需要有「胰島素」來幫忙,想要讓胰島素快一點分泌出來,就必須攝取「高升糖指數」高GI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含糖飲品),才能促進肌肉生長。
幾年前我曾經幫一群連鎖健身房的教練上課,課程中我談到運動後需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當時有位資深教練(教官)非常不認同,認為吃那麼多碳水化合物不是會變胖嗎?
過了一年後,我又受邀到其他單位幫100多位健身教練上課,這群教練選擇相信並且親身體驗,6週後某位教練驚訝的跟我說:「我從來沒想過運動後可以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6週後體脂肪不但減少,肌肉還增加了1.9公斤,這增肌的速度嚇到我了」。
我還特別問他,這6週期間的訓練訓練量有沒有增加?他說沒有,跟以前都一樣,但以前增肌速度沒這麼快。所以,請別再堅持運動後只能攝取高蛋白了,搭配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讓你增肌效果加分而且又省錢(蛋白質食物比較貴啊)。
另外,運動後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讓肌肉當中的肝醣回補,當運動後吃對食物讓肝醣回補,可以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對於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或運動員來說相當重要。
運動後怎麼吃?各種體重的補充舉例
50~60公斤
1. 有糖豆漿450ml+香蕉1根
2. 有糖豆漿400ml+中型地瓜1個
60~70公斤
1. 有糖豆漿450ml+御飯糰1個
2. 烤雞腿漢堡+果汁200ml
70~80公斤
1. 有糖優酪乳500ml+茶葉蛋1個+香蕉1根
2. 6吋潛艇堡+果汁300ml
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越來越多人希望追求「增肌減脂」,運動的確可以達到部分效果,但若沒有配合飲食補充,成效會打折扣。運動後的飲食補充,謹記「黃金時間」及「黃金比例」,可以讓運動效果更加分。
但以上所說的運動後營養補充概念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畢竟每個人運動的目的、內容、時間、強度等都不一樣,無法用同一種方法套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若您是希望更精準的雕塑身材,或有特殊運動目的者,建議找運動營養專長的營養師幫您量身規劃飲食喔!
(本文轉載自Donna營養師 陳怡錞部落格,原文標題為〈運動後這樣吃不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