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許耀雲 文字整理/蔣德誼 圖/施孝榮提供
編按:以《歸人沙城》、《拜訪春天》等作品,在民歌時代被稱為「俠少」的施孝榮,過去以豪邁渾厚的嗓音展現獨特的表演風格,近年他更主動邀集許多著名民歌手重聚一堂舉辦「民歌高峰會」,喚醒不少歌迷的青春回憶。他說:民歌不只是一個時代,更代表著一種美好而純粹的精神。
上個月才剛結束在台北的個人演唱會,休息2天之後,施孝榮一大早就去爬山練體力,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他站在觀音山硬漢嶺的山頂上,說「戰士沒有休息的權利,歌手也是!」也難怪今年64歲的施孝榮,歌聲依然渾厚嘹亮,中氣十足。
然而,對於我們的稱讚,他的回答卻很豁達:「你不會對一個年輕人講說你寶刀未老、也不會對年輕的女孩子講說妳風韻猶存;老是一定會老的,端看你如何健康地看待老這件事。」
「以前我唱歌是很有一種拚勁,不想輸給別人,但現在我的心態比較自在,可以真的享受其中。」施孝榮說,走過半輩子的人生經歷,會自然而然的融合在歌聲裡,是年輕時無法有的體會。
因緣際會走上音樂路 硬漢外表下有柔軟的心
在成為歌手、並以《歸人沙城》走紅之前,施孝榮其實是體育專長出身,他從小熱愛國術,還曾奪得「世界盃國術錦標賽」冠軍,因此保送師大體育系。「我小時候其實身體很不好、是個藥罐子,但因為練國術,讓我不僅鍛鍊身體、還打到世界冠軍。」
少年時代的施孝榮,其實還是個國術好手。(出自施孝榮粉絲專頁)
「說真的,我真的完全沒想過自己會走上音樂這條路。」做為體保生、國術國手的施孝榮,因為在大二暑假參加了第3屆金韻獎歌唱比賽,意外獲得優勝,才因緣際會開啟了演藝之路。如果沒有進入演藝圈,施孝榮很可能就會繼續在學校當一個體育老師。
而在出唱片之餘,也演過電影(早年的軍教片系列中,經常看到的原住民班長角色)、主持過廣播和電視節目,嘗試過各種類型工作的施孝榮說,其實自己最喜歡的是做一個單純的吉他手。「所以我特別喜歡自彈自唱,吉他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夥伴。」
談起個人演唱會為何取名「俠骨柔情」?施孝榮笑說,雖然外表很粗曠,但他內心其實還是有柔軟的部分,這場演唱會,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要獻給9月過生日的太太。他甚至為太太寫了一首歌叫做〈慢慢地想你〉,「不誇張,我常常唱一唱就哽咽。」
不只如此,因為太太的指定,完全不會日文的他還特別在演唱會上獻唱了一首美空雲雀的經典歌曲〈川流不息〉(川の流れのように),「我真的就是把所有歌詞寫成羅馬拼音,一句一句地花了2個多月才練起來。」
施孝榮說,關於50歲後要怎麼過生活這件事,他一直抱持著「自我挑戰」的態度。「如果說上天賜給我一個還不錯的歌喉,那我應該要更努力練習,讓它愈來愈好。」(相關閱讀:50後要每日精進!民歌手王海玲:天天喝下午茶的快樂,不如做值得自己尊敬的人)
重現民歌年代的美好 台上台下都有珍貴友情
而作為近年重新帶起民歌熱潮的重要推手之一,施孝榮回憶當時籌組「民歌高峰會」的過程,笑說:自己也不知道哪來的使命感,「可能是一種理想和傻勁吧。」他寫信到全台灣所有縣市政府的文化藝術相關局處,希望相關單位可以重視民歌音樂的傳承,並重新舉辦表演活動。
「結果有回覆我的大概不到5個單位,第一次舉辦活動是在永和,只是一個千人左右的小型室內場地。」經過不斷的努力,演唱會一年一年地辦,才逐漸達到現在的規模,除了成功讓民歌唱進小巨蛋,最多甚至曾經有一年全台巡迴10場的紀錄。
施孝榮說,當時他提出要重新把大家聚在一起做演出的想法,很多當年同期的歌手都二話不說就支持,「鄭怡當時住在加拿大,李建復住在美國,都特別飛回台灣,還有很多人其實已經淡出幕前了或是在各行各業,也都願意支持,那個情誼其實真的很珍貴。」
施孝榮擔任多屆民歌演唱會的製作人,讓許多歌迷藉著音樂重溫青春時代的美好記憶。(出自施孝榮粉絲專頁)
舉辦了18年的民歌高峰會,每次演出,台上台下都是幾十年起跳的老同學交情。「我覺得這就是音樂最純粹、美好而吸引人的地方。」(相關閱讀:60歲邰肇玫: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懂自己的「同路人」)
不只緬懷青春回憶 也把民歌唱給下一個世代
對於許多聽眾來說,民歌是青春時代難以複製的美好回憶。但施孝榮則認為,民歌不僅是代表一個時代,更是一種精神:民歌需要的不只是「緬懷」,而是「再生」。
施孝榮觀察,在這些民歌演唱會中,除了親身參與過民歌年代的熟齡歌迷,也有不少年輕面孔,是陪著爸爸媽媽或長輩買票入場一起聽。
「我就會特別對這些年輕聽眾說:這些歌或許你沒有聽過,你就把他當成新歌聽沒關係,如果覺得叔叔唱的好聽就給掌聲、不喜歡的話,就當作走進時光隧道、聽聽爸爸媽媽的回憶。」
動人雋永的音樂不僅會是一個世代共有的印記,也可能成為留給下一代的嶄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