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會有不同版本的你?宋玫玫:從20年後看現在,會釐清最需要做的事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2025.10.21
29,867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作者|林芳如 2025.10.21

責任編輯|王美珍29,867

編按:你想過自己的老後會是什麼樣子嗎?也許是健康自在的退休生活,也可能要面對疾病、孤獨或經濟挑戰。問題是,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準備?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兼任副教授、未來學者宋玫玫從「未來思考」的概念,帶你跳脫僵化的想像。

可曾想過,你的老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無論想像中的老後是什麼模樣,都必須現在就開始準備。但,未來還沒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從何準備起?或許,以「未來學」為本的未來思考可以幫助你。


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兼任副教授、未來學者宋玫玫解釋,「未來學」是學者研究的學問,「未來思考」則是取未來學精華的應用思維,小至個人生涯規劃,大至企業策略、國家政策,都可以藉由未來思考跳脫框架,探索可能的、可行的、可欲的未來,再創造真正切合心中願景的未來。(相關閱讀:一通電話,讓她53歲中風卻翻轉新生!未來學者宋玫玫:設想未來,別忘了也要考慮「最差的版本」

她認為,無論幾歲、處在什麼階段,未來思考都能帶來幫助。而且,人生閱歷豐富的人,未來思考的應用性更高,能帶來的翻轉程度也更大。

因為,人生經驗的累積,有時反而容易使人思考僵化,認為事情本該如此,但未來思考能幫助人們打破既有框架與觀點,提醒人們未來不一定會照著現在的想法發展下去。

宋玫玫在台大教授未來思考,在課堂上,她請學生從科技、教育、價值觀等不同面向思考過去、 現在、未來的可能變化。(圖片來源:宋玫玫)宋玫玫在台大教授未來思考,在課堂上,她請學生從科技、教育、價值觀等不同面向思考過去、 現在、未來的可能變化。(圖片來源:宋玫玫)

一次演講,一位80幾歲的癌症患者提問:「我還需要想未來嗎?」宋玫玫回答的回應讓聽眾深受觸動:「如果這世界上還有你在乎的人,你就應該想未來。」

她解釋,中高齡者應該具備更廣的視野,除了思考自己的老後,也要替所關心的人或在乎的事情想下一個階段。

案例1. 從未來看現在  才知道此刻該重視什麼

未來思考如何幫助中年後的我們?以下的分享,來自2位曾向宋玫玫學習未來思考的學員,或許可以帶來一點啟發:

今(2025)年67歲的俞雲眉,過去從事電信業。2014年,她的母親被診斷罹患失智症,為了照顧媽媽,50多歲時她就提早退休。

退休後,她仍持續學習,因此接觸到未來思考。

幾年前,俞媽媽住進養護中心,俞雲眉因此有了更多機會和其它家屬交流。常有家屬說:「如果早知道會這樣,一開始就可以做更多準備。」照顧母親這10年,她一邊學習,一邊運用未來思考規劃自己的未來。

「未來思考常用的提問之一是『What if?』,假設最糟的狀況發生。」俞雲眉說,這些假設包括:如果經濟狀況變糟,沒有任何收入,我該怎麼生活?假設我孤身一人,沒有房子,怎麼解決住的問題?

文未完!免費加入會員觀看

加入《50+》會員,3大好康免費升級

  • 讀好文:閱讀會員限定文章
  • 玩活動:參加會員限定活動
  • 學知識:《50+生活百科》熟齡知識庫免費看

加入50+ LINE,每天獲新知!
https://fiftyplus.pse.im/5zvc58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