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退休以後才發現,最重要的事都跟錢有關!」理財作家嫺人49歲意外提早離開職場,因此重新檢視退休金規劃,運用「3桶金策略」建立穩定現金流。面對股災與市場波動,她如何透過長期投資、每年再平衡,擁有不為錢焦慮的退休生活?
今(2025)年4月因川普關稅政策引爆的股災,許多人想起仍膽戰心驚。但這,已經是理財作家嫺人退休8年內遇到的第4次震盪。而經歷數次風暴後,她的心態也一次比一次篤定。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國外的研究是真的,就是要長期投資。」她苦笑,自己剛退休時,總會因為股市上漲而停利,想著入袋為安,但實際算下來的投資報酬率不見得更好。「到最後發現,報酬率只比定存好一點。」
「短期的市場波動並不是真的風險。如果你因為波動而改變投資策略、切斷複利的過程,長期下來,沒辦法達到你的退休目標。」她說:「這才是真正的風險。」
這樣的穩定心態,其實源自一次職場意外的轉折。
49歲意外離開職場 重新檢視理財策略與消費習慣
今年57歲的嫺人,曾是外商高階主管,在金融業擁有20多年資歷。49歲那年,她遇上職場環境變動,因此決定提早退休。
她雖然是資深金融從業者,對於退休後的財務,卻從未認真打算過。再加上意外退休,勞退卻得等到60歲才能提領,造成不小的焦慮。
「以前薪水還不錯,我的儲蓄率也不差。所以一直都是沒有意識的花費、沒有意識的儲蓄。」她反思,從前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費,例如,小孩上才藝班、買進口教材等,卻忘了應該先協助孩子探索興趣。「以前上班忙,覺得花錢能解決就好。再加上旁邊朋友也都這麼做,就盲目跟著。」
她也回想起,當年同事間流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她習慣跟著做停利、停損,認為獲利要落袋為安。「但市場長期上漲,如果持續投資,我的退休金應該不只這樣。」
比方說,她曾投資當時任職集團的股票,因為金額不多,因此持續累積,沒做停利、停損。直到退休時,她才驚訝發現,股票的總報酬率(含配息)竟然已高達40~50%!
另一方面,退休後,意外的花費也變多了。「以前我沒想過,光是牙齒治療就可能花20幾萬元,我先生的眼睛也花了8~9萬元。兒子去留學,又是一筆額外支出。」
少了薪水進帳,但每天睜開眼就是開銷,怎麼辦?中年階段的她,終於痛定思痛,重新找出適合自己的退休理財方法。(相關閱讀:退休後能安心花錢嗎?若無法比工作時更捨得,至少別變窮!退休金、投資報酬率、理財工具怎麼準備?)
利用「3桶金計畫」存退休金 不怕錢不夠
嫺人歸納多位美國理財專家建議,發展出「3桶金計畫」。以時間長短來劃分資金用途,並且正確歸類投資工具,打造「不怕錢不夠」的退休生活。這項方法讓她在市場波動中,依然能維持穩定現金流與安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