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如何走出喪親之痛?心理學家失去愛女的親身體驗:6個可以立刻採取的行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10.30
26,305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50+選讀 2023.10.30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26,305

文章用聽的
00:00 11:34 1

編按:當遇到至親離世這樣的巨大悲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找回面對生活的力量?露西.霍恩博士是「復原力心理學」領域的權威,但當她12歲的女兒不幸於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後,她重新檢視自己,展開自我修復之路。化解傷痛,也許沒有一個人人適用的方法,以下是她以親身經歷,提供度過傷痛情緒的6個建議。

你心愛的人去世以後,別人會給你很多的建議。當我感到憂鬱和焦慮而身心衰弱時,下面的策略幫助了我。

一、沒有規則可循──做「你」需要做的事 

就在艾比死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和幾天裡,我突然發現只對自己負責是多麼重要。我身為母親,失去了愛女,早已天塌地崩,我有權去決定自己想幹什麼事。

我每遇到一件事情,都會問自己:「這能夠幫我們度過難關,還是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當我們決定是否要去法庭看闖禍司機的審判時,我們會從長遠的角度來想:這樣是否有助於我們熬過悲傷的日子?或者我們坐在法庭,看著這個傢伙被質詢,同時重溫那些「如果當初怎樣,結果就會如何」的時刻,是否會讓我們眼下和未來更難熬。出庭無法幫助我們,只會讓我們再次受傷。

我不是在談論重大的違規行為,而是談論某些微小的抉擇,好比決定不打開我們每天收到關懷來信。我想以後再看這些信,這樣可能會讓我感到慰藉,我保留了一些信件,不去拆封。

雖然有人會認為不打開他們寫的信很不禮貌,但我此時選擇把自己的需要擺在首位,只做對我有益的事。我基於同樣的理由,甚至不會給所有送花和送餐的人回信,我真的很感謝他們,但一一回信實在會加重我的負擔。

我們要詢問自己「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或者會妨礙我們復原」,以此來質疑我們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飄浮在無助的海洋之際,能夠獲取一丁點掌控權。

二、選擇你要關注的地方

人處理事情的能力有限,我們的能力絕非無窮無盡。

傳奇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yl Csikszentmihalyi)說道,如果我們可以體驗的事物是有限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什麼東西上就會深切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內容和質量。我了解這一點之後,便知道不要將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浪費」在指責撞死艾比的那位司機。根據我接受的訓練,那樣做是有礙復原力的思維,我們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我一直認為,肇事司機在我的家庭悲劇中只是個「小角色」。契克森米哈伊的建議是,我們如何過生活(有何種形式和內容),取決於我們如何引導我們有限的注意力。事故發生後的最初幾個月裡,我一直想著這項建議。契克森米哈伊寫道:「你如何投入精力,就會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現實。

別忘了,你可以自行選擇要將生活的注意力集中在何處(你也要知道自己處理外部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是特別強大的工具,在經歷喪親之痛時可以運用。你可以選擇將光束聚焦在什麼上。要怎麼做,由你決定。

三、慢慢來

艾比死後的隔天早上,我兒子的學校牧師博斯科.彼得斯(Bosco Peters)和他的妻子海倫來拜訪我們。他們說凱瑟琳死後,他們悲傷了5年,過得悲慘痛苦,然後給了我們一些不錯的建議。博斯科說道:「別著急,慢慢來,這幾天什麼都別急。你們要慢慢適應艾比已經離開。如果還沒準備好,就不要急著舉行葬禮。你們有的是時間。」

艾比星期六去世,禮儀師整理好遺體,星期三才把她送回家。多虧了博斯科的建議,在下週一的葬禮之前,我們有5天的寶貴時間可以陪伴艾比。我在家陪伴艾比遺體的那段時間,不僅改變了一切,也改變了我悲傷的方式。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儀式,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相關閱讀:洪培芸專欄|喪親、喪偶,失去重要他人的痛苦如何渡過?

四、感受痛苦:擁抱悲傷、感受痛苦並且哭泣

美國藏傳佛教教師兼作家佩瑪.丘卓丘卓認為,生活分崩離析時是一種考驗,但她卻要我們將這些視為生命的正常部分。因此,生命就是這樣。事實就是如此。丘卓指出,人生無常,世事難料,要留出空間讓一切發生,承認變化將會發生,生活包含諸多苦難,還要挪出空間去「感受悲傷、尋求解脫、忍受痛苦和體會快樂」。

她認為經歷喪親之痛和陷入困境是人生常態,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當創傷性事件發生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選擇逃避,免得受到傷害,但丘卓建議我們要擁抱悲傷,去直接感受痛苦、失落、嫉妒和渴望。「人們通常不會把這些情況當作人生課題,當然會討厭它們。我們會瘋狂奔跑,想盡辦法逃避──當我們被逼到極限而無法忍受時,我們就很想逃避。」

感到痛苦和悲傷(大聲哭泣和無聲啜泣)非常可怕,但我最後了解,既然我受了那麼多的傷害,要是再經歷飽受這些情緒的衝擊,對自己的傷害可就大了。經歷痛苦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對離世的親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五、慎防悲傷「伏擊」

我最近參觀城裡的新超市時才發現自己再次被埋伏的悲傷所襲擊。原本的超市在地震中毀壞,將近5年以後終於重新開業。我開進停車場,眼睛發亮,精神煥發,很高興終於在我們家附近有了體面的超市。我把車停了下來,但我正要下車時,一股悲傷頓時襲上心頭。

我的腦海冷不防充滿了回憶,湧現我和艾比以前一起逛超市的美好時光。她先是蹣跚學步,然後成了小學生,於是我開始流淚。眼淚撲簌簌落了下來,淚水止不住的掉落。

我在逛超市時還是無法停止掉淚,我無法控制自己,因為我敏銳地意識到,我曾在2011年最後一次站在這個地方,此後生活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艾比那時只有8歲,一直黏著我。現在,我在這裡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回首過去,我還是難以相信艾比已經死了。

沒有任何一種策略可以幫你做好準備來應付這種時刻,但是給這些時刻命名,就可以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它們不會那樣干擾我們。知道你有時會被悲傷伏擊(痛苦會在最意想不到、而且通常是最不恰當的時刻和地點襲上心頭),這樣便可以在下一次發生悲傷伏擊時更好地應付它。(相關閱讀:兒子44歲就猝逝,如何走出悲痛和自責?王溢嘉:把兒子帶在心上前行,不再對命運自以為是

六、重新建立常規

重建常規就是讓大腦知道我們很安全,危機已經結束,可以關閉身體因應創傷事件的紅色警報功能。常規具備可預測性,可讓我們感到安全,並且能大幅減少壓力、焦慮和無助感。

我家裡還有16歲和14歲的兒子,我發現需要讓他們盡量多體驗正常生活,以便幫助他們的大腦從創傷中恢復過來,使他們可以在艾比離世的情況下繼續生活。我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在家裡表露悲傷的情緒,我們會這樣做,現在仍然是如此,但是讓孩子們回到學校上課,我們就能夠有所依托來重拾生活。

特雷弗和我則花了更長的時間才重返工作崗位。在艾比死後的最初幾週,我們跌跌撞撞,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分神,而且對以前我們習慣從事的活動失去了興趣,只會偶爾做一下,但也是敷衍了事。但重新安排用餐時間和規律的生活,好比鍛鍊身體、遛狗、喝咖啡、吃早餐、做家事、吃午餐、做家事、小睡一番、吃晚餐、看電視和上床睡覺,這些都會有幫助。

奇怪的是,當我將注意力集中在別處時,我得到了很大的解脫。我上班以後,總算能夠分神去處理其他的事,不再深陷於悲傷的情境,而且從那以後,我就知道該如何藉此建立生活常規。

(本文摘自露西.霍恩著,《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采實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