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下一篇

早上花1分鐘沖澡,整天精神好!3個晨間習慣降低壓力荷爾蒙,提升一日幸福感

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按部就班備妥,就不會心慌。

文/曾金月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一個人去就醫、一個人去手術開刀與住院,該怎麼辦?不管是不是獨居者,若生病時身邊剛好沒有人可幫忙,如何獨自面對?本文提供一個人門診就醫、手術前後的安排與準備、住院包、找看護等清單。

生病了不想麻煩親友,該怎麼辦?不管是獨居或與人同住,無論單身、已婚或有伴侶、有否子女,人在生病時,難免會遇到必須一個人去就醫、甚至一個人去手術的狀況。一個人去門診、一個人去開刀住院,事前到事後該準備些什麼?

一個人去就醫別怕!只要開口志工都樂意協助

隨著社會變遷,單身、子女遠在他鄉或是享受一個人的自由,獨居人口愈來愈多,但年紀漸大難免有一些毛病,需要到醫院看病的機會變得比較多。當身體不舒服,處在陌生的醫療環境下,掛號、看診、批價到領藥,難免會有些許的慌亂。

國泰綜合醫院社會服務室組長林麗玲指出,年紀大一點的長者就醫時,通常會找親友或鄰居陪伴,即使身邊沒有人陪,志工或警衛也會適時提供協助,例如,需要助行器或使用輪椅的人下計程車後,他們會上前幫忙攙扶或是協助推一下輪椅。「只要開口,志工們都很樂意協助與環境引導,像是診間在哪裡?怎麼走。」

向醫師說明病況有技巧  事先自問7問題並記錄

門診時,除了提供檢查數據給醫生參考外,「訴說病情狀況」也很重要,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指出,因為這些無法從外觀看出來或檢查得知。建議最好在家先問自己以下7個問題,並將它們記錄下來,愈詳細愈好,就醫時拿給醫師看,可以幫助診斷:

1. 痛了多久?是昨天開始,還是已經一個星期或更久?

2. 每次從哪裡開始痛?然後那些地方連帶也都會痛?

3. 每次痛會持續幾分鐘?一直痛,還是痛一陣子好一些,然後又痛?一天會痛幾次?還是多少天痛一次?在什麼情況下會引起疼痛?

4. 是哪一種痛?是悶悶地痛?像針刺到的痛?還是像電到?

5. 如果疼痛程度1~10分, 10分最痛,目前約幾分?

6. 以前曾經有這樣的痛過嗎?是幾個星期、幾個月或幾年前?當時有去治療嗎?還是這次是第一次?

7. 疼痛發生時,有沒有合併其他不適症狀或異常表現?

一個人去門診該準備哪些東西?

1. 基本上準備健保卡(初診者需身分證)檢查單(如抽血單、內視鏡檢查)以及部分現金或支付工具即可。

2. 若有特殊需求,需準備身心障礙證明、重大傷病卡

3. 視個人需要,例如面紙、環保杯、防曬乳、陽傘等。

4. 自己的病情說明與紀錄

一個人去手術與住院  要先做好的3個準備

生活可以自理的人,若只是看門診應該沒問題,如果是一個人要動手術或住院,就會有點麻煩,要考慮的事情比較多。

1. 備妥緊急連絡人、醫療委任代理人資料

林麗玲提醒,除了事前該填寫的文件,像是手術或是麻醉同意書外,最重要的是備妥「緊急連絡人」與「醫療委任代理人」2種人的資料。

緊急連絡人」主要是見證醫師在特殊情況下做的醫療處置,並無法律責任,萬一真找不到人時,醫院的社工員、護理師、村里、鄰長或警察可以擔任

「醫療委任代理人」就必須是患者信任或清楚患者想法的人,萬一遇到不確定性的醫療狀況時,他可以與醫師溝通討論,做出患者可以接受的醫療措施,因此並非社工員、護理師等人可以取代。(相關閱讀:如果有一天我無法言語,誰可以做我的醫療代理人?

2. 是否要請看護

此外,住院期間若無法自理時,便需要考慮請看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社工室主任林慧媚指出,為確保患者住院期間得到有效的醫療幫助與照顧,通常醫院都會與領有合格證照的看護機構合作,以該院為例,只要向護理師提出看護需求,醫院便可代為向外部機構申請安排

不過,目前看護行情每天約2500~3000元(視各地醫院或是患者有特殊狀況而定),一次住院下來,這筆費用也很可觀。因此,若有買看護險的人,經濟上可獲得部分緩解。

林麗玲坦言合格的看護可能供不應求,若只需要人攙扶上廁所、幫忙買飯或餵食等不需要特殊醫療照護,可商請親友來「打工」與陪伴,至於像是翻身等技巧也可向護理師請教。

林慧媚提醒有些醫院可以補助看護費用,像在大林慈濟醫院,當護理師發現無法自理又無法負擔看護費用的患者,便照會社工來評估患者經濟狀況後,再提供部分看護補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此外,住院前也可向醫院詢問是否加入「住院友善照護共聘模式」計畫,根據衛福部資料,目前有84家醫院響應這項計畫,由醫院聘請照顧輔佐員來協助術後照料,照顧服務員與病患人力比為1:4,也就是4位病患共聘1位照服員,平均每天每人介於800~1,200元(依據城鄉差距、收住規模及聘僱來源等因素而有不同)。

林麗玲提醒,有些手術出院後仍需看護服務,像是膝關節手術或是需要有人幫忙洗澡,除了自己可以提早預約民間看護機構,符合長照2.0資格的人可以提出申請居家照顧服務,不符合資格者也可考慮自費「購買服務」,例如,可向彭婉如基金會、中華民國紅心字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基金會或協會提出申請。

3. 出院後的恢復期居家空間是否需微調?

此外,她也指出,準備接受手術的階段,就該提前思索「出院後家裡是否需改變」,例如無障礙空間、浴室防滑設施、電器設備的調整(如微波爐高度)⋯⋯,預先安排好,可讓術後生活較便利舒適。

住院包該準備什麼?

至於住院包該準備什麼?林慧媚指出,健保卡身分證(申請診斷書用)外,其實生活用品都能用錢解決,因為醫院備有住院包讓來不及準備的人購買使用

若是不想多花錢,自己準備時只要「想想出國會帶什麼」就對了,但要特別提醒貴重物品千萬不要帶,醫院沒有辦法保管,病房也沒有保管箱可用。至於健保卡、身分證、少許的錢或支付工具、手機等關鍵物品,在進開刀房前放進夾鏈袋,可交由護理師或警衛對點,並開立明細清單,待術後清醒時,雙方再對點取回

「不要忘記平時服用的藥物。」林麗玲說,若平常就有服用安眠藥或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住院時記得將它們交給護理人員,以免重複或是中斷服藥

以下是住院常見用品,建議將它們裝進行李箱,方便進出與收納:

1. 證件與金錢

健保卡與身分證、少量金錢或支付工具

2. 衣著與盥洗用品

口罩、免洗內褲、貼身衣物、一套出院穿衣物(上半身建議開襟的衣服,穿脫時比較方便)、拖鞋

視病患情況準備:尿布、黏貼式尿片、看護墊

盥洗用具:毛巾、牙刷、牙膏、洗髮乳、肥皂、髮夾

小臉盆:裝個人用品

3. 餐具

一套餐具:湯匙、筷子、碗盤等。保溫杯、彎吸管(讓病患更容易喝水)

洗碗精、菜瓜布、吸管刷、瀝乾架

4. 清潔用品

衛生紙、紙巾、消毒酒精、嬰兒用濕紙巾、多個小塑膠袋(用來收集垃圾、收納物品)、洗衣精

5. 其他生活用品

筆記本和筆:記錄醫生、護理師交辦事項、病患生理數據、進食時間

乳液、護手霜、乾糧(臨時充飢)、吹風機、折疊衣架、充氣枕、指甲剪

6. 通訊休閒

書籍、3C產品、手機、耳機、充電線

7. 平常服用的慢性病用藥

住院時記得提供給護理人員,並說明清楚,避免用藥中斷。

提早預立醫療決定  特定狀況下避免無效醫療

林麗玲與林慧媚均提醒,病人自主權利法在民國108年1月6日上路,只要年滿18歲以上、意識清醒的民眾,都可以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提早填寫「預立醫療決定書」上傳註記在健保卡裡,自己決定未來的醫療方式,在一定的情況下,「希望」或「不希望」 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是鼻胃管的想法等,保障自己的未來權利與尊嚴。(相關閱讀:想做預立醫療決定,但沒空去醫院?台北4家醫院開放遠距、在宅及團體諮商

適度依賴人際間的互助  盡早建立人際網絡

獨立並不代表孤立,在身體虛弱的時候,適度依賴親朋好友的幫忙,其實是很自然也幸福的事。建議平時就要建立起人際網絡、累積情感存款,打開心胸,廣結善緣。有40年獨居經驗的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過去接受《50+》專訪時就曾提醒,「自己要成為好照顧的病人」、「要麻煩朋友也要為他們設想,千萬不要勉強或過度打擾」。(相關閱讀:獨居近40年,一個人老後很快樂!失智症權威劉秀枝:不必什麼都會,但要有長久的朋友

林麗玲與林慧媚則建議獨居者幾個平時維持人際互動的方法:

善用3C每天打卡報到

林麗玲指出,善用科技向朋友圈報平安,像高齡長輩使用Line每天發早安圖也是一種方法,萬一哪天朋友圈發現某個人很久沒回應,就會找人前往關心。

參與各種活動

多出來參與各種活動,例如爬山、跳廣場舞、教會或宗教等節慶活動,也是建立人脈的機會。

志工服務

人愈老愈需要支持,林慧媚建議多參加志工服務,透過與人面對面互動,人際間深切的連結所產生善的感受,因為共同的參與,愈服務愈有活力,交友圈也隨之擴展。

2023/11/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早上花1分鐘沖澡,整天精神好!3個晨間習慣降低壓力荷爾蒙,提升一日幸福感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