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嫺人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擔心退休金不夠,你有金錢焦慮嗎?不管是怕錢不夠用,或是逃避理解怎麼理財,都可能是金錢焦慮。尤其通膨更會讓人感到錢變薄了,擔心無法維持生活品質。49歲被退休的嫺人可說是過來人,她也曾變得極度節儉,但她也直指:金錢焦慮衍生出心理和生理的問題,是幸福人生的絆腳石。該如何正向面對?
最近物價上漲讓大家很有感,有讀者跟我開玩笑說,再這樣下去要自己種菜了。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一項調查顯示,72%的人曾經感受過金錢焦慮。即便是在高薪的美國,2023年的調查顯示,60%的美國民眾每月薪水月光,在台灣,根據主計處統計,也有46%的上班族月光。
對於金錢感到擔憂是很普遍的現象,特別的是,以美國的月光族來說,並非所有月光族都是低薪族,事實上,曾感覺金錢焦慮的人當中,10人中有4人可以被認定是高所得的族群。
金錢焦慮的可能原因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對親友、讀者間的觀察,歸納幾種可能的原因:
‧和工作相關的,例如薪水無法提升、或是擔憂失去工作等。
‧ 家庭狀況相關,例如失婚失去經濟支持、或是家人需要長照等。
‧ 無法自己控制財務,像是被家人要求薪水上繳,無法按自己的意志管理財務。
‧ 心理面的,像是因為看到別人快速致富而懷疑自己,也有人可能因為過去的貧窮經驗,容易對於金錢感到不安。
‧ 通貨膨脹導致生活成本墊高,擔心無法支持生活品質。
金錢焦慮的徵兆
也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歸納幾種金錢焦慮的徵兆:
1. 不敢看銀行戶頭究竟有多少錢;相反地,也可能不斷去檢查帳戶餘額,害怕錢不夠用。
2. 逃避,覺得金錢是罪惡,拒絕了解理財。
3. 有的人可能陷入極度節儉,像是我幾年前剛被退休時頓時失去收入,會從本來剪一次千元的頭髮,變成回桃園娘家附近順便去剪250元的,而且我不但會去圖書館吹免費冷氣,連午餐都帶著清冰箱的食物去;相反的,也有人會放縱消費來填補當下的不安。像是買不必要的奢侈品,例如香水、包包、手錶等囤積起來,但這些消費的來源卻可能是跟銀行或朋友借來的。
4. 有的人會透過炫耀和誇大來隱藏心中的不安;相反地,我自己剛被退休時,卻是對朋友聚會活動退縮、失去興趣,甚至當朋友討論做臉、旅行等消費與休閒活動時,還會有厭惡感和壓迫感。
金錢焦慮衍伸出心理和生理的問題,是幸福人生的絆腳石。
我對這個議題特別有感,是因為我曾經歷過,接下來我想分享幾個關於降低金錢焦慮能養成的習慣和採取的態度。
一、簡單生活,是理財和對抗通膨的第一步
關於通貨膨脹大環境,我們沒辦法改變,但是,想想最差的狀況,只要有口飯吃,人就能活下去。
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英國旅行,走累了在連鎖速食店點一份薯條加上2杯飲料。帳單是569台幣,倫敦的日本龜丸製麵,基本款一碗麵就是400台幣。
但是,當走到超市去,發現那裡的蔬菜不比台灣貴,無籽葡萄目測份量相同下,大約是台灣的1/2價,一大罐牛奶不到80台幣。即便在物價超高的倫敦,只要不追求絢麗的生活,也能找到簡單、相對不被通膨擊敗的生活方式。
滑臉書別淨看誰又去哪裡旅行了,誰又吃了高檔餐廳,我常滑到有趣的食譜影片,像是小黃瓜、水煮雞蛋、金針菇等,我沒想過可以組合成簡單好做的涼拌,或是南瓜蒸蛋,顏色漂亮,健康又好吃,成本也很低。
在我家附近有不少上班族出沒,我看到一個中餐200多元的餐廳,上班族一邊說笑一邊排隊,如果這已經成為生活規格的一部分,再說要為退休儲蓄很困難。其實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我在退休初期的極度節省,回想起來雖然太過了,但,節省是理財的第一步,而這也是我能夠漸漸安心的主因。
二、原諒過去的自己
也許曾經過度消費、也許曾經投資虧損失去房屋頭期款,也許借錢成習慣,也許悔恨自己沒有從年輕時就開始理財。
但,人生誰不犯幾個錯?
想想看台灣有這麼多的月光族,而投資虧損的人相信也不在少數,說到這裡不是要讓大家一起取暖,而是要說,只要有開始採取行動改變,就贏過一大票人了。
人生沒有後悔藥,花在後悔上的時間是更進一步的浪費,重要的永遠是下一步怎麼做。
我是一個容易自責的人,當我犯了錯,會和自己過不去很久,但我看過一個說法很受用,就是,請把犯錯的自己想成是自己的朋友,你會落井下石、雪上加霜責備朋友嗎?像對朋友那樣給自己溫暖的鼓勵,過去就過去了,接下來怎麼做,才更重要。
三、面對、現在就開始,而非逃避
我的讀者中,有些人懂得理財、讀過比我多的經典理財書,對於理財很篤定;但是投資小白,卻對看書抗拒。知識就是力量,而這個矛盾現象,只是讓貧富落差愈來愈大。
以我這次在英國旅遊為例,本來到了約克,我想去一個世界遺產,那是一個噴泉修道院,可是我只是想,沒有查資訊,結果到了當地才發現,噴泉修道院不是天天有公車可以到,因為沒有規劃,所以我錯過了。
陌生、看不懂、查資訊很麻煩、生活中有更有趣的事、理財的事不急,可是就這樣,和我沒規劃的那段旅行一樣,代價就是也錯過可以過更理想人生的機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很八股,但是除非有中頭彩的好運氣,不然,現實世界就真的是這樣。
我雖然錯過了修道院世界遺產,但我這晚鳥後來又查找到附近還有另一個紡織工業的世界遺產,雖然不是我的第一志願,但也在那裡度過愉快的一天。
誰說晚鳥就不會有好人生?只要直球面對,採取行動記帳、定期統計資產,計算退休需要的資金,雖然錯過了先機,但還是有機會為自己找出次佳方案來彌補缺口,有可能是現在就採取行動斜槓工作,也有可能是準備未來退休後仍必須持續有收入。
我退休後經營部落格雖然收入還不很多,但是知道自己有在做努力,也是讓我擺脫退休金焦慮的重要因素,現在可以用部落格這個小工作的收入去旅行;而我的退休朋友在退休後仍可以創造收入的例子,遠比我在被退休那當下想的多采多姿幾百倍。教攝影、開園藝、手作教室、去打工,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很正常,但是逐漸開花結果的機率卻不低。
不要逃避,正視問題,現在就開始規劃,做準備!
四、用正確的方式投資理財
以最近的通貨膨脹來說,一般上班族光靠節省,也仍有限度,有些讀者有心想要開始好好理財,可是網路上各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是對的?無所適從,也可能是焦慮的來源。
我自己剛退休時49歲,處於失去收入的焦慮狀態下,我告訴我自己,我的年紀已經不能允許在理財上犯大錯。
我自己出的書不好意思一直自吹自擂,但那可以說是我的閱讀心得整理,我讀的是理財經典《漫步華爾街》、《約翰伯格投資常識》、《投資金律》,當有人問我推薦書單,我常推薦的就是這3本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書,而如果覺得這些書是外國翻譯書有距離感,最近我還建議大家去看大學金融理財科系的教授怎樣理財。
像是我最近推薦讀者的是可以看看政大財務管理系周冠男教授的文章,為什麼研究投資理財20多年的教授,最後只用了3檔ETF來做資產配置(元大台灣50、追蹤美國標普500指數的VOO,和追蹤美國總體債券指數的BND)?其實周教授在做的,和我的書建議很接近,而也就是我推薦那3本書主要的結論。
跟隨可靠的指標人物,讓理財走在正確的軌道上,焦慮感一定可以逐漸降低。
五、別讓「比較」偷走你的「快樂」
競爭雖然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但是,美國故總統羅斯福有句名言很有道理,「比較是快樂的小偷(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joy)」。
遠離習慣炫耀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步調,不需要為別人的高級享受按讚,也不需要介意自己有沒有得到很多讚。
我的兒子即將離家之際,如果選一個對他未來人生的忠告,我會說,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下好離手,別花時間後悔或是和別人比較。只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就會比較容易得到快樂,而人生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快樂與幸福」,而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與名望。
金錢與名望,都可能一夕間失去,我的被退休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幸福與快樂的感覺卻是操之在自己,我之所以現在能過得好好的,就是我一直克制著自己,不去跟別人比較。
焦慮感其實不全然是壞事,如果能夠透過焦慮激發為具體行動,和我一樣養成以上5種心態和習慣,就能逐漸遠離金錢焦慮。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見解與心得,不得作爲任何交易之依據及獲利之保證,是否合用請自行評估。
*50+及專欄作者皆無成立報明牌、存股、飆股等投資Line群組和社團,請小心遠離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