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式不發訃聞、不在殯儀館,喝茶聊天好療癒!三姊妹陪伴癌母最後3個月:死到臨頭,如何輕鬆以對?
怕談死的階段最苦,講開了在往生室也能笑出聲。
文/蔡碧月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告別只能哀傷嗎?無事姊妹分享與癌末母親「微笑告別」故事已經11年,面對至親摯愛的即將離世,有可能輕鬆、幽默以對嗎?追思親人的告別式上,又如何不要只剩下哀傷?
當所愛的人剩下的時日無多,該如何面對?面對他的逝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自處?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家人間不僅可以談死,且同時談笑風生?當親族們聚在一起懷念的時候,不是只有制式的哀禮,而是被溫暖的情感包圍?
位於台北吳興街的「無事生活文創商號」,結合茶道、花藝、活版印刷,空間優雅閒適,這裡由吳氏三姊妹(見本文主圖,左起為二姊吳曉貞、小妹吳曉柔、大姊吳曉慧 )與爸爸主持,一家人與癌末母親「微笑告別」故事,分享11年迴響不斷,42歲的小妹吳曉柔笑說:「老媽如果知道,一定會搖頭笑說我們很有『出頭(很有事)』。微笑告別能夠繼續存在,是因為一直有需要;面臨死別,『有準備』最難。」
癌母只剩3個月壽命 不敢談死心裡好折磨
回憶2011年底,當醫師私下告知三姊妹,媽媽無意間摸到的腹部硬塊是肝癌,已經末期只剩3個月壽命時,家人無法置信。吳曉柔說,母親向來瘦小,完全沒有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皮膚變黃等肝癌徵兆,當醫師說腫瘤太大不用開刀,回家靜養就好時,被癌症無預警偷襲的震撼,讓她一時沒聽懂這是無藥可救的意思,一度考慮尋找自然療法,在母親的生與死之間的掙扎。
無法克服的困難,包括開口告知病情。「媽媽知道自己的病不樂觀,但不知道多嚴重。看著她人好好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說,一下覺得她會痊癒,一下又想萬一死掉怎麼辦?有一次我抓著媽媽的手,問她『妳會怕嗎?』媽媽回我『怕什麼?』我話又吞回去。」就連朋友要她先找好葬儀社,以免到時候手忙腳亂,她一聽更難過,遲遲未行動。
隨著媽媽體力直落,從原本可以自己上公車,變得要人推屁股才上得去,到發現肝癌第3個月時,腫瘤壓迫胃部食不下嚥,依舊沒有人敢說,大家都很煎熬。大姊吳曉慧說:「媽媽沒有特定信仰,但我們姊妹從年輕就接觸佛法、生死學,我以為自己有修行應該可以面對,事到臨頭完全破功。」 (相關閱讀:對罹癌、惡化的病人隱瞞病情,真的好嗎?癌症心理師:再怎麼不捨,家人也該思考的4件事)
好好四道、暢談遺言超輕鬆 來不及道別才是真遺憾
那一天,天光未亮,母親突然跟爸爸說:「菩薩要帶我走了。」爸爸驚慌的通知女兒們回家,吳曉柔掛掉電話後像無頭蒼蠅,大清早6點跑去敲葬儀社的門,問家裡有人往生該怎麼辦?老闆建議她先找一塊板子放遺體,她反問板子去哪裡找?從葬儀社到回家的路只有10分鐘,卻是她人生最長的一段路,「我很怕媽媽已經走了,我還沒有說再見。」
還好還好,進門看見媽媽還坐在客廳,她大步上前把話全說了,全家人哭得死去活來,互相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媽媽把感情事、身後事都交代完畢,最後祝爸爸身體健康。當下每個人的心結都打開了,變得好輕鬆。
吳曉柔領悟,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講開來?這2個半月過得好苦,就是因為不敢談論死亡,沒有講好未來要去的地方和要交代的事,「那天遺言講完,雖然媽媽時候未到,那一個半小時的傾談,對我們來說是一份禮物,如果來不及道別,將是全家人的遺憾。」
母親(中)在世時,與女兒們一塊去韓國拜訪禪師,媽媽寫了「希望全家人永遠在一起」的願望。(吳曉柔提供)
不讓媽媽有牽掛 在往生室也能笑出聲
「假警報」後,媽媽氣若游絲一直昏睡,吳曉慧打電話請教護理師朋友「如何知道人走了沒」,對方要她測脈搏,她怎麼樣都找不到脈搏,突然間媽媽醒來出聲:「在這啦!」她嚇一跳,接著母女大笑出聲!「死到臨頭還能輕鬆以對,這是沒有道別前無法想像的。」
媽媽離世前2天,主動要求住院,往生前,家人在床邊為她念佛號願她好走,原本昏睡的媽媽突然眼睛張很大,先是焦距茫然,再看向大家,此刻,吳曉柔給了媽媽一個微笑,見媽媽眼球又動了一下,接著呼與吸的間隔愈來愈長,直到吞下最後一口氣,享壽68歲。不同於第一次告別,家人沒有哭,就怕媽媽有牽掛。
在往生室為媽媽助念時,不習慣念經的爸爸心不夠定,想到什麼就跑過來和吳曉柔講話,一不小心還踢到平台車腳,讓媽媽震動了一下,嚇得爸爸趕緊道歉,姊妹們見狀大笑,「老媽如果有知,一定會說:看啦,天兵老爸又來了!」助念8小時後,大姊把往生被掀開來,發現媽媽笑得好開心。
告別的儀式不該流於形式 死若有尊嚴不必悲傷
安置靈堂時,習俗說不可讓佛看到喪事,要把神明眼睛遮起來,她們沒有照作,「佛教沒有這樣講,學佛不就是為了見佛嗎?」也沒有張貼慈制喪紙,不做法會,簡單張羅桌子、插兩盆花、放了照片及水果,方便舅舅們上香,「原本擔心長輩有意見,結果舅舅們喜歡這樣的清幽,還感慨20幾年前外公過世的法會搞得人仰馬翻,卻沒有人敢說話。」
由於媽媽不希望張揚生病的事,不知情的親友們接到死訊相當錯愕,為了讓大家好好道別,三姊妹考慮媽媽生前喜歡畫畫,想將告別式辦成畫展追思茶會。
然而,當她們去第二殯儀館場勘時滿心疑惑!吳曉柔見到,大戶人家的告別式,高官大陣仗來悼念,要家屬「節哀」,但這時候講節哀有用嗎?公司老闆走了,等著被叫進去鞠躬的員工們,在外面嘻嘻哈哈;傷心的家屬們被會場強光照得一臉狼狽,任由禮賓人員指揮,聽著主持人用哭腔唱永別,有誰感到莊嚴?儀式太制式,來上香的親友都未有機會和遺族講幾句內心話,更別提花禮布置水準一般、地毯很髒,在這種地方替媽媽辦追思茶會,對嗎?(相關閱讀:告別式的再思考!彭菊仙:當兒子問我,為什麼不熟的主持人要用哭調主持喪禮?)
後來認識的北投佛寺主動伸援提供場地,爸爸聽了好高興,「對嘛,在殯儀館辦什麼畫展追思、還喝茶,你叫我在殯儀館喝一杯水,我都不敢了!」
在北投追思會上,沒有發訃聞,沒有送毛巾,送聖嚴法師的書,吳曉柔說,「訃就是不幸,聞就是消息,發訃聞就是發布不幸的消息,媽媽今天走得很圓滿,怎麼會是不幸呢!聖嚴法師說,死亡不是喪事,是莊嚴的佛事,死若有尊嚴不必悲哀。」
邀親友聊媽媽的小故事 告別式不一定只能哀傷
三姊妹各自以佛學、茶席、花藝專長來準備會場,現場擺很多水果點心、畫作、相本,親戚們進來先好好喝一泡茶,安定身心,姊妹們再分享最後3個月的過程,然後邀請親友來談媽媽,「表姊提到媽媽年輕時去約會,她都去當電燈泡,但是我爸不記得,被表姊吐槽說『她那時候的男朋友又不是你!』」
吳曉柔說,每一個人認識的媽媽面向都不一樣,透過不同階段的緣分串連,每個人都重新認識了媽媽,也重新認識自己,告別式不是只有哀傷,好療癒、好有趣。
「我也是在整理媽媽遺物時,發現一本插花筆記,才知道媽媽有學插花,或許我喜歡花藝就是受媽媽影響。」
媽媽走後,吳曉柔才發現自己喜歡花藝,是受到媽媽影響。
爸爸和媽媽是好朋友,媽媽往生後,爸爸常講著講著就哭了,「臨終關懷老師建議我不用問,默默遞上衛生紙就好。當爸爸哭了,我遞給他衛生紙,父女對坐痛哭,哭到累了渴了,爸爸自己喊停,說『好,泡茶!』一切又恢復正常。」
母親走後,難過化成感恩,回歸無事生活。那3個月微笑告別,吳氏一家學會迎接死亡、克服恐慌,更了解生命的自然循環。
癌末母親最後3個月 姊妹們學到的事:
• 不管有沒有救活的希望,對死亡都要有準備。不把死亡談開來,心會很累。
• 知道和接受死亡是兩回事,要提早進行「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以免有遺憾。
• 先找好葬儀社,確保喪事可以按照自己想法進行。
• 人一生中只有喜喪兩個場合能與親友大團聚,不該有太多避忌。
2023/09/28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