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依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50世代是職場中堅份子、同事眼中的老經驗前輩,也是家庭主要支柱,深受另一伴與孩子仰賴……這一切好像還扛得住,但為何總有種「心好累」的感覺?白天提不起勁,夜裡又睡不好,對各種事都興趣缺缺……難不成是抗壓性太差嗎?
事實正好相反,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從多年執業經驗分析:「大家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會生病!」
「為什麼我抗壓力比較好,反而身心失調了?」在門診中,陳嬿伊經常遇到這類提問,她解釋:「過度抗壓特質的人,平常自我要求高、很在意他人評價,不只個性壓抑、做事一絲不苟又急躁,必須在既定計畫內把事情全都做到完美標準……這類型的人,就容易在與壓力對抗時失焦。」
就算50歲了,也不一定要當「抗壓模範生」
特別是熟齡族群,成長的時代氛圍造就他們全力以赴的性格,遇到壓力總是正面迎擊,就很容易有以上狀況。
為什麼會失焦呢?這個陷阱就藏在常見的誤解裡:自恃抗壓力好,犧牲休息時間,只為了完美形象,使命必達。
我們通常都誤以為抗壓能力要夠好,才足以撐起健康的身心,而忽略了自我覺察壓力來源。當然也就忘記必須適時拋掉「抗壓模範生」的身分,宣洩長期累積的隱形壓力,無形中就誤用了「壞的抗壓技巧」不斷惡性循環。
什麼是壞的抗壓技巧?簡單來說,就是硬撐!不管是對外在評價、對職場表現等各方面,都長時間且過度自我要求,根本沒那個閒工夫也沒心情適度紓壓,不懂得與壓力和平共處,只是一昧地想戰勝壓力源,最後就會落入一種「心事誰人知」的苦悶狀態。
當真實的自己,而非「理想的自己」
陳嬿伊遇過一位患者對她說,「醫生,我已經緊繃到不知該如何放鬆了……」尤其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孩的熟齡夾心族,可能連自我覺察的時間都沒有;過了幾十年緊繃的日子早已成為習慣,甚至誤以為,萬一自己發條上得不夠緊,生活一定會失衡亂糟糟,那可不行……
就陳嬿伊觀察,這些人可能會想說,都已經步入中年,不管是在職場上的資深身分、在生活上的長輩地位,當自己希望被認同或是被肯定的需求量更大時,都會無形中會自我約束「抗壓性必須夠好」,才能撐起這些角色所扮演的理想狀態。
「如果容易被這些角色綑綁,就更容易承載過多壓力,無法紓解而導致身心失衡。」陳嬿伊提醒,懂得運用「好的抗壓技巧」,才能讓自己在面對壓力時能隨時調整心態,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甚至能帶來正向助力。
不想再過度努力讓心太累?跟著陳嬿伊醫師,做好3個小練習就好!
練習1.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別再忽略負面情緒
這是讓心找回彈性的第一步,給自己面對負面情緒的勇氣。
你是否發現自己對以前一些感興趣的事物沒了動力?每天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睡覺,對各種事情總是有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難得有假日卻不想出門?即使跟朋友相聚,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有開心的感覺,又怕別人知道自己不開心……
接下來,你可以試著自我觀察情緒。是不是愛生氣、容易不耐煩?或是心情總是平平的,沒有特別低落,但也不會感覺開心,對周遭的事物很無感?甚至快演變成對生活就是一種行屍走肉的狀態,有滿腹怨言卻假裝若無其事?白天好累,卻怎麼休息都無法真正放鬆;晚上睡不好、容易睡眠中斷,即使睡滿8小時醒來還是覺得疲累?
練習2. 劃清界線,別扮萬能超人了!
戒掉那個「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壞習慣,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吧!
這個卸除練習,就從「劃清人際界線」開始做起。
學習讓身邊的重要他人,像是逐漸長大的孩子、另一半,各自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也要懂得為看照年邁長輩的重責尋求幫手……很多時候50世代的情緒起伏,常來自於身邊周遭家人的話語和行為。
若是勉強把即將畢業或剛工作的孩子所面臨的壓力,也攬在自己身上;或是被各種社會期待綁架,當個超載的理想自己,而不是真實的自己了。
陳嬿伊提醒,「承擔責任前請給自己評估的時間與空間,而不是毫無保留地照單全收。總是不放心交給別人的同時,壓力也就一層層疊上你的背了!」
練習3. 培養紓壓習慣,適時訴說、適度運動
當情緒察覺了、人生不超載了,最後就是宣洩壓力。
陳嬿伊認為,很多熟齡族群總是扮演著默默付出的角色,抱持著一種「只要不被抱怨就好」的心態,或是一種「再多說什麼也沒用」的感覺,這樣的日子過久了很容易就會呈現半放棄狀態,於是情緒和壓力很容易被忽略在「以和為貴」的假象裡。
她建議,要適度說出來,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情緒;平常也要擴大社交圈;最好常備幾個可以吐苦水的不同對象或族群;讓自己有機會鬆一口氣是很重要的,真真實實地把情緒說出來。
但是要注意的是,宣洩的重點在於把「感受」說出來,不是想爭一種你輸我贏的「結果」。
至於常扮演讓別人吐苦水的對象時,也該有一套自我保護方法。「只要理解朋友只是在訴說感受就好,不必過度安慰或取悅對方。讓關係自在、偶爾彼此擺爛一下,有共識是很重要的。」陳嬿伊解釋。
另外,保持運動習慣也很重要,不必規定自己一定要從事有氧或無氧,只要是自己喜歡又可以維持每週3次、每次半小時的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紓壓。
陳醫師特別提醒,運動過量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精神過於亢奮會影響睡眠,像是很久沒爬山了,因為想改變生活型態就突然挑戰很難或過長的登山路線,就會適得其反。
另外,還有3個紓壓誤區必須注意:
╳利用「美食」紓壓過度
可能會變成暴食的飲食失調問題。
╳以「購物」紓壓過度
可能會演變成無節制的血拼導致荷包問題。
╳藉「飲酒」紓壓過度
可能會導致酗酒或酒精成癮等問題。
「平日就要培養良好且多元化的紓壓習慣,且避免與工作相關的內容,以免要紓壓時找不到方法,就容易陷入以上的危機。」陳嬿伊強調。
想解除「心好累」的困擾,試試這3個小練習。循序漸進從覺察情緒、卸除超載人生、培養紓壓習慣,不讓自己愈活愈累,救贖那個一直太過努力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