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編按:50+族群正值壯年,不管在家庭或職場都擔任重要角色,當家中長者住院、需要照顧,往往得蠟燭兩頭燒。如何透過全民健保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讓專業照顧人力幫忙自己減輕壓力?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護理部副部長邱敏惠分享醫院現場經驗。
當家裡長輩生病、住院了,誰來照顧?是子女、媳婦,還是臨時聘請的看護?
3年多前,奇美醫療體系開始施行「共聘看護」制度。仿效共享經濟模式,由醫院媒合病人和看護,讓多位病人一起聘請一位看護,期望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和經濟負擔。「但其實共聘看護模式有它的限制。」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護理部副部長邱敏惠說。
她解釋,在共聘看護制度下,醫院只負責媒合,聘僱看護的主體還是家屬。「因此照顧品質和看護來源很難管理和控制。」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看護得在不同病房移動照顧,對於防疫也是一大考驗。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與健保署於去(2022)年共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核定40家醫院試辦,今(2023)年則擴增核定84家醫院,床數也從2,847床增擴到4,414床。
在此計畫下,醫院會負責安排照護輔佐人力,家屬不用自聘看護或全天候在醫院照顧病人,健保每日支付750點照護輔佐人力費用給醫院,民眾則自行負擔0~1,050元費用給醫院。而奇美醫療體系也於今年加入試辦計畫,床數共142床。
「拿拐杖照顧躺床的」 老老照顧壓力大、看護請不起怎麼辦?
住院整合照護服務可以為照護現場帶來哪些改變?
歐美國家大多實施「全責護理」制度,也就是病人住院之後,就交由醫師、護理人員全權照護,家屬不會進入醫院照顧。「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台灣健保體制下,根本不太可能有這樣的資源。」邱敏惠說。
在現行狀況下,一般病房大多由家屬自行負擔照顧責任,加護病房則是交給醫院全權負責。傳統社會多是大家族,子女可以輪流照顧病人,若下一代工作繁忙,多半選擇聘請看護照顧。「但看護非常昂貴。」她指出,以台南來說,24小時看護費用大約2,600~3,000不等,北部都會區費用更高。而疫情期間,一天看護費用甚至高達7,000~10,000元。(相關閱讀: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因此,許多家庭出現「老老照顧」狀況。「70多歲的照顧80多歲的病人,還有80多歲照顧80多歲的。『拿拐杖照顧躺床的』,這種情況一直出現。」而當家屬無法完善照顧,責任多半轉嫁到醫院護理人員身上,讓護理人員承擔更多工作壓力。(相關閱讀:陳乃菁專欄|80歲還要照顧更老又失智的另一半!老老照顧,該放下和不能放棄的幾件事)
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家屬一天自付1,050元,護理人員和看護協力照顧
在住院整合照護服務之下,看護會進入醫院管理系統,跟護理人員一起合作照顧住院病人。
邱敏惠解釋,當病人因為急診或門診需要住院,可以向醫院登記住院整合照顧需求,此時,醫療團隊會評估病人的狀況,判斷是否適用。「如果是自殺意念強,或是躁動無法溝通的病人就不太適合,需要一對一照顧。」
護理人員交班時,會檢視每一位病人的狀況,並給出工作執行清單。例如,幫病人翻身、拍背、洗澡等指令,再由看護負責執行,隨後,護理師也會確認工作完成狀況。「護理人員分三班,我們會24小時循環交付工作,然後檢查執行程度、確認品質。如果工作沒有完全到位,就會交給下一班繼續追蹤。」
「所以,在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裡,他們和一般民眾稱呼的『看護』或『照顧服務員』不一樣,正式官方名稱是『護理輔助人力』(Nurse’s Aid)。」 邱敏惠說明:「照顧品質有機會拉上來。」
奇美醫療體系自今年9月初加入試辦計畫後,目前,奇美醫院和柳營奇美醫院各辦理50床,佳里奇美醫院辦理42床,共計142床。奇美醫院與柳營奇美醫院的照護比為1比4,佳里奇美醫院為1比6~8。
奇美醫院目前有內科、外科病房,醫院會依照病人科別,安排在對應的病房內。每位看護負責照顧4位病人,12小時輪一班,看護會固定待在同一間病房。「基本上就是固定床位、固定看護。」費用部分,健保支付750點,民眾一天僅需負擔1,050元。「我們安排在健保床,病人等於只需要付照顧費,沒有病房差額。」
12小時一對多輪班照顧 紓解看護壓力、提升照顧品質
在看護來源方面,奇美與外包特約廠商合作。這群看護除了要擁有台灣身分證、經過勞工局正式訓練,還要通過醫院的職前訓練,熟悉「一對多」照顧技巧。
然而,一對多的照顧,是否會給看護帶來過多的工作負荷?
邱敏惠觀察,相較於一對一模式,一對多照顧可以輪班,反而能提升品質。「一般一對一都是24小時工作,夜間照顧可能比較弱。但是一對多是12小時輪一班,看護可以下班休息,生活作息比較好。」此外,同樣是12小時看護,一對多的薪資也會比一對一高出約1/3,待遇更好。(相關閱讀:對長照產業有興趣,如何成為照顧服務員?照服員課程、職涯與薪資待遇)
「從護理人員的立場來看,我們也希望看護有上下班時間。不然一個24小時都在醫院的工作夥伴,到了夜間也會累,照顧沒辦法那麼到位。」
她指出,目前奇美醫療體系中的142床皆全滿,病人上午出院後,下午又有病人住入,空床時間頂多只有幾小時。而從病人、家屬端獲得的回饋也蠻正面,認為可以舒緩家屬的照顧壓力。
只是,並非每個家庭內的溝通都足夠順暢,也不是每位家屬都充分了解服務內容,「有時候A家屬簽了同意書,出院時,B家屬卻以為是健保給付,不用繳錢。」
試行2個多月下來,邱敏惠建議,希望政府單位能將床位限制放寬一些。
「目前的規定是單一病房、全面推動。」台灣醫療發展先進,病房分科很細,但在現行的住院整合照護計畫中,必須將所有需要照顧的病人放在同一個病房裡。「住在自己專科的病房,一定比跨科好,但現在跨科借床照顧的情況比較嚴重。」
雖然醫師查訪和醫令執行可以標準化,但是在照顧層面上,多少會有影響。
「我們的護理師都受過完整訓練,80%的治療也經過標準化,打針怎麼打、藥物怎麼給……每一個病房的護理師都會做。但還是有比較精進的部分。」比方說,血液腫瘤科的病人需要接受化療,執行內容還是該科的護理師最了解。
她舉例,假設同樣有50床,如果可以把12床放在神經內外科、8床放在血液腫瘤科、8床放一般外科……等依照實際需求分配病房,當該科病人需要住院整合照顧時,就可以住在屬於自己科別的病房,讓專科護理師提供更專業的照顧,對病人也更好。
「增加床數是另外一個期待。」她說:「50床真的不夠用,我們幾乎天天滿床。」
當然,看護人力不足也是難以避免的困境,邱敏惠解釋,這也是奇美醫療體系2023年才加入試辦計畫的原因之一。
「台灣少子化,很多家庭都不希望下一代加入高壓的護理、照顧工作,人力一定越來越少。」她期待,住院整合照顧計畫可以為照顧產業帶來轉機。「有了持續性的教育、考核機制和正常薪資結構,可以讓看護職業化,讓多一點人投入這個工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