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康復後有什麼後遺症?平日生活的應對建議
懂一點,照顧自己的方法。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圖/Shutterstock
編按:COVID-19染疫康復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後遺症何時該就醫?生活上該怎麼調整?染疫後打疫苗會不會讓症狀更嚴重?
COVID-19發病時,通常為急性症狀,於4週內會消失,但不幸病況嚴重時就需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其他呼吸輔助用具(如高流量鼻導管氧氣)。若康復出院後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可視為COVID-19的後遺症。
COVID-19染疫康復後會有什麼後遺症?
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疲倦、咳嗽、喘氣不順、胸悶等。在臨床上亦有康復者發生如:嗅味覺喪失、失眠、流鼻水、關節痛、食慾降低、盜汗、腹瀉和頭痛之症狀。
除了生理方面的困擾外,一些心理層次之症狀如:腦霧、無法專心、記憶力受損、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而每位康復者的病症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類似的狀況。
後遺症何時該就醫?平日生活的應對建議
康復者出院後返家2~3週如有持續的極度疲勞或是呼吸不順,建議立即就醫。若是症狀持續惡化,或有新的症狀產生,也建議尋求專業治療。
1. 疲倦
在一早精神最好的時刻,把最重要的事情辦完。妥善計畫每日的行程表,不要同一時間內擠入太多事。
2. 睡眠障礙
每天固定時間入睡跟起床,睡前避免使用手機及看電視,和太晚飲用含咖啡因物質(如:咖啡、茶),戒菸及戒酒。
3. 喘
戒菸、心肺復健和呼吸運動。
4. 行動力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可改善行動力與增強運動耐力。
5. 憂鬱、焦慮、心理學症狀
心理師諮商和藥物。
如何避免得到COVID-19的後遺症?
唯一的方法當然是避免得到COVID-19。而後遺症產生與否,嚴格來說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可判斷。而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COVID-19疫苗。除了接種疫苗外,維持社交距離,在公眾場所戴口罩,及常洗手亦可降低感染機會。
染疫過後施打疫苗是否會讓原先症狀更嚴重?康復後多久可施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朱曦說,科學證據指出,疫苗只會讓症狀改善,或維持原樣,絕不會讓其更嚴重,且施打疫苗可防範未來再次感染的風險。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在發病日6個月後可施打新冠疫苗。
為幫助COVID-19染疫康復者儘早回復正常生活,健保署已規劃「COVID-19染疫康復者整合醫療門診」,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一站式服務,全國已有多家醫院開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亦提供此服務,可洽詢「新冠特別門診」就醫。
2022/04/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https://pse.is/44efyk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