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爬到金字塔頂端,優雅下莊的高階主管卻那麼少?3大退場心法,離開公司時別掏空自己

為什麼爬到金字塔頂端,優雅下莊的高階主管卻那麼少?3大退場心法,離開公司時別掏空自己
2023.10.16
70,616

2023.10.16

70,616

文章用聽的
00:00 06:54 1

文/郭艾珊 圖/Shutterstock

編按:職場上怎麼好好退場,而不是意外退休或離職?曾於兩岸三地知名外商公司的郭艾珊,一直保持3大心法,讓自己歷經多個跨國企業、不同產業、地域、市場的職位,還能保持穩定的工作表現與市場價值,也保有一定程度的職業自由。

「那個Sabrina,現在在哪裡啦?」

「突然有一天就被公司請走了,說是洩漏商業機密。」

「那、那個印度人Sanjay,還在嗎?」

「不到2年就回印度去,據說自己出來創業了。」

……

和好久不見的同事約喝咖啡,話題漸漸從以往「哪個獵人頭很優,哪個很母湯」,或是「哪個產業發展不錯」,到最後細數過去曾經擔任過我們主管的前輩們,也許曾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現在出路如何,是否仍然高光灌頂。

如何在職場中自保  不被用過即丟?

不聊還好,越聊越心驚,能在職場,尤其是外商公司,以高管之姿順利退休下台,不被栽贓、冷凍、調派邊疆、逼瘋的……真的少之又少。於是兩人各自啜了一口冷掉的咖啡,不勝唏噓。

不為什麼,金字塔頂端的位子就是那麼少,而底下拚了命要向上竄的新鮮肉體又那麼多,前浪死在沙灘上是正常的事,海浪一沖,屍骨無存,連想要獻花問候一下都沒辦法,只能遙想故人了。(相關閱讀:工作30年的總經理卻被逼提早退休,如何為自己留一條路?中年離職必做3件事,可不居功絕不扛罪

在招募的時候,人資和雇用主管,絕對將職務的發展性、前景、對個人成長的助益,說得天花亂墜。我自己在面試人才時,也不免必須這樣做,因為這樣才能招到真正有心想要努力的員工。

但是,身為企業裡的員工,我們自己要很清楚,棋盤上就是一場局,下棋的人並不是棋子本身,在局上的分分秒秒,我們能不能自保,全身而退,而不被棄卒保帥,只能盡人事,聽天命而已。那,我們究竟能做什麼呢?

這些年來,我一直訓練自己保持以下3大心法,讓自己歷經多個跨國企業、不同產業、地域、市場的職位,還能保持穩定的工作表現與市場價值,也保有一定程度的職業自由,甚至中間有一段Gap Year(空檔年)能繼續在文學所深造進修。

1. 專業出來賣

如果一天到晚覺得自己只是小兵小卒,身不由己而唉聲嘆氣,那上班的每一天都是絕望而灰暗的。我常常鼓勵自己:「不僅是出來賣專業,也要專業出來賣。」

什麼意思呢?當貢獻給公司一己所長之時,也要抱持這就是一場「人口販子」的交易,只是販售的是「自己」,做一天上班族,賺一天錢,只要公司今天有付我薪水,那麼每一天都是公平而沒有虛擲的,我沒有吃虧,千萬不能抱著委屈的心情上班

2. 退路自己想

公司招你進來,幫你準備好Offer Letter(錄取通知)、筆電、新進員工手冊,這些是應當的,但公司可不會提供員工退場手冊。

若是在這間公司混不下去,或不幸遇到虐人主管、糟心下屬、日日吵雜如養雞場的同事口角,自己又沒有足夠的修行能念佛祝禱度日,該如何退場是自己該打算的。

所以我一直訓練自己,在通過試用期的同時,也要想好退場機制—包含什麼時候離開、離開前一定要得到什麼、下一份工作應該如何轉場。(相關閱讀:中年工作倦怠怎麼辦?唐鳳:挪出1/5時間參與正職之外的社群,茫然時也有人為你指路

3. 輕鬆求表現

這也是本書一貫的宗旨,我們要有表現、有人設、求曝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讓對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不要埋頭苦幹,一心向公司掏心賣血,卻沒有掌握政治正確、方法正確、精神正確的職場工作秘訣。

能掌握贏得職場躺平權的工作秘訣,才能「永續工作」,和平地與工作共處,不致被壓垮,也能隨心所欲決定工作到人生的哪一刻,以何種方式轉場或退場。

從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個月,甚至第一份升職開始,我們都要做好準備,想方設法讓自己在職場上「老有所終」,用自己的選擇,有尊嚴地下台

下台不代表退場,人生的舞台可以自己創建,亦不是單行道,當你看到大家都邁向同一條路,摩肩擦踵,汲汲營營,就該往其他條道路探探,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失了自己的健康與信心。

人生最不值得的就是將精氣神、身心靈都掏空給企業,自己只剩下一具軀殼,無法發掘或實現自己的天命。一定要留備足夠的戰力,給辦公室之外,屬於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本文摘自郭艾珊著,《45招贏得職場躺平權: 專業表現不失手,個人形象人設佳,適時曝光求關注》,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