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失智母親撒嬌、珍惜每次擁抱她的機會!Ellen:媽媽忘了愛自己以後,換我來愛她

向失智母親撒嬌、珍惜每次擁抱她的機會!Ellen:媽媽忘了愛自己以後,換我來愛她
2023.10.13
47,098
作者|小虎文
責任編輯|陳莞欣

作者|小虎文 2023.10.13

責任編輯|陳莞欣47,098

文章用聽的
00:00 09:34 1

文/小虎文 圖/Ellen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長照的漫漫長路,照顧者如何負重前行?曾任新創公司主管的Ellen,中年後照顧失智、失明的母親,也因此重新看待母女關係。儘管如今,媽媽的理智少了一點、情感多了一些,無法如過去全力扮演「成全者」的角色。她卻在日日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找到值得珍惜的、流動的母女之愛……

「我年輕時以為『我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過了50歲後,我才承認,要先接納『我是這個家的一部分』, 我才能真正成為的『我』。」曾在新創公司任管理職,Ellen說,因為照顧母親,她意識到年輕時,生命焦點總放在追求外部肯定。中年後,才練習往內看,重新看待家庭、父母,甚至自己。

對Ellen而言,失智的媽媽就像一面鏡子。長輩在失智狀態下,雖然無法壓抑與掩飾情緒,但相對的,也不需要再委屈求全扮演他人期待的社會角色;母親真實的脆弱與細膩、憤怒與歡喜,在失智的這幾年表露無遺,也讓Ellen也映照出自己的原生性格。雖說失智者彷彿活在自己的時空,但母女相伴多年日日夜夜交織出的情緒是真實的,同時也是真摯的。

看見母親傷痕  譜出母女的照顧情歌

「我和媽媽太像了,我身上永遠帶著她的特質,我們一樣好強,一樣敏銳,一樣會隱藏自己。」Ellen說,母親生病後,理智少了一點、情感多了一些,無法如過去全力扮演「成全者」的角色。然而,直率表達需求與傷痕的母親,讓她在照顧過程中,找到更加值得珍惜的東西——母女之間「流動的愛」。

原本,失智又失明的母親是由父親照顧。但在經歷2次母親在家跌倒及因吸入性肺炎二度住院後,Ellen決定要讓父親「喘息」,由自己接手照顧任務。沒想到,一眨眼就過了3年。她說自己尚未踏進來之前,無法理解照顧旅程上的各種壓力與抉擇——感覺就像有一股負面的漩渦,把人往下拉,越掙扎越陷得深。她能不溺斃,是在一開始時,就定調了自己的「照顧哲學」。

照顧哲學第一條:告訴自己「我也很重要」

第一個原則,就是告訴自己「我也很重要」。不管別人的閒言閒語,Ellen會給自己放假的時間,該休息就休息、該放鬆就放鬆。有次,她在東區偶遇一位老友,看到她立刻大聲呼喊,「妳怎麼會在這裡!沒有顧你媽?」讓Ellen啼笑皆非。

「不是24小時跟媽媽綁在一起,才是愛,才是照顧。」Ellen不斷提醒自己,媽媽有起色,不全是因為自己照顧得好;媽媽又出狀況,也不會是誰照顧得不好。沒有人是加害者,也沒有人會是受害者。(相關閱讀:獨自照顧失智母的單身女兒,為何家中堆滿雜物?整理師廖心筠:拿回活在當下的權利,斷捨離是為了好好愛自己

照顧哲學第二條:把外籍看護當成高階主管,共同經營、合作無間

長期在職場磨練的應對與智慧,讓Ellen對人感性、對事理性,了解「創造餘裕」的重要性,不僅以專案方式與職場保持連結—「盡可能維持工作」,也用經營公司的思維來執行「照顧專案計畫」。

「其實這是另一半給我的建議,讓我可以迅速在各種照顧決定裡做出理性的判斷。」Ellen提到,照顧有許多抉擇,從治療方式、誰來照顧、居家環境、照顧用品⋯⋯等,看起來都是小事,累積起來卻讓人非常消耗。盡可能掌握情勢,以解決問題為前提做出判斷,才能將自己從無法確定的焦慮中抽離。

她更將家中聘請的外籍看護,當成照護專案計畫的高階主管。在照顧媽媽的過程裡,兩人分工合作。她知道,唯有看護幫忙,自己才會快樂、有辦法休息。「我也相信快樂的照顧者,才會有快樂的被照顧者,盡量地把我們的生活拉回平衡的常態。」

將外籍看護當成照顧母親工作時的「高階主管」,讓Ellen適時從焦慮中抽離。將外籍看護當成照顧母親工作時的「高階主管」,讓Ellen適時從焦慮中抽離。

照顧哲學第三條:放下控制,自己不一定都是對的

可是,照顧的壓力會日日夜夜累積,情緒有如雜草般,一不留意就佔據了心房。如何在繁忙的照顧節奏裡,灌溉自己的花園?

Ellen坦言,她雖然盡力照顧好自己,病情變化還是會讓家屬心情起起伏伏。她的應對方式是「放下控制」,為自己畫下一條心靈的界線。承認我們無法掌控一切,放下每個想控制的念頭。

當自己邁入中年、不再青春時,隨即要面臨父母的衰老與照顧。即使知道這不是自己能決定,但為人子女,總是希望父母能早日恢復健康,過得和以前一樣好。在現實與期望之間的落差,便產生了痛苦,這是人生在世必修的重要功課—「放下」。

愈是重要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Ellen為自己寫一張「允許」的便利貼,時時提醒自己,允許所有事情的發生,接受宇宙的安排。心煩時,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我會給自己怎樣的建議?」

有次,爸媽在看電視,媽媽聽到跟高雄有關的字眼,吵著要回高雄的家。儘管一家人已經搬離高雄很久,媽媽仍連續10多次喊道,「我要回家,帶我回家」。她起初有點責怪爸爸,為何要放電視讓媽媽聽?但想想自己身上的「允許」便利貼,再用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爸爸並沒有錯呀?爸爸也是我的親人,我怎麼就有了分別心?」(相關閱讀:陳乃菁專欄|80歲還要照顧更老又失智的另一半!老老照顧,該放下和不能放棄的幾件事

媽媽忘了自己也忘了我  母女的愛仍在流動

Ellen照顧失智母親的日常,不僅天天是肩上責任,更多是內心不斷湧動的對話。待在母親身邊,從出生到現在的回憶,經常撥動她的心弦;然而,這些與母親共有的生命經驗,卻是身為失智症照顧者最好的照顧工具:從生命故事切入,透過溝通把意識拉回當下。

有時,她回到家,會假裝才剛剛下班,撒嬌地跟媽媽說,「媽媽,我下班了,我的肩膀好酸喔~」母親的記憶被喚起,會用從小抱她的方法抱抱她、拍拍她的肩。「我想,提醒她女兒是多麼需要她,對她也有幫助,我們母女間的愛還是流動著。」

以前,母親常告訴她,「女人要多愛自己」,卻總是把自己放在很後面的位置。現在,換女兒來愛母親,給「最不愛自己,把自己都忘記了」的媽媽很多很多的愛。

Ellen的照顧日記還在繼續書寫,在無情的失智世界中,更需有情人。對於同輩中年人,Ellen認為,在父母生病之前,我們更該重視自己的情緒健康,「內心世界的柔軟才能因應外在世界的僵硬,才能去面對沒有為你準備好的世界。」現在的她,偶爾也會給自己一段咖啡時光,開車去山上聽風、看樹。然後等待下一次,母親再度想起她。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