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53歲那年,正準備再創事業高峰的台大兼任副教授、未來學者宋玫玫突然出血性中風,失去右半身知覺,甚至連表達能力都成問題。如今,笑容滿面持續教學的她,除了拄著拐杖外,完全看不出曾遭逢命運的重擊。幫她重新看見希望的,是她專長的「未來學」與「未來思考」。她說,「未來應該是複數的,人不僅要思考好的未來,也要思考最差的未來。」未來思考是什麼?如何幫助我們思考生命?
中風5年來,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兼任副教授、未來學者宋玫玫從一個會把「盤子」說成「車子」、「視野」說成「野心」的病人,逐漸恢復成談吐流暢的學者。
這段還沒結束的歷程,她一直在看見自己的新生。「雖然我已經是一個50幾歲的女人,但某個層面上,我同時又像是一個新生兒,需要慢慢成長。」
即使右手拄著拐杖,沐浴在台大椰林大道上的陽光下,宋玫玫仍笑得燦爛。(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雖然,她強調這和損傷程度有關,不是每個人中風後都能康復至此,但從一個擅長演講、授課的學者,變成連一句話都說不完整的患者,到重新掌握語言的未來思考推廣者,她的經歷,仍值得所有人參考。
幫助宋玫玫走過幽谷卻不致墜落的思考工具,正是她長期研究的「未來學」。
初次聽到未來學,許多人容易誤解這是一門預測未來的學問,但宋玫玫強調:「未來學不是教人預測未來,而是幫助人們學會相關工具,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想做的事太多如何取捨?問自己1個問題
時間回到2019年。當時,52歲的宋玫玫從淡江大學辭職,卸下未來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的職位,打算專心在台灣推廣未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