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退休再就業、中高齡轉職不易的困境,也會發生在大學教授身上!前臺大心理系副教授林以正,自認對學術生涯失去熱情,選擇在56歲時申請提早退休。然而,高學歷又是「中高齡」的他,轉職開啟第二人生的過程,卻充滿考驗。他如何在這段歷程中,重新認識了自己,看見未來的可能?
如果不為了生計,人為什麼要工作?
心理學家林以正曾看過一個數據,約6、7成的人,早上起床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好不想上班」。「想想我們一輩子有多長的時間在工作?如果大家都在『好不想上班』的心情中度過,這樣人生還滿悲慘的。」他認為,工作應該能為人創造意義感,甚至也可能帶來快樂。
不過,身為正向心理學家的林以正,也曾在中年轉業時,經歷一段迷茫、無所適從的探索期。人生前半場,他是大家口中的「林老師」,在臺大心理系任教20多年。他長期開設的普通心理學是臺大熱門課程,曾被同學評價為「捨不得翹課」,相當受歡迎。
教學、研究看似順遂,他卻在將近50歲時萌生辭意。一來,在研究型大學任教,發表論文是重要的KPI,他自承隨著年紀增長,對釐清數據、寫作論文已逐漸倦怠,「我覺得學生都做得比我好很多。」再者,論文發表後,往往只有少數學院中的讀者會認真研讀,理論不一定能在現實世界中落地。
他自述當時的心情:「我知道年輕時的熱情早已不在,懷疑自己的研究是否真的有用,也可以預期接下來的10年恐怕會有更多的權力來害人害己。」於是,他在56歲時申請退休,希望能轉職到民間企業。
連一天班都沒上過,怎麼找工作?退休教授的高年級實習生挑戰
其實,以在大學任教多年的儲蓄,再加上退休金,即使不工作,生活也能過得下去。但林以正直言,他退休後也曾過了一段閒雲野鶴的日子,四處爬山。結果,才玩了半年就覺得無聊。「想建立自我價值感,可能還是要對別人產生影響力。」
然而,擁有留美博士的學歷、臺大副教授的資歷,要找工作一點也不容易。打開人力銀行網站,大多數職缺都要求工作資歷,連保全職缺都要求「面貌姣好、體格佳者」。他苦笑說,「56歲又沒完全無經驗,大家會要你幹嘛呢?」
他也曾詢問朋友、學生有無就業機會,即使只是接電話、倒茶的基層工作也可以。但業界普遍認為小廟請不起大佛,透過私人關係打聽的結果仍是石沉大海,「大家可能會好意地說,我幫你(留意)看看,然後就沒消息了。」
最後,終於有個開設企管顧問公司的學生,願意提供他實習的機會。當時,公司主要的業務是協助企業舉辦內部訓練課程,而他這位高年級實習生的工作內容,就是扮演助理的腳色,處理行政事宜、協助講師帶討論。
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主管請他進行課程前的暖身活動,需要藉由團康遊戲炒熱氣氛。「我想說,天啊,我這麼老了還要做這種事?」林以正笑說,年紀一大把了還得帶團康,心情確實很彆扭。但仔細想想,團康做不好,還能做什麼?他轉換心態,回家練習雜耍。「我發現我也不是做不到。就算丟球掉下去,大家也會覺得滿好笑的吧!」
「實習生聽起來好像滿可憐,但有機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學習,對我來說是很感恩的。」林以正說。放下身段,才能重新開始。
中年轉職是一趟發現的旅程 在每一次挑戰中認識自己的恐懼與可能
現在,除了持續在顧問公司服務,提供企業內部訓練課程、員工協助方案,林以正也取得企業教練認證,以自由接案的教練身分,陪伴在職涯中迷途的人找到踏出下一步的方向。
他以自身經歷分享,中年轉職,是一段重新認識自己的歷程。剛離開學院時,他就和許多新鮮人一樣,「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雖然很懂心理學理論,卻無法將這項技能直接用在工作上。想當企業講師,又發現自己在學院內的授課方式、教學語言,其實不適合一般職場。
他開玩笑說,早期出外講課,最常發生的情況是「上課很感動,下課不會動」。有次,他到證券公司的內部訓練課程,教大家做正念冥想減壓。結果,在放鬆的氛圍下,員工睡得一蹋糊塗。他反省,教學時如何讓大家不只是午睡,還能真正學到東西?在一次次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調整。
中年轉職的不適應,要花多久才能克服?林以正認為,成長不是跨過一個時間點就能完成,而是一段延續的歷程。每個階段不同的課題,會帶來新的自我覺察。
例如,有次服務藥廠客戶,他發現對方每句話都有一個英文縮寫的專業術語,讓他一頭霧水。「如果每個字都要問,我大概每分鐘都要打岔一次。」不懂裝懂,會很快被看破手腳,但作為一個專業顧問,可以說自己不懂嗎? 哪些事情可以問,哪些事情不該問?這次經驗,讓他看見自己「怕被認為沒水準」的恐懼。對自己誠實,就是進步的開始。
這輩子只能這樣了嗎?50後的自由得來不易,更該挖掘生涯的無限可能
隨著平均壽命增加,工作生涯延長將是未來的趨勢。林以正指出,過往的職業訓練大多強調「技能提升(Upskill)」,在既有的專業領域持續精進。但除此之外,最好可以撥出30%的時間,訂定「技能轉移(Reskill)」的目標,培養能夠帶到其他領域的能力。(相關閱讀:中年工作倦怠怎麼辦?唐鳳:挪出1/5時間參與正職之外的社群,茫然時也有人為你指路)
不過,都已經50多歲了,這輩子還能學會新的職能嗎?林以正引用美國知名企業教練Marshall Goldsmith的說法,「下一個呼吸你就可以是一個全新的人。任何一個點你都可以重新開始。」很多時候,讓人裹足不前的,是自己設下的限制。
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職涯前20多年在大學教書,不代表下半生就要被這個專業身分綑綁。「有時候,專業甚至不是你有意識選擇的結果。像我會去學校教書,只是因為剛好會念書,念完博士也沒別的事可做了。」
若不知道自己未來有哪些可能性,林以正建議,可以做一項書寫練習:先寫一版自我介紹,再列出3個重點,重寫一份完全不同的版本。且前一版當中提到的要素,不能重複。例如,他在第一版時,會寫:「我是前台大心理系副教授林以正……。」
如此不斷重寫,大約寫到第4個版本時,就會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故事已不是最常對人講述的版本,反而多了許多原以為遺忘的細節。
「你不一定要被第一個故事綁住。我們的生命其實非常多元,可是我們很習慣只抓取某一塊,說這件事定義了我。」林以正說。無論幾歲,我們對未來的想像都不該是一條直線,而是有許多機會等待被開展。
他笑說,到了官方定義「中高齡」的年紀,有兩件事得來不易:解放與自由。過去背負的責任、社會期待,乃至於侷限自身的框架,正是時候放下。「也許經濟上稍微獨立一點、不再需要為小孩負責、爸媽也放棄你了(笑)。」50後正是難得的機會,可以自由展現生命最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