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鳳、楊倩蓉 圖/《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天下文化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如何為職涯下一步做準備?這是許多中年人的煩惱,無法退休,又困在當下動彈不得,令人苦惱職涯還有其他的可能嗎?有些人則是,退休了雖想做點事,但一時也不知從何開始?唐鳳建議,平常就保留20%的時間,為自己的下一步做好準備!怎麼做?
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Albonher)的著作《多重職業》(OnePerson/MultipleCareers:TheOriginalGuidetotheSlashCareer),採訪了數百名同時身兼數職的人,從漫畫家、紀錄片製作人、管理顧問等各種身分的人。
艾波赫指出,這些人不滿足於只有一種職業,而是擁有多重職業身分,當他們自我介紹時,總是以斜槓的符號(slash)表示自己擁有多重頭銜與身分,並從多種職業獲得多元收入,這些人也被稱為「斜槓族」。
斜槓時代 多重職業身分讓生活更豐富
斜槓一詞,原本只是流行於創意職業與年輕人之中,後來逐漸成為全球職場的主流趨勢,至今不僅影響許多年輕人在追求工作與生活態度時的主張,就連資深工作者也受到影響。在職場上為生活打拚多年後,許多資深工作者也開始重拾自己的興趣,並積極發展成副業,透過多重職業身分,豐富自己的生活。
在一般人眼中,唐鳳也可以說是斜槓青年的代表。
14歲中輟後,唐鳳一方面自學,很早就開始進入職場,比一般人提早10年展開工作經歷。多年豐富的工作經驗,讓她擁有很多身分:既是數位委員,也是公民黑客,可以左手寫程式,右手寫詩,除了是政府官員之外,也在全球各地參加了7個NGO組織。
她說,或許在一般人眼中,她很斜槓,如果在名片上印出組織名稱,大概會有7、8個職銜。她從14歲之後,因為對網路世界的人為何可以快速信任、快速仇恨感興趣,於是展開了長達多年的研究,但因為題目很大,又沒有學門可以參考,所以她除了自己寫程式,營造不同空間,看看大家在這個空間裡如何互動之外,也參與許多別人營造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她加入許多國際NGO組織的原因。
唐鳳觀點:工作職稱不是一個人的定位,興趣與專業才是
事實上,雖然看起來很斜槓,但她其實是一個非常單槓的人。因為從十幾歲到現在,她的研究題目一直沒有改變,也未曾停過。她說,如果名片上不是列出職稱,而是印出名字與研究題目,那她從頭到尾都是單槓。
她所參加的7個NGO組織,分布在不同地方,有的在荷蘭,有的在紐約,有的在西班牙等等,每個地方都有她的社會網絡。這7個NGO組織頂多一季或半年開一次理事會,對她而言,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但好處是,每個NGO都能帶來不同的人際網絡,彼此幫助及分享知識。
如果想要討論一個題目,例如,疫情後世界會有怎樣的改變;或是像她長期研究某個題目,這7個組織都會從7種不同的角度,帶給她不同的觀點,還能帶她去接觸不同的地方。
也因此,唐鳳認為,雖然斜槓已經成為職場的常態,但隨著時間過去,大家也會愈來愈以探索的人生題目來當做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工作職稱,因為大家對工作已經沒有從一而終的想法,也沒有退休金的期待,而是「我對什麼感興趣、我擁有什麼專業,這就是我對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依照公司給的定位。」
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後單槓青年反而會成為特殊存在,受到大家敬重,因為未來能夠專心鑽研一個領域的人會很少,因為是少數,所以會深受重視。
那要如何培養自己的斜槓能力?首先,必須擁有持續的好奇心。唐鳳認為,好奇心的方向和實際學了什麼,或是掌握了什麼技能並不相干,我們對某個事物的好奇心,後面可能是上百種不同的技能或學門。所以,好奇心並不是只是對一個問題產生疑惑,求解答而已,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好奇心被扼殺,才能持續去探索。
保留20%時間參與正職之外的社群 探索兼職人脈、第二專長
如今,每個人多少都會稍微斜槓,這主要是拜科技之賜,過去想要斜槓,必須要離開工作場合或家庭尋找新機會與新人脈,但是現在很多人從網路上就可以找到新人脈與新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斜槓愈來愈成為常態的原因。
唐鳳建議大家應該把斜槓當做一個狀態,就算你現在正在做全職的工作,也應該為自己保留20%的時間,去連結正職以外的外部社群,慢慢累積自己的兼職人脈、第二專長。
・探索正職之外的興趣
這個累積的用意,並不是非要為自己創造多元收入,而是在正職之外,挪出時間去探索自己還有哪些感興趣的事物。
・為本業帶來新觀點
另一方面,挪出20%的時間給自己,其實對原來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現在無論做任何工作都強調要能跨領域思考,斜槓所獲得的經驗,有時對本職也會有意外的觸發與想像。
例如,唐鳳加入西班牙的NGO組織,因為在這個組織她可以接觸到歐盟、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而台灣不是這些組織的會員國,如果唐鳳是以現在行政院數位發展部部長的角色,就無法參與這些活動,但是如果她是以NGO的身分,就可以參加,這即是箇中好處。
・成為下一步的觸角
其次,如果有一天厭倦本職的工作,想要暫停,有些人會選擇出走,有些人則決定壯遊,但唐鳳認為在籠裡待久了,忽然打開大門,往往會有天地之大,該往何處去的茫然,就算去壯遊,回來後也不知道該如何下一步。這時,過去在正職之外所累積的社群人脈,「無論是留職停薪,或是辭職壯遊,很多社群都可以接著你,你會知道可以去哪裡,不會覺得好像忽然很茫然。」
此外,原本只留20%的時間給自己發展興趣與人脈,在離開正職之後,20%的時間可能被放大成60%以上,甚至成為下一份新工作的契機,這時也會覺得自己工作的價值並沒有轉向,只是改變一個方向,仍能達成同樣的價值。
長江後浪推前浪 如何讓自己任何年紀都對團隊有價值?
再擴大一點來說,職場上常提到競爭力,也就是競爭關係,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職場上永遠會有更年輕、更有能力的人取而代之,所以唐鳳一直以來都是抱著:
「我的工作或主要能力是輔助性的,所以任何團隊不會因為我的加入就得把誰踢掉。」同樣地,在她的任何一個團隊裡,也不會因為別人進來,就得把她踢掉,因為彼此是互相輔助的存在。
擁有這樣能力的人,無論處在任何年紀,無論轉換任何跑道,隨著智慧的增長,對於整個團隊的協助都會更大,也能繼續創造價值。
20%的非正職時間,還能帶來另一個好處,那就是正職之外交的朋友,若未來轉換成新的工作跑道,這些朋友就會變成同事,比較不會有適應問題,也不會有進入新工作時,必須面對一群陌生的新同事,重新建立關係。換言之,平常就保留20%的時間,為自己的下一步做好準備,將來無論在任何職涯轉換上,都有你熟悉的社群可以接住你。
・有第二專長是工作上的議價籌碼
此外,平日保留20%的時間給自己,所累積的第二專長也可以成為工作上的議價籌碼,「假設老闆不放你走,你的議價空間就很大,」唐鳳表示,你可以向老闆爭取一個禮拜在家工作幾天,老闆很可能會答應,因為他知道你的議價空間很大,如果他不同意,你隨時都能找到下一份新工作。
至於,如何利用20%的業外時間找到第二專長?唐鳳的方式是,先去找一個自己很想知道的事情,做為研究主題,因為這個缺口,正是探索的入口。很多研究報告每隔一段時間都直指,由於科技不斷日新月異,未來許多重複性的工作可能會因為自動化而消失,唐鳳認為,未來可能沒有強迫的工作,也就是沒有非工作不可。
但是,很多人就算不是非工作不可,還是會去工作,因為可以在工作中獲得人際網絡、成就感與自我價值等等,也就是說,並不是工作消失了,而是對於工作的選擇權與自由度,因為科技工具的進步增加了更多的選擇。例如,遠距工作的興起,打破了非得到當地工作的限制,只要有一技之長,或是長期專注在某種領域探索,全球職場都是你的選擇。
也因此,培養單槓能力在此時此刻,愈形重要。
(本文摘自唐鳳、楊倩蓉著,《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 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