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康復後,仍會累、喘、睡不好?中醫解析4類長新冠後遺症,對症改善的生活與食療建議
即使過了急性期,仍要好好呵護身體。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圖/Shutterstock
編按:確診後脫離急性期,卻遲遲擺脫不了疲倦、呼吸困難、胸悶、腦霧、失眠等困擾?長新冠症候群已成為確診者不可忽視的後遺症,甚至困擾超過2個月以上。賴香君中醫師分析,長新冠的「虛勞」病徵,通常可分為4大類型,分別針對生活起居、食療提出不同的對症改善方法。
一名35歲女老師,3個月前感染新冠肺炎痊癒後,每天都很疲倦,爬樓梯較吃力,感覺胸悶,授課時也不如從前有活力,故於日前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求診,經賴香君中醫師評估屬於肺氣不足,建議服用中藥調理與食療後,女老師順利恢復以往的「肺活量」。
多數新冠肺炎感染者在2~4週內可脫離急性期,但約有30~60%的人仍具有持續症狀,其中大約有20~30%的症狀甚至比疾病早期更明顯,或在焦慮壓力下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記憶力下降、失眠等困擾,若上述症狀持續存在2個月以上,那就可能屬於長新冠症候群患者。
中醫解析長新冠後遺症4大類型 生活與飲食對症改善
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人體的陰陽氣血尚未完全恢復,因而表現出各種「虛勞」病徵。常見症狀與生活建議、適用食療如下:
一、氣陰兩虛型
常見症狀:疲倦、口乾、心悸、自覺低熱
生活起居:忌熬夜、勿過度運動大汗出
食療:用百合、木耳、枸杞、茯苓、蓮子等
二、肺脾氣虛型
常見症狀:疲倦乏力、胃口不佳、胸悶腹脹、大便稀軟
生活起居:睡眠足、稍午休、柔和運動、避風寒
食療:用黃耆、黨參、山藥、茯苓、芡實、白扁豆、蓮子、薏苡仁、大棗等
三、肝鬱氣滯型
常見症狀:憂鬱、焦慮、失眠、胸悶
生活起居:作息有節、緩緩深呼吸、柔和運動
食療:可飲用疏肝解鬱茶,如薰衣草、玫瑰、陳皮、佛手等
四、清氣不升型
常見症狀:注意力不集中、腦霧、認知功能下降、記憶衰退
生活起居:勿過勞過度用力
食療:用黃耆、黨參、天麻、山藥、茯苓、蓮子、大棗等
賴香君醫師表示,患者透過中藥調理,可早日平衡病毒感染後的人體紊亂,有助恢復健康。除此之外,中醫師也建議搭配導引復健,如八段錦、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在後疫情時代,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起居有節,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
長新冠(Long COVID)的成因
長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其成因仍未完全解答,目前僅知後遺症可能來自於病毒雖從病人身體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比如腸道、肺部或神經系統;再者,病毒肆虐期會直接感染人體多種細胞,並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低,但整體發炎尚未完全平復,因而造成長期後續症狀。
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的診斷包含:
・可能或確診的SARS-CoV-2感染病史
・COVID-19發病後3個月
・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
・無法通過其他診斷來解釋
・常見症狀包括:疲勞(15~87%)、呼吸急促(10~71%)、胸悶(12~44%)、認知功能障礙/腦霧(30~40%)、嗅覺障礙(10~13%)以及其他會影響日常功能的症狀
中醫大抗冠方劑
《組成》
黃耆、白朮、銀花、貫眾等九味中藥材
《適應症》
扶正氣解毒,加強抗 omicron 各類變種病毒株及廓清細胞內的病毒。
(本文轉載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原文標題為〈長新冠疲倦又胸悶 女老師經中醫調理重拾「肺活量」〉)
2022/07/1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