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提供
編按:中年同學會,為什麼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在退休離開職場、孩子成家立業以後,老同學很可能是我們老後生活中最可靠的互助人際網絡。一群1986年畢業的臺大校友所籌組的法人組織「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凝聚老同學一起玩社團、運動、旅行⋯⋯。50後的人生有彼此相伴,真好!
為什麼50歲以後,大家愈來愈喜歡和學生時代的老同學聚在一起?不只是因為懷舊,更是希望在即將來臨的老年,有一群可靠的夥伴可以一起玩、一起笑,互相扶持。
近年來,不少高中、大學校友都有「30重聚」的活動。每屆校友在畢業滿30年時,號召老同學齊聚一堂。許多同學在相聚活動過後,還會成立群組、社團,持續活躍運作。
一群1986年畢業的臺大校友所籌組的法人組織「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協會成立的緣起,是一群老同學為了籌辦30重聚、策劃表演活動,在長達一年的準備期間逐漸熟悉彼此。一個晚上的熱鬧過了,大家還捨不得離開。
「找回初心,也是找回30年前的自己。好不容易把年輕的心拉回來了,怎麼可以輕易散掉?」協會理事長莊慧玫說。在30重聚的隔年,協會正式成立。從初期只有幾位核心成員,在6年間已成長至85位會員。每年,協會會舉辦各式活動供會員參與,也有各種興趣社團。
坊間社團不少,但跟老同學一起玩,總是特別有意思。協會秘書長劉青英就開玩笑說,同學有時候比先生還像「老伴」。「工作、婚姻,都會改變一個人。但是跟同學在一起,就可以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回到年輕時的樣子。」(相關閱讀:如何在老去之前,建立可靠的互助人脈網?50後開同學會,讓朋友成為人生下半場的主軸)
和老同學一起瘋社團、辦活動 50後的世界因為有伴更好玩
多年未見的同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長與資源。於是,在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喜歡運動的人,可以參加鐵馬社、輕跑團;熱愛居家生活者,也有樂廚社、捻花惹草社;想多接觸藝文活動,有賞心悅藝社、經常舉辦讀書會的悅讀社⋯⋯。這些社團能打開一個人的視野,甚至培養50後全新的能力。
樂廚社的同學在臺大宿舍舉辦「餡滿幸福」活動,教住宿生包餃子,回饋母校。
「很多活動都是你跟同學重聚以前,不會參加的。」劉青英說。她非舞蹈科班出身,但因為對跳舞有興趣,和同學一起加入「追夢舞團」。現在,團員每年會有至少3~4次的商業演出。跳起民族舞、爵士舞等各種風格的舞蹈,動作之俐落不輸專業舞者。還有舞技厲害的女同學,在舞台上表演劈腿!
追夢舞團在臺大校慶演出西藏舞。
莊慧玫指出,活躍的社團,幾乎是每週或每月都會辦活動。同學之間的凝聚力也因此不斷強化,「(參加社團活動)已經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是她擔任社長的品酒社社長,一年會籌劃4~5次不同主題的品酒活動。大家各帶一支酒,談天說笑,把酒言歡。
為同學籌辦活動沒有收入,也不輕鬆。大家投入其中,完全出於自發的熱情。身為金融業高階主管的莊慧玫坦言,有幾次工作太累時,她也曾想過,「要不要取消品酒社的活動?」。但是,每次活動結束,總帶給她滿滿的療癒感。「每次有人提出新的想法,就會有人鼓掌、說『好棒』、『那我可以做什麼?』。」參加社團,已是她工作之餘重要的紓壓管道。
NPO品酒社,和老同學一起把酒言歡。
不只社團,一年四季,協會也會舉辦各種供會員參加的活動:爬山健行、國內小旅行、戶外餐會、馬拉松⋯⋯。莊慧玫笑說,一群50多歲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少年、少女,「玩得很瘋」。例如,會員有次到溪頭旅行,興致一來,就開始玩「一二三木頭人」。即使是個性拘謹的同學,也愈來愈放得開。也有生病的同學以參加活動為目標,積極復健,狀況愈來愈好。
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成立以來,最盛大的活動非2022年舉辦的「35重聚」莫屬。原訂於2021年、同學畢業35年舉辦的活動,因為疫情延後一年,仍找回500多位同學出席。這也是臺大校友首度舉辦「35重聚」。許多人也為了在重聚活動上表演,開始學新才藝。例如一群同學成立「樂透社」,請老師教大家打非洲鼓。
繼「30重聚」後,1986年畢業的臺大校友又另外舉辦「35重聚」,喊出「35共好」的口號,彼此關懷。
劉青英笑說,50歲以後,許多人都有想實現的願望。協會希望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大家圓夢。如同電影《一路玩到掛》當中,兩名主角一一實現自己的心願清單。「我們希望不會玩到掛,但是『掛』之前,我們要一直玩。」
同學會不比較只關懷 面對人生順逆,你不是孤單一人
上市公司總經理、外商銀行負責人、大學校長、政府官員⋯⋯,攤開臺大校友名單,滿滿「總」字輩、「長」字輩的人物。同學聚在一起,會不會相互比較,甚或因為立場不合而發生爭執?
莊慧玫說,其實,經營社團和公司有相似之處。建立好文化,自然會留住「對的人」。協會名為「初心關懷」,意指回到純真的學生時代,不需要任何偽裝。無論官位大小、收入高低,一律平等。如果在群組中,有人的發言看起來「怪怪的」,同學也會私下關心,是不是有些誤解,或者最近發生了不順心的事?
「正能量的良善氛圍,就是我們的文化。」莊慧玫說。50歲過後,人生難免有過磕磕絆絆。可能生過一場大病、結束婚姻、事業顛頗,也有人經歷了喪子之痛。這些辛苦的歷程,會讓人不自覺變得封閉。但只要願意走出來、和同學相聚,就會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我們都一樣,沒有誰的人生是表面上看起來的一帆風順。你有很多同伴,沒有人會看你笑話。」
和老同學在一起無需偽裝,可以做回最單純的自己。圖為臺大校友初心關懷協會2022年參加臺大校園馬拉松,即使下雨仍不減大夥的熱情。
劉青英感性地說,人生來到下半場,孩子大了、離開職場,很慶幸有機會認識這群好朋友。共學、共好,生命因此變得更加開闊。「很高興有人逼著你出來踏青、跑步,不要在家裡廢。我們這代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了!」
再過3年,就是這群同學大學畢業40年的重聚。大家說好,一定要保持健康,珍惜每次一起玩的時間。「我們還要一直唱跳,直到50重聚!」(相關閱讀:50後參加同學會的5大好處:老後不孤獨,更快樂、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