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遺書不是負面思考,而是讓接下來的人生更輕鬆

寫遺書不是負面思考,而是讓接下來的人生更輕鬆
2017.09.13
66,998
作者|吉澤久子

作者|吉澤久子 2017.09.13

66,998

文章用聽的
00:00 04:53 1

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是活得比較安心輕鬆嗎?

文/吉澤久子 譯/賴惠鈴 圖片來源/Pakutas cc0授權

以前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即使過了九十歲的高齡,也經常一個人去逛百貨公司,是一位老當益壯的女性。只不過,出門的時候一定會把長子——也就是我丈夫和次男的名片放進錢包裡,走到哪裡帶到哪裡。

年紀一大,就很容易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像是被只有一點點高度的台階絆倒,走著走著血壓突然上升等等。像這種時候,就要隨身攜帶可以馬上聯絡得上的親人名片。

一提到這種事,也有人會覺得「哎呀!妳還真慎重啊」、「說什麼三長兩短,太不吉利了」。老年人本來就很容易陷入負面的思考,為了積極、樂觀地活下去,也有人傾向於不去思考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情況。

但我的想法是,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是能活得比較安心、輕鬆嗎?所以我每次出門的時候,除了帶上足以證明自己的證件、名片和通訊錄以外,還會把健保卡、醫院的掛號證、大體捐贈同意卡全都放進皮包裡。

還有一件「更不吉利」的事,那就是我在六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意即在律師的見證下,立好了正式的遺囑。

關於葬禮要怎麼辦、書要捐贈給誰、剩下的財產和房子以及急救措施等等,所有想得到的事項都寫在遺囑裡。

基於在只有至親好友的圍繞下,祥和地送走婆婆和丈夫的經驗,我在遺囑裡明確地交代了要幫我送終的人,當我死去的時候,不需要舉行告別式。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我不想靠著插管活下去,因為我認為那已經不能算是活著了。

換句話說,我不希望接受維生醫療,所以必須趁著健康的時候把這點寫下來。像是癌症,到了末期可能連聲音都發不出來,屆時可能會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插上導管,靠著醫學的力量繼續被迫活上好幾年。

而就算已經口頭告訴過親人關於維生醫療和葬禮的事,但是當事情真的發生,可能又會冒出很多人,一下子說不能這樣,一下子說不要那樣,所以口頭的約定是不夠的。

為了確實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也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各執一詞,我認為趁著還健康的時候立好遺囑是有其必要的。

另外,我也簽署了大體捐贈同意書。

在立遺囑的時候,我透過朋友的介紹,去某家大學醫院做了健康檢查。當時得知給醫學生做研究的大體不夠之後,便當場索取大體捐贈的相關文件,回到家以後,仔細地看完,填好,寄回給大學醫院。

在考慮自己死後的事時,希望或多或少能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所以外出的時候都會帶著那張同意卡。因為這麼一來,萬一發生什麼三長兩短,就算是因為工作去了外地,也可以在死後立刻將大體捐獻給當地的大學醫院,著實令人放心不少。

丈夫過世後沒多久,我就已經立好遺囑了。

送走了婆婆,又送走丈夫,當我下定決心要盡全力讓自己剩下的時間活得快樂些的同時,剛好也是我開始思考為死亡做準備的時期。換言之,我認為為死亡做準備,其實也是為活下去做準備。

順帶一提,當時為我預立遺囑的律師已經在這三十年的漫長歲月裡去世了,如今是由他的事務所接下這個棒子。

(本文摘錄自吉澤久子著,《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三采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