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村翻轉!不靠子女,熟齡族的「新獨立宣言」與3大挑戰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此為長庚養生村)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此為長庚養生村)
2025.09.15
33,212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

(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此為長庚養生村)

作者|林芳如 2025.09.15

責任編輯|王美珍33,212

編按:過去被視為「不孝」的養生村,為什麼如今成了退休新選擇?根據「台灣高齡友善大調查」,76.8%民眾支持共享型養生村,超過一半願意入住。長庚養生文化村歷經20年虧損,入住率如今突破95%,顯示台灣人對養生村接受度大增。究竟養生村能帶來哪些好處?未來又有哪些挑戰?

相較於20年前,台灣人對養生村的印象已大幅翻轉。

過去,住養生村是兒女不孝的象徵,而今卻逐漸熱門。根據台灣人壽與《網路溫度計》於2023年發布的「台灣高齡友善大調查」,76.8%的受訪者支持「共享型養生村」,另有超過一半的民眾表示「退休後願意入住養生村」,顯示台灣民眾對養生村的高接納度。

以國內最具規模的長庚養生文化村為例,2005年開村,初期設有2千戶,但入住率並不高。歷經了20年的虧損,終於在2024年轉虧為盈,目前入住率已達95%,目前超過4千人排隊等待中。

長庚養生文化村主任杜素珍表示,養生村變得熱門的主因,在於社會觀念的轉變:新一代熟齡族的老後,更傾向於不造成子女負擔,渴望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台灣,養生村相關概念的名詞有許多,包括「銀髮友善住宅」、「高齡友善住宅」、「附服務型住宅」等,皆指一種居住服務形式,包括餐食打掃、社交娛樂與生活協助等,可解決老後生活不便的問題。(註:本文以下通稱為台灣最常用的「養生村」)

不少業者紛紛投入資源推動養生村開發,在這一兩年間達到歷年高峰。以日勝生集團為例,除了2018年落成、營運中的「樂陶居中和館」,更將在三芝打造「日初不老莊園」,採租售混合模式,預計今(2025)年第4季交屋;台灣家電大廠聲寶集團則選址新北土城,興建「橘青春樂齡宅」,只租不售,預計2026年底營運。

同樣預計2026年開幕的,還有位於台中的「大毅高年級聚樂部」,標榜與老爺酒店跨界合作,結合銀髮住宅與飯店式服務。放眼東台灣,則以今年4月15日動土的「日昇月好海岸村」最受矚目,這個由東基醫療財團法人推動的計劃,第1期「銀髮養生社區」預計2028年完工;第2期「長照區」為一長期照護住宿機構,預計2030年落成。

台灣人為什麼想搬到養生村?新一代親子關係,老後不靠兒女

民眾對養生村的想法翻轉,背後其實反映了新的社會需求。其中,既獨立又親密的親子關係,是近年來的新現象。

年逾9旬的李大哥,與太太住在中和樂陶居。主動提出搬到養生村的他說:「和孩子一起住,兩代生活習慣不同,容易產生摩擦;不如住進養生村,獨立又自在。」

然而,分開住並不影響彼此感情,有點距離反而感情更好了,他笑著說:「我的冰箱堆得滿滿,都是女兒帶來的食物!」每逢週末,李大哥的女兒總會提著大包小包前來探望,輕鬆聊天談話品質更好。

進一步觀察,送長輩住進養生村,有時反而是兒女的貼心表達。

同樣住在樂陶居中和館的吳媽媽,今年85歲,她說,自己以前住在三重一棟無電梯公寓的4樓,每逢外出或回家,總要上上下下爬樓梯。白天子女外出上班,沒有出門買菜、運動的時候,她只能一個人待在家,找不到人說話,日子略顯寂寞。

3年前,體貼的兒子帶她參觀樂陶居中和館,嶄新的大樓設有電梯,附近也有市場、捷運,想去哪裡都很方便。入住後,吳媽媽天天逛市場、喝咖啡,想串門子,走到客廳就找得到鄰居聊上幾句,生活反而熱鬧許多。

吳媽媽(右)搬到樂陶居中和館後,和鄰居成為好朋友。左為主任蔡孟君。(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吳媽媽(右)搬到樂陶居中和館後,和鄰居成為好朋友。左為主任蔡孟君。(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單身獨居、老老照顧普遍  身體不舒服時有人及時察覺

隨著家庭人口變少、單身者漸多、老老照顧普遍,擔心半夜身體不舒服找不到人幫忙,也是熟齡族群選擇搬入養生村的重要原因

69歲、退休前擔任業務員的杜餘鳳,搬到桃園榮家已2年。她患有帕金森氏症,有時會身體僵硬,因擔心身體不適找不到人協助,選擇入住已經開放給一般民眾申請居住的桃園榮家。

有一次,用餐時她身體不舒服,堂長(榮家以堂隊為單位)和同仁迅速把她送到保健室,解決了單身獨居者的煩惱。(相關閱讀:長期替養生村居民看診,察覺有些老年問題中年容易忽略!林志明醫師:老後想有happy ending,需留意的6件事

瑣事有人代勞  女性再也不用做家事

養生村的另一大好處,是生活瑣事、三餐有人代勞。因此,對很多本來負擔家事的女性來說,是一大解脫。

75歲的鄭上門和太太倪冬梅,是一對頂客族夫婦。鄭上門退休後,太太仍在職,但自己不會煮飯,每到午、晚餐時間,他不是吃便當,就是買冷凍食品回家微波。長期下來,蛋白質攝取不足,罹患肌少症。

有鑑於罹患肌少症容易跌倒,更可能引發一連串臥床、失能的問題,倪冬梅在先生70歲時,把搬進長庚養生村當成禮物送給先生,目的是找回健康。

果然,入住後,每天下樓就有數十道營養豐富的餐點可供選擇,加上勤跑重訓室運動,肌力提升不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雙腿變得更有力。」

日勝生集團康養處協理劉文琦也分析,如果有夫妻一起來看房,當介紹人員向來賓介紹館內與外部廠商合作供應餐點、可另外付費請人打掃時,長期享受無價服務的先生往往認為:「太太掃就好了。」操持家務的太太則認為:「辛苦了一輩子,終於可以享受了。」

日勝生集團康養處協理劉文琦分享,協助打掃等家事,是熟齡族的一大需求,特別對許多做了一輩子家事女性來說,是從此鬆口氣。(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日勝生集團康養處協理劉文琦分享,協助打掃等家事,是熟齡族的一大需求,特別對許多做了一輩子家事女性來說,是從此鬆口氣。(圖片來源:影巷26號攝)

活動多元、社交豐富  養生村不再是孤島

活動多元、社交機會豐富,對熟齡族來說也是一大誘因。

公營的桃園榮家,總計堂隊內部的小型活動以及跨堂隊的中大型綜合文康活動,每月大約8~10場,內容涵蓋藝文、桌遊、旅遊等,甚至邀請社區居民同樂。每到月底,還有慶生會。

平日,住民也會到文康室看報紙、打麻將。還能到裝潢雅致的咖啡店喝咖啡,身旁有年齡相仿的朋友作伴,日子過得好不熱鬧。

桃園榮家經常舉辦活動,長輩們玩得不亦樂乎!(影巷26號攝)桃園榮家經常舉辦活動,長輩們玩得不亦樂乎!(影巷26號攝)

私人經營的長庚養生村,活動加上不同社團課程,一年更是高達約5千場。由於住民普遍知識水準高,求知欲強烈,還共組讀書會,每次探討不同議題,學習氛圍濃厚。

此外,村內也不時有莘莘學子來訪,也安排村內居民到外面當志工,讓社區內外都更多交流。

這樣的作法,與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中高齡友善城市的理念不謀而合。長期研究此議題的學者林博文指出:「養生村曾經是回應高齡化的典範模式,如今這個典範已經在轉移。」

桃園榮家舉辦才藝競賽,邀請住民和社區居民同歡。(影巷26號攝)桃園榮家舉辦才藝競賽,邀請住民和社區居民同歡。(影巷26號攝)

過去,養生村常被形容為孤島,那裡鐵門深鎖、外人不得其門而入,形成封閉式的生活空間。現在,養生村致力融入社區,讓長輩能自在參與在地生活、共享資源,也讓外界更容易理解與支持這樣的生活模式。

養生村看似美好,卻也有些免不了的限制,那就是裡面通常只接受健康或亞健康的長輩入住,當生病或衰老到生活不能自理時,可能被迫遷出。

養生村愈來愈多,未來有哪些挑戰?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不依賴家庭照顧、獨立生活的新趨勢已不可逆,養生村成為具高度發展潛力的新市場。對於有心投入的業者來說,未來有哪些經營上的挑戰?

挑戰1. 法規模糊不清

如果是一般的住宅,主管單位是內政部;如果是有醫療或照顧服務的機構,主管單位是衛福部。但因為附服務型住宅,住民常常面臨高齡,會面臨程度不同的照顧需求,正好在模糊界線之間。

學者林博文指出,多數服務型住宅的現行契約,不適用既有的定型化租賃規範,它們卡在既非純租賃、亦非照顧服務的模糊地帶,缺乏一套介於兩者之間的專屬制度,讓經營者缺乏依循,消費者也難以獲得保障。

以長庚養生村為例,其在中央由衛福部社家署管轄,地方主管機關則為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杜素珍說明,長庚養生村一方面須遵守社會福利機構的規範,例如調漲費用須報請社會局同意,另一方面卻未能獲得社會福利機構所享有的稅務優惠。2023年甚至因戶數太多被課徵「囤房稅」。(相關閱讀:60歲後想住養生村,錢夠嗎?6個需計算的「不可抗力」變數,沒有小孩養也要活得好

當時,依據「桃園市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規定、對持有6戶以上非自用住宅者,房屋稅稅率由2.4%調到3.6%,導致當年度房屋稅增加800萬,共繳2千800萬。

對於業者來說,等於收費上,政府認定是社會福利機構不得自行漲價、需要核可;但是在稅務上,又是以營利機構為標準,兩種邏輯互相矛盾。

今年經多方努力,才重新核定長庚養生村「申報租賃所得達租金標準」,適用優惠稅率1.5%。

長庚養生村室外占地17公頃,一年四季都可看到不同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長庚養生村臉書)長庚養生村室外占地17公頃,一年四季都可看到不同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長庚養生村臉書)

此外,長庚養生村雖然屬於社會局管轄,但其服務內容,如健康管理、醫療轉介等又與衛生局緊密相關。杜素珍認為:「公部門應該要有單一服務窗口,整合長期照護相關的資源跟政策。」

挑戰2. 「識老」人才培養不易

養生村蓋好了,裝修再豪華、設備再先進,若沒有人懂得老化過程的身心變化,就只是空殼一座。

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蔡芳文指出,南台灣某個失敗案例,正是因為設計者對老化理解不足,導致房型不實用、動線不友善、社交連結缺席,最後成為冷清的蚊子館。

服務人員的品質,同樣關鍵。

劉文琦說明,曾有某品牌的服務型住宅招募工作人員時訴求曾經擔任空服員可加分,但他認為對於服務長者來說,光鮮亮麗的空服員,反而可能使人產生距離感。

「飛機上的服務,不需長久應對。但在養生村,情況完全不同。幾乎每年365天、每週7天都要陪伴長輩。」劉文琦說。

「我們需要的,是樸實的村姑、村爺型人才,能和長輩打成一片最重要。」

有鑑於找到對的人才不容易,樂陶居在人才招募上,特別傾向尋找具備相關經驗或興趣的人,例如平時參與老人社團活動,或具備社工背景、客服經驗的求職者。這類人通常具備較高的抗壓性,對服務長輩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意願,能夠「比較快進入狀況」。

挑戰3. 缺少整合思維

不過,種種制度若要真正運作順暢,關鍵在於是否有專業團隊能統合各項資源。林博文分析,高齡者要在養生村長住,和飯店的服務不同,應設法滿足長輩日常需求,從買菜、煮飯、就醫、交通,到居家醫療與物資配送,提供高度個人化、生活化的需求。

這意味著,養生村的營運單位必須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串聯醫療、社福、交通、物流、餐飲與社區活動,形成一套生活支援網。然而,現實是,多數養生村仍由單一產業邏輯主導,缺乏真正理解高齡管理需求的整合型團隊。

展望未來,附服務型住宅的定位,正在從單一住宅商品,轉向多元生活平台。挑戰變得多樣、複雜,但也更值得投入。唯有制度革新、人才培育到位、軟硬體整合完全,養生村2.0版才能符合新中高齡人士的需求,成為你我老得更健康、幸福的新選擇。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