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退化還能爬山嗎?骨科名醫:做好5件事,照樣走透透
台灣最美的是山,怎能不看呢?
文/蔡怡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擔心年過50,膝蓋負擔大,走路容易累,不敢計畫長途旅遊或爬山?
自然美景何等美好,別因為恐懼膝蓋磨損而犧牲夢想!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陳威明,本身是位熱情山友,對台灣山林如數家珍,「我非常喜歡山!想上去看美景,有個最簡單的地方叫合歡山,合歡山公路就有好幾條可以爬,這些都是很容易親近的百岳。」他說。
只是,倘若關節不好了,還能爬山或走路嗎?
門診中,遇過不少山友的關節「整組壞光光」,他勸他們手術後還是繼續爬,「就像車子的輪胎壞了,再換個輪子一樣,現在手術都微創的,關節『修理』也非常簡單,換完後一樣可以爬,不要太超過自己的負擔就可以了」。
運動好處說不完,「不只心肺功能變好,心情變好,壽命也會延長」,即使聽來像老生常談,先決條件還是在於雙腿要堪用,如果膝蓋輕微磨損就放棄行動,反而矯枉過正,骨質和肌肉都不會變強。
壯遊前做好5大防護
以膝關節受力強度來看,上樓梯約是體重3倍,下樓梯大約5倍,蹲跪下去會達到7倍,醫學例證如此,年長者雖不須和年輕人搶報名大樓登高賽,錯過大自然的回饋又太可惜,紀錄片《看見台灣》裡的一段旁白形容:「這是台灣,如果你沒看過,或許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尤其讓陳威明記憶深刻。
如果正在計畫一場壯遊或旅行,要確保能走得夠持久,他建議,只要做好以下5點準備工作,就能較無後顧之憂:
1. 護具別省略:
使用護膝、登山杖和登山鞋,每一項都不能等閒視之,最好先請教專家正確使用方法,也須考量長途跋涉後,行李負重是否還能負荷。
2. 測試高山反應:
在海拔超過2500公尺,低壓又缺氧的環境,容易形成高山症,行進時最好緩慢上升,讓身體適應不同的高度落差,如果有頭痛、想吐的症狀出現,就要把握時機盡速下降。
3. 求救管道暢通:
除了瞭解目的地天候、衛生條件外,如果是在人煙罕至的山上,最好事先告知親友,並確保通訊品質無虞,以防求救無門。
4. 疾病別隱藏:
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熟齡族群常見心血管疾病,在缺氧的環境中,更容易有血壓飆升等突發狀況,增加致命風險,千萬別貿然上山。
5. 攜帶正確藥品:
市面上膠原蛋白、鈣片、葡萄糖胺等號稱增強骨本的藥品,陳威明認為沒有非帶不可的必要性,「效果怎麼樣還是問號」,但常備藥品如高山症、心血管疾病用藥,或消炎止痛藥,在行李中則不可或缺。
上山容易下山難 對體況宜適度評估
針對長輩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在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後,還是有機會一圓登山夢,只是如果膝關節達到嚴重磨損階段,別忘「上山容易下山難」,由於下山膝蓋受力較大,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得靠隊友背下山,建議別勉力為之,以游泳、健走或騎腳踏車來取代,同樣能達到運動效果。
骨科醫師的保養秘訣是什麼?陳威明的答案很豁達,「沒什麼好保養的,我都告訴自己,關節壞了,就找學生幫忙開刀」,看過太多足不出戶的案例,就是要勸長輩減少心理壓力,多往外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但也有例外對象,如心肺功能較弱、糖尿病控制不理想,腎臟病不穩定的患者,他就不贊成執意去登山或壯遊,「山上有時候會脫水,導致腎功能變得更差」。畢竟預防勝於治療,高齡族群想一圓夢想清單,除了勇氣,更需要健康打底。
2018/10/1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https://pse.is/44efyk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