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40歲後,怎麼運動最有效、預防肌少症?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副教授楊雯雯提醒,這個階段開始,不只要規律做有氧運動練心肺,還必須加強練肌肉。如果不能上健身房,徒手訓練也是很好的選擇。應該怎麼開始?如何避免受傷?
運動有益健康的觀念深植人心,但若方向錯誤,成效恐怕不如預期,甚至無效。
如何避免無效運動?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副教授楊雯雯指出,界定「無效運動」之前,必須先釐清運動目標。
「如果目標是維持心肺健康,快走可能有效;但如果目標是增肌或維持肌耐力,則效果有限。」
她解釋,所謂無效運動,並不是一點用處也沒有,而是指對增肌或維持肌耐力幫助不大。例如,散步、拉筋或家務活動雖然對心肺功能或關節活動有幫助,但對刺激肌肉生長的效果有限。
隨著年齡增長,若未刻意訓練,40歲後肌肉平均每10年約流失8%,可能造成肌少症。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如走路變慢、上下樓梯氣喘吁吁、買菜提不動,還可能會跌倒,進而引發失能風險,因此勢必得勤練肌肉以對抗肌少症。(相關閱讀:儲存老後「好腳力」!只靠運動不夠,這樣練對「白肌」才能抵抗肌肉流失)
「所有人都需要增肌,尤其是高齡者。」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促進心肺功能為主的運動,幫助就不大。
換言之,想練肌肉,必須滿足2個條件才是有效運動:
首先,是足夠的負荷。肌肉必須承受超過日常生活的阻力,才能被迫適應或增強。
其次,運動必須持續、規律,並漸進式地增加強度。擬定運動計畫時,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過,談到練肌肉,仍有些常見誤解,以下是4個常見迷思:
迷思1. 每天散步就夠了
散步屬於低強度活動,有益於心肺健康和血液循環,對於預防肌肉快速流失亦略有幫助,但無法真正達到增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