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兒子可以捧斗、未婚、離婚的女兒過世不能入神主牌?小冬瓜:別讓過時禮俗,把家人變成外人
儀式的意義不在形式,而是對往生者的心意。
文/小冬瓜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少傳統殯葬儀式中的男尊女卑觀念,可能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想法和意願。殯葬達人小冬瓜認為,儀式是隨著時空環境而約定俗成,其意義在於精神而非形式,適時調整,才不會反而造成家屬的傷痛和遺憾。
在傳統的喪葬禮俗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很明顯。
有些家庭非常重男輕女,千方百計地想生兒子,為的就是要「生一個捧斗」的。如果家中都沒有男寶寶誕生,長輩就會唉聲嘆氣地說:「害啊!這個家裡沒人能捧斗了。」
捧斗到底是什麼?其實捧斗指的是捧「神主牌位」,並不是指捧骨灰罈。習俗上來說,往生者過世後,靈魂會依附在神主牌位上,而牌位要移動時,必須放進米斗甕,再請家屬捧著這個甕移動。
因為家屬捧著斗,所以這個動作就被稱為「捧斗」,而這個儀式也有象徵「為往生者送行」和「傳承香火」的涵義。古時是農業社會,下田耕作、掙取收入的勞動人口主要是男性。男主外、女主內是普遍的現象,久而久之就發展出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
因此,長男、長子、長孫在家庭裡的地位非常顯著,而這樣的現象也充分反應在葬禮上。最直觀的,就是訃聞上兒女姓名不能並列,男性一定要在前面。
出嫁後不能隨意回娘家 未婚女性往生後也無家可歸
女性在傳統喪葬禮俗上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不能擔任主祭者、不能捧斗,就連往生後,牌位都不能放在原生家庭裡。
此外,在葬禮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不能「走進」靈堂,必須一邊哭、一邊跪爬到靈堂前,這樣的禮俗叫做「哭路頭」。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禮俗,是因為以前交通不方便,出嫁的女兒通常只有在初二時才回娘家,陪伴在父母親身旁的時間很少。萬一娘家有長輩過世,女兒就會自責自己沒有侍奉到長輩,哀傷到無法走路。久而久之,「哭路頭」就演變成一種女兒為了展現孝心的舉動。(相關閱讀:告別式的再思考!彭菊仙:當兒子問我,為什麼不熟的主持人要用哭調主持喪禮?)
兒子為什麼不用哭路頭,則是因為兒子結婚後依然住在家裡,能夠侍奉父母,所以就沒有發展出這樣的習俗。其他還有些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的,比如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在清明節時回娘家掃墓,否則會分掉娘家的福分。
還沒出嫁的女兒、離婚的女兒,死後不能被寫進自家的神主牌位裡,更不能供奉在家裡,否則祖先會生氣,甚至會影響到家運。
獨生女無法主持父親的葬禮 傳統觀念反造成家屬心中的痛
所謂的禮俗是「禮儀」和「習俗」,就是「大多數人有共識」、「大家都這樣」演變而成的「約定俗成」。
但是,如今隨著社會變遷與時代變化,有許多在葬禮及告別式上的禮俗,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的困擾,也製造了許多遺憾。
曾經有個單親家庭,父親只有一個獨生女,父女倆相依為命,感情相當要好。但是父親走了之後,最疼愛的女兒卻不能親自捧斗,反而需要去聯繫好多年沒見面的堂哥來幫忙。然而堂哥和這位父親並沒有太深的情感連結,在儀式上抱著很輕率的態度,不只時常讓禮儀師和女兒找不到人,即使人來了,也是敷衍了事。
整場葬禮下來,女兒疲憊不堪,最難受的是,她明明是父親最親近的人,卻不能操辦最親近的儀式,事後還得包紅包給得過且過的堂哥。
另外還有個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很多,最年長的大姊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妹們,蹉跎了自己的青春,直到往生時,都沒有結婚。
由於未出嫁的女人不能入宗祠,弟妹們最後只能選擇讓大姊用樹葬的方式回歸自然,不立牌位,也不需要祭祀。
雖然省去拜拜、追思的樹葬看似很輕鬆,但是,弟妹們其實非常感念這位一手拉拔他們長大的大姊,這樣的方式反而成為他們心中難以忘懷的傷痛。
同樣的困境也會出現在離婚的女性身上。有位朋友曾告訴我,他的母親過世前,曾表示希望能回家和父母團聚。也就是說,母親希望她的名字能寫進家族牌位裡,和自己的父母親列在一起。
他很想完成母親的遺願,但無論他如何爭取,家族中其他的長輩都不願點頭。最後,他只好將母親放在公塔。每回祭拜母親,看見母親孤苦伶仃、有家歸不得,是他心中非常深沉的痛……
當傳統儀式與現代觀念衝突 重點應在於精神而非形式
以上幾個真實事件,都是因為大環境改變,禮俗卻沒能跟上而造成的憾事。
其實現在隨著社會結構的不同,無論是女兒或兒子,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和地位都是相等的;而禮俗是民間沿用的舊習慣,我們不應該墨守成規,一味守著舊框架。(相關閱讀:曾把告別式布置成高爾夫球場和溫馨客廳!葬禮花藝師翁采宜:人生最後一場派對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用每個長得都一樣)
更何況,現在少子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一般家庭生得少,親戚間也比較少來往。假如女兒不能捧斗,反而還要到處找親戚幫忙,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我常常講:「儀式應該用來服務人,而不是人去服務儀式。」
所有的禮俗都有蘊藏在其中的真意,我們只要弄清它原本的立意與考量是什麼,是不是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有關,再彈性地做出調整,這樣就可以了。
就拿捧斗這個儀式來說,既然捧斗象徵著「傳承香火」,我們可以考慮長幼有序,但不需要分男女;由跟往生者最親近的人來做,不應該有性別上的限制。
我們要傳承的是禮俗當中的「精神」,而不是拘泥於形式。
禮俗的用意是為了促進家族情感,葬禮的目的是為了撫慰人心,儀式的本質是建立親密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拉近距離,把家人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而不是讓親人成為外人,在彼此心中留下傷痕。
(本文摘自郭憲鴻(小冬瓜)著,《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負此生》,三采文化出版)
2023/11/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