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一次性塑膠製品雖然方便,但當肉眼難以察覺的塑膠顆粒進入體內,恐怕會對腎臟和心血管帶來危害。特別是高齡、慢性病患者,健康威脅更大。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部立雙和醫院研究部教授邱惠雯指出,想降低暴露風險,可以從飲食、穿衣、環境打掃等日常生活習慣開始做起。
塑膠顆粒,無所不在。
除了吸管、塑膠杯、塑膠袋等一次性塑膠製品會釋放塑膠顆粒,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部立雙和醫院研究部教授邱惠雯特別點出,就連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來源之一。
「很多衣服的質料是『人造纖維』,其實那就是塑膠。當你摩擦衣服時,會釋放出小顆粒在室內空氣中流動,接著又透過呼吸進入體內。」她表示。
而當塑膠顆粒進入人體,可能誘發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和細胞損傷,進而干擾正常生理機制。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腸道功能失調與代謝異常。
塑膠顆粒究竟是什麼,為何會帶來健康風險?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避免?
塑膠顆粒是什麼?經由3方式進入人體
邱惠雯解釋,塑膠顆粒(Plastic Particles)主要分為兩大類:
1.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簡稱「MP」,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